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天文学是什么时期产生的,古印度天文学是在什么时期正式建立的?

2021-02-28 12:54:07 字数 4590 阅读 8323

1楼:漫阅科技

古印bai度天文学的产生,与宗教du信仰与zhi

农业的需要密切dao相关。在哈拉巴文化的遗址回

中,考古学答家们并未发现与天文学直接有关的遗址和遗物,但可以确定,当时人们已经有了天文学方面的知识。据摩亨佐·达罗规划整齐的城市建筑,呈东西或南北走向的街道,可以推断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日月星辰出没的规律,并以此确定东西南北的方向。哈拉巴文明的农民种植多种作物,表明他们熟悉不同季节的特点,并按不同季节来安排农时。

古印度天文学是在什么时期正式建立的?

2楼:漫阅科技

至列国时代,人们对天象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更具有科学的内容,天文版学成为一门专门

权的学问。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产生了古代印度第一篇天文学专文,即附录于吠陀本集后之《吠陀支节录》中的《天文篇》。

古印度天文学是怎样产生的?

3楼: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古印度天文学的产生,与宗教信仰与农业的需要密切相关。在哈拉巴文化的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并未发现与天文学直接有关的遗址和遗物,但可以确定,当时人们已经有了天文学方面的知识。据摩亨佐·达罗规划整齐的城市建筑,呈东西或南北走向的街道,可以推断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日月星辰出没的规律,并以此确定东西南北的方向。

哈拉巴文明的农民种植多种作物,表明他们熟悉不同季节的特点,并按不同季节来安排农时。

在吠陀时代的文献中,关于天文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记载。《梨俱吠陀》中有不同季节的词语。书中说,神在天空举行祭仪,以布鲁沙(原人)为祭品,春是它的酥油、夏是柴薪、秋是祭品。

《梨俱吠陀》还提到,在天堂有一个转动不息的巨轮,巨轮的儿子火神居其**,度过了360个昼夜,其意是指一年有360天。《梨俱吠陀》又有“沙姆沙尔帕”之词(samsarpa),意思是偷偷进来的月份。这说明,人们知道一年360天与实际天数不符,故多置一月(闰月)。

不过早期吠陀时代,人们的天文知识还不够完善,不成系统。

至后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转为农业定居生活。雅利安文化基本形成,作为其内容之一的天文知识也丰富起来了。后期吠陀文献中,出现观星者(nakshatra-darsha)一词,观星者大概是婆罗门祭司,观察天象是他们的一项重要工作。

当时,许多星体的名称已确定,如流星、行星、扫帚星、金星、水星、土星、北斗星等等。印度人对太阳运行的规律也有认识,认为太阳6个月漫游北方,6个月漫游南方,在南北方向移动。后期吠陀时代的天象学知识,已相当丰富,而且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后期吠陀时代,历法制定出来了。但各地的历法还不统一,有的以12个月为一年,一月27天,一年324日;也有的以13个月为一年,一年351日;还有的以12个月为一年,其中6个月30天,称之为大月,6个月29天,为小月,一年共354日;又有世间年之说,一世间年12个月,每月30天,共360日。每5年为一周期,称作一瑜珈,置一闰月,以调整岁差。

一年中不同季节的名称也出现了,或称春、热、雨、秋、寒、冬6季,或称冬、夏、雨3季,还有4季、5季之分。每月时间的划分,大体分望日和朔日两种。望日,由望至望为一月,运用较为普遍。

朔日,由朔至晦为一月,多流行于南方。一天的时间也有多种分法,或分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四段,或分得更细,一日60卡底伽(ghattika),一卡底伽相当于24分钟。

古印度的天文学是怎样建立的?

