如何转识成智,“转识成智”的意思

2021-05-07 14:03:43 字数 6710 阅读 2619

1楼:v証

转识成智 就是: 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也就是超越了所思所想的功能;是名转识成智,所谓 妙观察智。

需要深入禅定才能获得,且是触证第四禅!再继续深入,见到真正意义上的如来,也就是见性,成就 平等性智。小乘理论,证得初果,须陀洹 。。。

所谓 五八六七果因转,六祖坛经。嘿嘿 请各位师兄品头论足,在下期待 。。。

2楼:匿名用户

那是断灭,是错误的!

如何转识成智

3楼:匿名用户

佛是本体,无名无相,假名为佛。

佛法不二。

一切法都是本体上的内容。

佛者觉也,是觉之本体,不是觉之内容。

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不由你的觉性,废纸也无,何来经典?

人人都有“我”,此“我”是一念,是如来本体起用的万象之一;十方三世,一切善恶,一切对错,一切有无,一切凡圣,山河大地,草木溪涧,鸢飞鱼跃,青青翠竹,郁郁黄花,贫富寿夭,政治宗教,忧悲喜怒,欢乐烦恼,无一不是本体起用的内容,内容有事有理,有次第,有高下,有得失,因果轮回,循业感召,恒沙妙用,处处实相,山河与大地,全显法王身。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本体不属于任何内容,也不异于任何内容------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反观观自性,反闻闻自性。诸法实相,不离汝心。

时时提醒自己眼前一切无非佛用,八识自转。

4楼:热那亚奇兵

第一步排除人相我相就是把主体客观化 把第一人称视角拉成第三人称视角 比如你丢了一万块钱 心理很难过 但如果你从第三人称视角上看一个跟你不相关的人张三李四丢了一万块钱 你心里就不会难过了 与分别心(好坏 善恶 美丑)相关的有目的性的经过你心里加工的意识就转化成影响不了你的智慧了 这个把主体客观化的过程就是修行 对你的起心动念保持一种第三人称的觉照 仿佛一切与你无关 万物即万物 一切都是客观的存在 云在青天水在瓶不着些许我的色彩 如此第六识就转成妙观察智了

5楼:匿名用户

佛法学习点我名字,再点空间,上面有个三慧禅房的链接,就都有了。 阿弥陀佛

6楼:匿名用户

可以看南怀瑾大师的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和楞严大义今释,净空法师的认识佛教和十善业道经讲记,宣化上人的法华经浅释和华严经浅释.王凤仪嘉言录,网上有。

净空法师开示:转识成智,怎么转

7楼:因缘法

法师开示:

法相唯识学家告诉我们转识成智,

六、七因上转,

五、八果上转。果上转没问题,就是你因一转,阿赖耶跟前面五识跟着就转了;

六、七不转,它们两个你用什麽方法你也转不过来,你也没法子转。那我们就晓得,我们功夫用在什麽?就是用在第七不执着。

你执着,四大烦恼常相随,你能把四大烦恼控制住,末那就转了。第一个知道无我,我见这是根,我爱、我痴、我慢,这就是贪瞋痴三毒。头一个破我见,真正做到《金刚经》上所说的「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那不就平等住了吗?

看一切人、看一切事、看一切万物是什麽?全是阿弥陀佛。一颗真诚恭敬心,对什麽人都笑咪咪的,阿弥陀佛,对一切万物统统都是阿弥陀佛,他住平等住,这不得了!

住平等住是什麽人?阿惟越致菩萨。我们能学到吗?

