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隐居地在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品行真的放浪形骸吗?

2021-03-08 17:37:58 字数 7080 阅读 6347

1楼:盛子起重设备

放荡不羁,只是外表

其实,他们是一群斯文的人

不会**读诗,喝醉了摔酒瓶

他们放浪形骸

是把灵魂抽丝剥茧

坦然流露性情里的白云

青青的竹林里,有他们的节

红尘的霾,他们用酒气驱散

在青石旁,在溪水边

他们把一卷诗书吟得惊天动地

就一道飞泉,一片竹林

七个人的快乐,比薄雾还轻

对弈,饮酒,吟唱,他们的内心

是一座水晶的城府

这里,每一块石头都悟性超人

西晋的最后一点气数

搁浅在粗陶酒杯

山溪流出时,世界已经板结

朝中的君臣们魂魄僵硬

只有那支失传的古曲是柔软的

以风的形式流动或飘荡

从林梢接近云端,接近太虚

带着一个人的名字

隐于山水之间

那时的黄河很宽,黄河渡口

也很寂寥,《广陵散》

用一把长篙把洛阳点得很远

这里,至今也没有喧嚣,只有

露珠,静得像一片竹叶

青青的,没有一点尘埃

刘伶醒酒台

这块巨大的暗红色石头

是一个人的,他嗜酒如命

终日在酒的大海里畅游

“刘伶醒酒台”,五个隶书大字

把刘伶留在这里,把时光

也留在这里

一千七百年的风,刮了又刮

醉在岩壁下,不愿醒来

石缝里也沉淀着酒香

沉入酒中的刘伶至今还没露头

他醒来时,夜却睡了

满天星星都是夜光杯

他来者不拒,接着痛饮

他深谙“酒中乾坤大”