4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至列国时代,人们对天象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更具有科学的内容,天文学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产生了古代印度第一篇天文学专文,即附录于吠陀本集后之《吠陀支节录》中的《天文篇》。《天文篇》主要叙述天文历法的实际运用书中详细说明了计算太阳和月亮位置,以及测量春分点位置的方法,还列出了二十七宿的名称。

它是人类天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也是古代世界科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史诗《摩诃婆罗多》也记载了许多天文学方面的内容。如以为日食和月食都发生在望日或朔日。在金木土水火五大星之外,又立计都和罗眩,实为黄道(人所视太阳一年间在恒星之间的路径)和白道(月亮在天球上的运行轨道)升降的两个交叉点。

书中还说到,行星和恒星有向前、向后两种运行方式,并描述了行星在恒星间的位置。

古印度天文学的发展

5楼:神仙

印度上古文献全无年代的记载,要确切地断代是困难的。因此人们往往借助于天象资料研究历史年代。有人将吠陀定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将梵书定在公元前十二世纪,将《吠陀支节录—天文篇》定在梵书之后。

但也有人把它们推迟到公元前五世纪前后。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佛教在印度传播很广,佛经中表述的传统宇宙观念,与中国古代的盖天说较为接近。须弥山为天地的正**。日月环绕须弥山运动而不入地下,日绕行一周为一昼夜。

在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印度天文学基本上没有得到发展。在笈多王朝时期(公元

四、五世纪),佛教衰落而印度教兴起,希腊天文学传入印度,天文学开始蓬勃发展,出现了印度著名的天文学家阿耶波多。

他的主要天文著作是《阿耶波提亚》。他的书中也有类似中国古代计算上元积年的方法。他计算了日月五星以及黄白道的升交点和降交点的运动,讨论了日月五星的最迟点及其迟速运动,有推算日月食的方法。

在阿耶波多以后,出现了天文学家伐罗诃密希罗,他的主要著作《五大历数全书汇编》,几乎汇集了当时印度天文学的全部精华,全面介绍了在他以前的各种历法。编入书中的五种历法以《苏利亚历数书》最为著名。在该书中引进了一些新的概念,如太阳、月球的地平视差,远日点的移动,本轮等,并且介绍了太阳、月球和地球的直径推算方法。

该书成为印度历法的范本,一直沿用至近代。

不过伐罗诃密希罗时代的《苏利亚历数书》的数据尚不精密,后世曾不断进行修改补充,现存的《苏利亚历数书》中的数据,大约是公元十二世纪修订的。此外,从这些历数书中得知,当时的印度历法大都是使用恒星年而不是回归年,这个特点一直保持到近代。

中国唐朝的《开元占经》中译载有天竺《九执历》,它是当时(公元七世纪前后)较为先进的印度历法。日月五星加罗暖和计都,合称九曜,九执的名称**于此。罗暖和计都是印度天文学家假想的两个看不见的天体,实指黄、白道相交的升交点和降交点。

《九执历》有推算日月运行和交食预报等方法,历元起自春分朔日夜半。

它将周天分为360度,1度分为60分,又将一昼夜分为60刻,每刻60分。它用十九年七闰法。恒星年为365.

2762日。朔望月为29.530583日。

《九执历》用本轮均轮系统推算日月的不均匀运动,计算时使用三角函数的方法。《九执历》的远日点定在夏至点前10度。

公元十二世纪,印度出现了天文学家帕斯卡尔,他的重要天文著作《历数精粹》对印度天文学的发展影响很深。他提出了自己的宇宙理论,认为地球居于宇宙之中,靠自力固定于空中;认为地球上有七重气,分别推动月球、太阳和星体运动。他还提出天体视直径的变化是由于它们到地球的距离变化造成的,并且认识到地球具有引力。

印度天文学在历法计算和宇宙理论上自具特色,但不重视对天体的实际观测,因而忽视天文仪器的使用和制造。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仅有平板日晷和圭表等简单仪器。直到十八世纪才由贾伊·辛格二世在德里等地建立了天文台,置有十几件巨型灰石或金属结构的天文仪器。

古印度早期的天文学知识是怎样的?