从理上讲能,人人都能,只要你肯放下。没有人障碍你,没有任何事物障碍你,障碍你是你自己的末那跟意识。末那跟意识也不是坏东西,你真转过来了,末那识就变成平等性智,第六意识就变成妙观察智,不是坏东西。

没有一样不好,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问题是你会不会。

谁能给我通俗易懂的讲解一下“转识成智”的意思.佛学

8楼:荒诞不经

转依,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教义体系中的重要观念,意指断除烦恼障与所知障,以证得涅盘与菩提之果。亦即‘转识成智’。

佛家实践的总内容,可用‘观行与转依’来加以概括。佛家实践全程所经的各阶段,都和智慧分不开来。像它开始的‘胜解’,相继的‘加行’,一概由智慧来指导、推进,乃至最后究竟的‘正觉’,也以智慧的圆满为标准。

还有,佛学看做行为规范的‘八正道’即以对于实相的正确知解(即‘正见’)发端,而推广到‘四摄’、‘六度’也以高度的智慧(即‘般若’)为终极。这样由智慧构成的见解所谓‘观’,便始终和‘行’联系着,并称为‘观行’。观行的效果在于内而身心,外而事象(在认识上作为对象的事物),从烦恼的杂染趋向离垢的纯净,又从知见的偏蔽趋向悟解的圆明,随着观行开展,提高程度,终至本质上彻底转变,这便是‘转依’,它又是和观行密切相关的。

所以,现在说‘观行与转依’,便可概括了佛家实践的全体内容。

‘转依’是观行的结果。这个范畴是在佛学发展的盛期──即无著的时代,才用来替代‘解脱’的。它更能积极地表示解脱的本质,并说明如何由基本上解决问题。

在此以前,佛家注意到定的功效,可以抑制或消灭下地或下一级的烦恼,而生起或增长上地或上一级比较安静的心思,以为这在身心的负担上减轻了粗重感觉而增加了轻安感觉,‘依止’转变,就称那样的状态为‘转依’。但到了无著引用这一范畴,意义便大有不同。它并不限于身心的转易,又还联系客观事象的变革。

要是略加分析,在主观方面,这是注重认识的质变,而用名想或概念的认识来做关键的。名想认识和行为本可有相应的关系,某些名想认识常连带着为某种行为的准备或助力,所以行为的错误常常缘于认识的错误,而改变了认识也会间接改变了行为。至于一切名想认识相互间的联系,自成一种系统,又常依着各人生活环境而各有其类型和特点。

这在心理方面的基础,可以从它们存在的依止处──佛家所谓之‘藏识’──去了解。因此,只要藏识上名想习气的染净种类互有消长,自然发生粗重或轻安的不同感受。而由于人生正向是从染趋净的,其间逐渐转变,终至染尽净满,身心面貌突然改观,这样说为‘转依’。

至于客观事象的一面,不是简单地从名想认识的转移便直接有了改变,却是由认识的不断矫正,事象实相的显现益加了然,这再引起行动,革新事象,使它更和实相随顺地发展。所以,在认识和行为的联系中,主客两面平行的前进,而真正的转依即是由这样的途径完成的(从前也区别主客为‘染净依’和‘迷悟依’,分别解释,用意大同)。

那么,转依的动因又是什么呢?据我们所理解,佛家并未将主客观各自内在的矛盾一并提到重视地位,而只注意主客观之间的矛盾,看它做推动转依的主要原因。他们关于缘起的理论原来从业感缘起出发,即是说,人们由个别的和共同的行为积习构成环境,作为生活的基础,从而限制了生活的一切。

这里存在的因果规律是‘业力不可转’,但是业果的实现仍有待各种条件,所以对于将来可以把握、转变,并还常常要转变的。佛家在这一关键上,肯定了受环境限制的人生之主客观间的矛盾,必须有了对于全人生应尽一定责任的觉悟以后,才发起‘善法欲’(即是净化人生愿望),来逐渐解决矛盾,而开辟出转依的途径。(吕澄〈观行与转依〉)

否认“转依”过患与了知之胜利。弥勒菩萨《辨法法性论》:通达过患谓若无转依有四种过,谓无不起烦恼所依之过,无发起道所依之过,无般涅槃补特伽罗安立名言所依之过,无安立三种菩提差别名言所依之过。

与彼相违有转依,应知是四种胜利。当知彼等实相,如实通达转依。无法显现,如梦幻等,转依之喻,如虚空金水等。

9楼:虔诚心心

个人理解,我对唯识宗接触较少。只是互相交流一下吧。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有佛性,这个佛性可以称之为智,也就是本具的智慧。不假修得,是我们本有的。

