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月”的形象

2021-03-12 16:02:12 字数 6470 阅读 9449

1楼:匿名用户

1、《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

诗篇描写月下独酌情景。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从表面上看,诗人好象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可是还不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

2、《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赏析】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

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3、《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赏析】

张若虚这首诗虽然用的是《春江花月夜》的旧题,题材又是汉末以来屡见不鲜的游子思妇的离愁,但张若虚还是以不同凡响的艺术构思,开拓出新的意境,表现了新的情趣,使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而张若虚也就以这一首诗确立了文学史上永不磨灭的地位。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衬出离愁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虽然带着些许感伤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那种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真挚的探索,也有着深长的意味。

《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全诗便扣紧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

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对景物的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斓的色彩,很能引人入胜。同是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也在统一之中出现了变化,取得班斓多彩的效果。

4、《相见欢》【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赏析】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

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或写愁之长, 如李白《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

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5、《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一零七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

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脱化而来的。“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时有的”?

此句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

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真可谓“奇逸之笔”。“其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与上紧密相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这里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写的出神入化。

词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曾让他无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终究是现实的,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亲手抹去了这种虚无的画景。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找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

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分离的人们的同情。词人思想是豁达的,他需要自我解脱,所以他一质问的语气发泄佳节思亲的情感。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

结束句“但愿人长九,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忽上忽小,一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精练自然,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及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

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受到人们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认为这是写中秋最好的一首词,此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寻味。

它的意境光阔,胸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一种美好的享受。

2楼:皇家小

家乡,亲人,配偶,广寒宫。大多大多表达思念亲人的感情

3楼:岚竺啊

月 代表团圆,孤独,冷清

4楼:匿名用户

月亮的美称与雅号 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 亮的美称与雅号 与“兔”有关 1、玉兔。神话里月中有玉兔,代指月亮。如唐代韩琮《春愁》:

“金乌长飞玉兔走。” 2、顾兔。月亮的别名。

南朝梁何逊《七召·神仙》:“顾兔才满,庭英纷而就落。” 3、冰兔。

指月亮。如唐代李绅《奉酬乐天立秋夕有怀见寄》:“冰兔半升魄。

” 4、桂兔。指月亮。唐代韩偓《元夜即席》:

“桂兔韬光云叶重。” 5、蟾兔。旧说两物为月中之精,因代指月。

《古诗十九首》:“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与“桂树”有关 1、桂月。

传说月中有树曰桂,故称。《乐府诗集·东飞伯劳歌》:“南窗北牖桂月光。

” 2、桂花。亦称桂华,指月。韩愈《明水赋》:

“桂华吐耀,兔影腾精。” 3、桂枝。指月亮。

唐太宗《辽城望月》:“魄满桂枝圆。” 4、桂轮。

唐代李涉《秋夜题夷陵水馆》:“凝碧初高海海气秋,桂轮斜落到江楼。” 5、桂丛。

指月宫。清代洪升《长生殿·重圆》:“听何处奏钧天,想近着桂丛边。

” 6、桂宫。指月亮。南朝梁沈约《登台望秋月》:

“桂宫袅袅落桂枝,圳寒凄凄生白露。” 7、桂窟。指月宫。

元代郝经《三汊北城月榭玩月醉歌》:“露华涨冷濯桂窟。” 8、桂魄。

指月亮。唐骆宾王《伤祝阿王明府》:“轮销桂魄,骊珠毁贝阙之前。

” 9、桂蟾。指月亮。唐卢照邻《赠益府裴录事》:

“朝看桂蟾晚,夜闻鸿雁度。” 与“蟾蜍”有关 1、蟾蜍。指传说月中有蟾蜍,指代月亮。

如李白《雨后望月》:“四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 2、玉蟾蜍。

省称为“玉蟾”或“玉蜍”。如唐代褚载《月诗》:“玉蟾蜍耀海东头。

” 3、蟾轮。喻圆月。唐代元凛《中秋夜不见月》:

“蟾轮何事色全微,赚得佳人出绣帏。” 4、冰蟾。指月亮。

明代汤显祖《牡丹亭·闹殇》:“海天悠,问冰蟾何处涌?” 5、蟾钩。

月牙。唐夏侯审《咏被中绣鞋》:“云里蟾钩落凤窝,玉郎沉醉也摩挲。

” 6、蟾宫。月宫,月亮。唐代许昼《中秋月》:

“应是蟾宫别有情,每逢秋半倍澄清。” 7、蟾盘。喻圆月。

唐代曹松《中秋对月》:“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8、蟾窟。

月宫,月亮。宋代张先《少年游漫》词:“昼刻三题彻,梯汉同登蟾窟。

” 9、蟾魄。月亮的别名。唐无稹《纪怀赠李户曹》:

“华表当蟾魄,高楼挂玉绳。” 与月亮的形状有关 1、玉轮。圆月如轮,故成月之别名。

宋代卢炳《水龙吟》:“素娥睡起,玉轮稳驾,初离海表。” 2、玉环。

喻圆月。白居易《和栉沐寄道友》:“落月沉玉环。

” 3、玉盘。冰镜。指月亮。

宋代孔平仲《八月十六日玩月》:“团团冰镜吐清辉。” 4、玉钩。

新月如钩,故有此喻。李白《挂席江上待月有怀》:“倏忽城西郭,青天怀玉钩。

” 5、玉镜。玉磨成的镜子,比喻明月。如宋代杨万里《月夜观雪》:

“却将玉镜挂青天。” 6、玉弓。比喻弯月。

唐李贺《南园》:“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7、冰轮。

指明月。苏轼《减字木兰花》:“夜半老僧呼起,云峰缺处涌冰轮。

” 8、洋壶。指月亮或月光。元稹《献荥阳公》:

“冰壶通皓雪。” 9、冰盘。指月亮。

宋代高观国《齐天乐》词:“素景中分,冰盘正溢,何啻婵娟千里。” 与“嫦娥”有关 1、嫦娥。

月宫女神,借指月亮。明唐寅《掏水月在手》:“玉纤弄水金钿湿,要捧嫦娥对面看。

” 2、素娥。嫦娥的代称,亦用作月的代称。李商隐《霜月》:

“青女、素娥俱耐泠。” 其他方式 1、夜光。指月亮。

如《楚辞·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2、玉宫。

指月宫。唐代李贺《天上谣》:“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吞佩缨。

” 3、玉娇。指明月。宋代晏几道《清平乐》词:

“恰是可怜时候,玉娇今夜初圆。”

古诗意象大全古代诗词意象有哪些中国古典诗词意象

1楼 玄秋 怨歌行 汉 班婕妤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作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中国古代诗词有哪些常见的意象?各有什么含义 2楼 匿名用户 中国古诗词常见意象分类 1 植物类 1 柳 柳者,留也。表达离别挽留的不舍之情。李白《春...

古诗词鉴赏中,如何分析人物形象,怎样鉴赏古诗词的人物形象

1楼 湮灭楹畵 从作者描写的意境,选取的景物,塑造的事件和任务,还有语末感叹词 如 断肠人 意为漂泊异地的旅人,思念家乡,疾苦断肠 雨打芭蕉是代表忧伤和思念,具体看诗中的情景 怎样鉴赏古诗词的人物形象 2楼 sui风如影 主要从外貌描写,行为举止,性趣爱好等方面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形象。如 爱把山瓢...

古代诗词中市义一词有何典故,古代诗词中孔璋一词有何典故

1楼 忆天涯若痕 市义,典故名,典出《战国策》卷十一《齐策四》。门客冯谖为孟尝君收债于薛地,冯谖烧了那些借契,为孟尝君邀买人心博取正义的名声。也给孟尝君留了一条后路。 后遂以 市义 颂有雄才远见,喻邀买人心博取正义的名声。 古代诗词中孔璋一词有何典故 2楼 匿名用户 陈琳 ? 217年 ,字孔璋,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