6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古印度天文学的产生,与宗教信仰与农业的需要密切相关。在哈拉巴文化的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并未发现与天文学直接有关的遗址和遗物,但可以确定,当时人们已经有了天文学方面的知识。据摩亨佐·达罗规划整齐的城市建筑,呈东西或南北走向的街道,可以推断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日月星辰出没的规律,并以此确定东西南北的方向。

哈拉巴文明的农民种植多种作物,表明他们熟悉不同季节的特点,并按不同季节来安排农时。

在吠陀时代的文献中,关于天文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记载。《梨俱吠陀》中有不同季节的词语。书中说,神在天空举行祭仪,以布鲁沙(原人)为祭品,春是它的酥油、夏是柴薪、秋是祭品。

《梨俱吠陀》还提到,在天堂有一个转动不息的巨轮,巨轮的儿子火神居其**,度过了360个昼夜,其意是指一年有360天。《梨俱吠陀》又有“沙姆沙尔帕”之词(samsarpa),意思是偷偷进来的月份。这说明,人们知道一年360天与实际天数不符,故多置一月(闰月)。

不过早期吠陀时代,人们的天文知识还不够完善,不成系统。

至后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转为农业定居生活。雅利安文化基本形成,作为其内容之一的天文知识也丰富起来了。后期吠陀文献中,出现观星者(nakshatra-darsha)一词,观星者大概是婆罗门祭司,观察天象是他们的一项重要工作。

当时,许多星体的名称已确定,如流星、行星、扫帚星、金星、水星、土星、北斗星等等。印度人对太阳运行的规律也有认识,认为太阳6个月漫游北方,6个月漫游南方,在南北方向移动。后期吠陀时代的天象学知识,已相当丰富,而且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后期吠陀时代,历法制定出来了。但各地的历法还不统一,有的以12个月为一年,一月27天,一年324日;也有的以13个月为一年,一年351日;还有的以12个月为一年,其中6个月30天,称之为大月,6个月29天,为小月,一年共354日;又有世间年之说,一世间年12个月,每月30天,共360日。每5年为一周期,称作一瑜珈,置一闰月,以调整岁差。

一年中不同季节的名称也出现了,或称春、热、雨、秋、寒、冬6季,或称冬、夏、雨3季,还有4季、5季之分。每月时间的划分,大体分望日和朔日两种。望日,由望至望为一月,运用较为普遍。

朔日,由朔至晦为一月,多流行于南方。一天的时间也有多种分法,或分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四段,或分得更细,一日60卡底伽(ghattika),一卡底伽相当于24分钟。

古印度时期的印度河印章上的动物图像都是什么

1楼 漫阅科技 印度河印章上的图像大多数是动物,其中最多的是公牛,特别是瘤牛 背上长着一块隆肉的公牛,它代表雄性繁殖能力,古印度人又将这种牛称做 梵牛 ,也即神兽的意思。印度教中的神湿婆就是一头瘤牛。 古印度时期的印度河印章上的人物图像都是什么? 2楼 漫阅科技 印度河文明的图章上还有人物图像,有的...

印尼文学史讲述的是哪个时期,现代印度尼西亚文学是什么?

1楼 海烟人 导 论古代时期的口头文学 第一章 印度尼西亚古代时 期的社会 第二章 古代时期的神话传说 第一节 古代时期的解释性神话 第二节 古代时期的唯美性神话 第三节 古代时期的民间故事 第四节 动物故事 第三章 古代时期的咒辞歌谣 第一节 咒辞和歌谣 第二节 板顿诗 封建社会前期的文学 第一章...

古代印度雕刻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古印度是在什么时期就开始了雕刻艺术创作的?有哪些体现?

1楼 漫阅科技 印度先民至少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就开始了雕刻艺术创作。在印度河流域发现的大量印章底面上,就镌刻着动物 树叶和神祗。这些印章大部分是用皂石 玛瑙 象牙和青铜一类材料刻制的。 它们一般呈方形,但也有呈圆形的 一般边长为3至5厘米,但也有边长达7 5厘米的。 古印度是在什么时期就开始了雕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