而因为无明妄动,有了能所,妄有了种种相,这个无明之下的识,产生世间种种相,也就是万法唯识所现。凡有境,必有心。这个因无明而颠倒之心称为识。

所以,修到最后,了知万法唯识,只要破除了无明,就能转识成智,如来智慧本具,当下就显现。其实无明也是虚妄。所以,只需除妄,无需觅真,因为真本具,但因妄,而迷真,但在迷时,真亦不变。

所以,这个识,也是虚妄的。只要能破除根本无明,自然就转识成智。

10楼:五彩路

“转识成智”是佛学名词。

“识”是指人的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这八识都是妄想分别的,通过学习佛法,长劫修行,修正八识,终究成佛,成佛的过程就是转识成智的过程。

想一想,要想成佛太艰难太艰难了,还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好,即快速又快乐。

修道什么阶段就可以转识成智

11楼:匿名用户

何为修道?我不知。

何为知识?何为智?这是你该考虑的。

如果说转识成智,那么我就先说说认为的:用你自己的经历,用你生活来面对你所遇到的所谓知识,将别人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最后说说所谓修道,其实认识你自己,发现你自己,时常提问自己,省视自己就是最大的“修道”!不必刻意而为之,融于自然,融于生活,就是了。重要的是感悟,这也是知识和智慧的区别所在。

12楼:小穆老穆

修道什么阶段可以转识成智,不要什么阶段,就在当下。

13楼:匿名用户

转识成智,是八地菩萨的境界,离佛也就差2个层级了。

14楼:匿名用户

看南怀瑾的如何修证佛法

“转识成智”的意思

15楼:木可柯的教育小屋

“识”就是认识、了解;“智”就是经验、规律、以及所认定的真理。

也就是从现象中总结提取规律

16楼:麦一郎

识为在外之识,不是你与生俱来的,这种外在的识没有转化为内在的行为,所以不能起作用。智是内在的,与生俱来的,包括本性,性情,是人认识外事物的能力。把外在的识,通过修为转化为内在的智,即为转识为智

17楼:匿名用户

这样说是拿着唯物说佛法呀,转识成智是比较高段位行持的阶段,在初期学佛知道有这个词就可以了,不用太过纠结,等开始实修时候才需要

有谁给我解释下“转识成智”??多谢!非常感谢!

18楼:一夜v飘红

佛是本体,无名无相,假名为佛。

佛法不二。

一切法都是本体上的内容。

佛者觉也,是觉之本体,不是觉之内容。

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不由你的觉性,废纸也无,何来经典?

人人都有“我”,此“我”是一念,是如来本体起用的万象之一;十方三世,一切善恶,一切对错,一切有无,一切凡圣,山河大地,草木溪涧,鸢飞鱼跃,青青翠竹,郁郁黄花,贫富寿夭,政治宗教,忧悲喜怒,欢乐烦恼,无一不是本体起用的内容,内容有事有理,有次第,有高下,有得失,因果轮回,循业感召,恒沙妙用,处处实相,山河与大地,全显法王身。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本体不属于任何内容,也不异于任何内容------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反观观自性,反闻闻自性。诸法实相,不离汝心。

时时提醒自己眼前一切无非佛用,八识自转。

19楼:百度网友

聪明的人会把书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智商

请教唯识宗"转识成智"的内容.