做神仙,到酒里来,作诗

也到酒里来,于是

李白成了他未谋面的后世**

酒里没有黑暗,只有火

深入血液的火,隐忍,明亮

能消化尘世的炎凉和恩仇

几百年后,李白给老师写下悼词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刘伶没听到,也没看到

但很受用

一张石头床,睡着刘伶和酒

也睡着混沌的世界,辗转反侧

雨一层,雪一层

人都在醒醉之间

一片传说中的竹林

一片传说中的竹林,已没有竹子

移入我们心灵一隅,自西晋起

线装书都藏着这片竹子的青翠

竹林里的七个人,被尊为先贤

他们的身影,被竹林挡住

神秘的琴声时隐时现

这里的山,这里的水

我都很熟,像熟悉自己的手掌

每根毛细血管里,有竹子的根

其实,他们也没做过什么大事

只是把一种生活教给了我们

回归自然,今天,我们还在模仿

我们模仿,是生存环境险恶

那片想象中的绿意

心灵的净土保留了些许萌芽

作为一个文化符号

不管意念中有没有,百家岩

都会在你心里栽下一根竹子

有时,看不见的竹子

要比现实中竹子还青翠,还长久

还要理直气壮

草木间,琴声低回

岩石堆砌的夜,星光暗淡

溪畔,提前滴落的露珠

拨一曲清风明月

草木间,琴声低回

琴声上游,一阙悲怆

临刑的嵇康,从容抚琴

当喷溅的热血回流

百家岩千年冷漠

睡吧,鸣虫,睡吧,流萤

今夜,只让这无极的黑

伴我,在时间的隧道里穿行

尽享这千年之深的孤独

或许有游魂,或许有山鬼

他们惧怕我灵魂的灯

那断弦的余音还在

不绝如缕,总是迎面走来

就像我,走在这如墨的夜里

走在历史和自己的阴影里

无法自拔,无力自拔

等待一声晨光的鸟鸣

百家岩,今夜,我孤家寡人

没有重负,只有重心

保持稳定,保持低回的状态

把草木之心当作自己的心

轻或空所有的人,到这里

都会变轻,变空

这是百家岩给你的

空无一人,空无一声,空无一物

空灵到了极致

从竹子的内心,到山顶的云

空,该是轻的外形

该是有些东西飘落了

除了流俗,还会有什么

空门很远,难得进去

连敲门声也都空空如也

可百家岩在寺庙之上

空门里的白云也很空

飘走了,没留下一个脚印

就像它从来不曾经过

七个又轻又空的人

把百家岩唱得轻如鸿毛

那些沉重的石头也空得不像自己

夜里,有人叩寺庙的门

一声声,落在池边的树上

被惊飞的宿鸟也轻成一首古诗

隐者大隐或小隐,都是隐者

扯一片竹林,遮住内心的光芒

山水间,有独自享用的时光

东方朔也好,孔明也好

都是胸怀大志的人

还有竹林七贤在百家岩

不为逃避,不为失落

只为绿水青山的真和静

脱去长衫大袖的红尘

隐于市,隐于野

都是更通透的坦露

就像朝露隐于溪水

对照闲云设计自己

依照流泉洗涤心情

哪一片山水都是故园

他们有最大的心脏

市或者野,都被装了进去

化作琴声,一缕缕飘出来

在最本真的放纵中

他们的把握集中到一点

让一串蛰伏的蛙声飞过冬天

2楼:匿名用户

竹林七贤指的是魏晋时期正始年间(240-250),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品行真的放浪形骸吗?

3楼:永远的曼巴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表面上看起来放荡不羁,其实他们内心对自己有着很高的要求。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的代表人物,士大夫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很多的文人都他们当做自己的人生榜样。竹林七贤之所以隐居山林,是因为他们无法忍受人性的微虚伪,无法忍受社会的黑暗,他们不在乎荣华富贵,不在乎金钱美女,他们只在乎自己内心最真实的选择,他们活就要活出自己的样子,他们就是三国时代最不一样的烟火。

竹林七贤有千百个机会能够入朝为官,能够走上仕途之路,能够成为上流社会的人们。但是他们在得到尊贵的身份和至高无上的权利的同时也要以失去自由为代价,成为朝廷**之后就要遵守朝廷规则,就要遵守官场上的规则。官场就是一个大染缸,什么样的人都有,进入官场之后必须要学会和这些人融洽相处,必须能够融入到这个体系当中,有时候要违背自己的本性做事情,甚至做出一位违反道德的事情。

他们外表看上去放荡不羁,完全不遵守圣人之道。但是他们比那些每天口口声声喊着圣人之道背后却做着苟且之事的人要光明磊落得多,他们注重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世界展露在世人面前,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情,这是需要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勇气,他们在世人面前是异类,但是他们自己清楚众人皆醉我独醒。

曹操曾经多次征召竹林七贤入朝为官但是他们都采取不合作态度。曹操也不想得罪他们最后没有对他们采取强制措施,司马家族上位之后他想要争取天下士子之心,让世人看到自己的强硬态度,竹林七贤的清闲日子也到头了。

4楼:匿名用户

放荡不羁,只是外表其实,他们是一群斯文的人不会**读诗,喝醉了摔酒瓶他们放浪形骸是把灵魂抽丝茧坦然流露性情里的白云

5楼:阳光的

应该是吧,从他们做的诗词就可以看出他们狂放不羁、潇洒倜傥的形象。

6楼:秋风体育

竹林七贤并不是品行真的放浪形骸,这只是表面现象,他们内心有很高的追求。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是那几位?

7楼:亦梦之城

一、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时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 阮咸、王戎的合称。

8楼:雯霜水月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是那些人?并介绍一下!!

9楼:匿名用户

请参考:

http://baike.baidu.***/view/14661.htm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著名隐士?最好有他们分别隐居于何地和隐居的原因。(除陶渊明以外)

10楼:都瑞尔的细腰

三国1、司马徽(水镜复先生制),隐于颍川阳翟城东南洞林寺侧,个人志向。

2、庞德公,湖北襄阳,个人志向。

3、胡昭,河南洛阳陆浑山,个人志向(司马懿是其**)。

4、管宁,辽东,个人志向(与华歆为友,有割席绝交、锄园挥金等典故)。

晋1、向秀,竹林七贤,个人志向(后迫于司马氏的高压,出仕)。

2、嵇康,竹林七贤,河东郡洛阳,不满司马氏的统治。

3、孙登,汲郡北山,宜阳山,个人志向(尝劝嵇康知进退,康不听其言,被杀)。

4、鲁褒,著《钱神论》(中学政治课本上学过),个人志向。

5、葛洪,罗浮山,著《抱朴子》,个人志向。

南朝陶弘景,梁武帝最为敬重之人,常问以国事,世称“山中宰相”,个人志向。

上述是比较有名的,其他隐士可参见《北史》列传第七十六隐逸、《南史》卷七十五列传第六十五和卷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六隐逸、《晋书》列传第六十四隐逸。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分别是那七个人?