20楼:哭泣的熊熊

方东美先生说:“假使你讲唯识而执著识,认为识是真实,这可以说是一个根本错误的思想,永远不能解决问题。”唯识学最后的目的在转识成智,所以不是唯识学而是唯智学。”

唯识而不拘囿于识,根本原因在于,唯识学的终极目的,不是建构理论体系,而是通过唯识思想的确立,引导众生解脱成佛。唯识学的成佛途径就是转识成智:转舍世俗的心识,成就超越的智慧。

这是唯识学的终极关怀,是唯识的实现,也是唯识的超越。

转识成智是唯识学成佛理论的核心。“识”分为八,“智”有四种。“转识成智”就是转舍有漏之八识,转得无漏之四智。

八识与四智的相应关系是: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成唯识论》对转识成智在唯识学中的所处有明确定位,论中卷9提出了“悟入唯识”(亦即成佛)的五个阶段,叫作“唯识五位”,分别是: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和究竟位。所谓资粮位,指为悟入唯识准备资粮之位,其主要功能是发心,生起对唯识实性的信解与追求,积聚有利于修行的功德、智慧。

加行位是在资粮位的基础上,为获得无漏智而进一步加力修行之位。通达位又叫见道位,指进入第一欢喜地,初证无分别智,“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如”之位第四是修习位,指二地至十地菩萨,于见道之后,通过反复修习无分别智,“由转烦恼得大涅磐,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断灭一切障,获得根本转依。第五是究竟位,指佛果之位,诸漏永尽,无漏界摄,永恒安乐,成就无上。

转识成智的具体内容:

第一,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大圆镜智”,又叫“镜智”。所谓大圆镜,比喻此智光明、平净、圆满,映照万象如其所是,纤毫不离,完全无遗。

在八识中,阿赖耶识积聚万法种子,是其余七识及整个世界的依止;转识成智后,大圆镜智也有类似的属性,它是其余三智的藏所,称作“大藏”,在把握世界的方式上,具有整体、连续、彻底、无相等特点。

第二,转第七识得平等性智。第七识末那识是自我意识的直接**,妄执“我”为实在,恒与痴、见、慢、爱相伴。转依之后,成为平等智,其特点恰恰是否定“我”的优先性,主张众生平等,并且消除烦恼,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无有穷际。

第三,转第六识得妙观察智。第六识是“意识”,是具有逻辑推理的知性认识能力。它转依为“妙观察智”,尤擅认识万法的自相与共相,在认识上没有任何障碍,且能应机说法,断惑解疑,教化众生,予人利乐。

第四,转前五识得成所作智。“成所作智”又叫“事智”,是以身口意三业为众生行善,利益有情之智,由言耳鼻舌身五识转来。

可以看出,转舍之八识与转得之四智,在内容上是相互呼应的,与八识一样,四智也有分工与侧重。成所作智是处理种种具体世俗事物的智慧,妙观察智是圆融地认识世界个性与共性的智慧,平等性智是超克自我意识优先性的智慧,大圆镜智则统摄三智,是圆满、绝对、永恒地把握万有的智慧。拥有四智,便能在任何时间地点、任何条件下,对任何对象都拥有的真理性把握,达到这种境界即已成佛。

如何将竞争和谦让意识并行培养,转:如何培养孩子的谦让意识

1楼 艾德教育全国总校 如何培养孩子的竞争和谦让意识,避免孩子一味表现自己,抢出风头呢 首先。要避免 向日葵效应 。由于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里 孩子就像小太阳,爸爸妈妈 爷爷奶奶 外公外婆都是忠实的 向日葵 ,一切围着他转。久而久之,养成了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不受约束的行为习惯。这种习...

如何转化知识变成真正的读书人,怎样才是真正的读书人

1楼 匿名用户 一 掌握学习方法 多读书,把厚书变为薄书。读书要善于 扔书 ,善于读精髓。一本书再厚,最核心 最精华的东西加起来就是几页,几段甚至几句话。 著名学者梁实秋曾说过一句名言 桌上永远只放一本书。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确是他的读书秘诀。 读书要忌杂,要读好书 读一流的书,从高位进入。应该尽...

国家如何保护公民智力成果权的,如何保护公民的智力成果权? 20

1楼 失控的风景 从国家角 度来说,国家要完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侵犯公共民智力成果权的行为2 从个人角度来说,公民要从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利用法律的 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权,与此同时,也要注意遵守法律,遵法守法 公民的智力成果权即知识产权 其法律依据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 中国知识产权法指中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