11楼:牙牙的弟弟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1、嵇康

嵇(jī)康(224年-263年 ,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家、文学家。

嵇康幼年聪颖,博览群书,广习诸艺,又喜爱老庄学说。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后娶魏武帝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拜郎中,调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嵇康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 ,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袁宏称其为“竹林名士”之一。

他的事迹与遭遇对于后世的时代风气与价值取向有着巨大影响。嵇康工诗善文,其作品风格清峻。他注重养生,曾著《养生论》。有《嵇康集》传世。

2、阮籍

阮籍(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景元四年(263)十月,司马昭被晋封位晋公,位相国,加九锡,这是司马昭正式实施其篡权的重要一步。

按照例行公事,由曹魏傀儡皇帝曹奂下诏加封晋爵,司马氏谦让一番,然后再由公卿大臣"劝进",当时阮籍担任步兵校尉之职,也被受命执笔,但阮籍依旧喝酒,等到使者来催稿时,阮籍只好带酒拟稿塞责。

阮籍死于景元四年(263)冬,也就是在他写了《劝进表》之后的一二个月,享年五十四岁。

3、山涛

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 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

山涛早年孤贫,喜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四十岁时,才任郡主簿。大将军司马师执政时,山涛被举为秀才,累迁尚书吏部郎。西晋建立后,升任大鸿胪。

太康三年(282年),升为司徒,以老病归家。次年去世,年七十九,谥号“康”。有文集十卷,已亡佚,今有辑本。袁宏在《名士传》中称山涛等七人为“竹林名士”。

山涛前后选举百官,都能选贤用能。在武帝下诏罢除天下兵役时,他认为不应该废除州郡武备,后来天下混乱,州郡无力镇压,果如其所言。

4、向秀

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人。竹林七贤之一。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

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昭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后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泰始八年(272年)去世。

向秀早年淡于仕途,有隐居之志。嵇康被司马昭杀害后,为避祸计 ,不得已顺应朝廷威逼拉拢而出仕,先后任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等职,但“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选择了只做官不做事,消极无为。

向秀喜谈老庄之学,曾注《庄子》,被赞为“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世说新语·文学》)”,惜注未成便过世,郭象承其《庄子注》余绪,完成了对庄子的注释。另有作品《思旧赋》、《难嵇叔夜养生论》。

5、刘伶

刘伶(生卒年不详),字伯伦,沛国(今安徽淮北)人,魏晋时期名士,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并称为“竹林七贤” 。

刘伶嗜酒不羁,被称为“醉侯”,好老庄之学,追求自由逍遥、无为而治。曾在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任参军,因无所作为而罢官。泰始二(266)年朝廷征召刘伶再次入朝为官,被刘伶拒绝。

刘伶现今存世的作品只有《酒德颂》和《北芒客舍》。其作品生动的反映了魏晋名士崇尚玄虚、消极颓废的心态,也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蔑视及对自然的向往,后世以刘伶为蔑视礼法、纵酒避世的典型。

6、王戎

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冲。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

王戎出身琅玡王氏。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最初袭父爵贞陵亭侯,被司马昭辟为掾属。累官豫州刺史、建威将军。后参与晋灭吴之战,吴国平定后,因功进封安丰县侯。

在荆州拉拢士人,颇有成效。又被征召为侍中,迁任光禄勋。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职,并领吏部事务。

元康七年(296年),升任司徒。王戎认为天下将乱,于是不理世事,以山水游玩为乐。司马伦杀张华等,王戎因是裴頠的岳丈而被免。又起用为尚书令,再迁司徒。

张方劫持惠帝入长安后,王戎逃奔陕县。永兴二年(305年),王戎去世,年七十二,谥号“元”。

7、阮咸

阮咸(生卒年不详)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尉氏)人。 魏晋时期名士,文学家。阮籍之侄,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又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并称为“竹林七贤”。

阮咸在仕途上并不得意,任散骑侍郎时,山涛推举阮咸主持选举,晋武帝认为阮咸好酒虚浮,于是不用他。因质疑荀勖的音律而遭到其记恨,贬为始平太守。后无疾而终,享年56岁。

阮咸精通音律,善弹琵琶,时号“妙达八音”,有“神解”之誉 。存世的作品有《律议》、《与姑书》。“阮咸”这一乐器也是因其得名。

竹林七贤在魏晋南北朝工艺中有什么样的内涵和作用

1楼 体娱荒原 竹林七贤在南北朝的话,他们是代表一种自由闲散,然后散漫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作风。 2楼 ann安妮宝宝 竹林七贤在魏晋南北朝工艺中有什么样的内涵和作用?竹林七贤在魏晋南北朝工艺中有什么样的内涵和作用?竹林七贤在魏晋南北朝工艺中有什么样的内涵和作用? 竹林七贤在魏晋南北朝工艺中有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