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与公安县怀古有何异同

2021-01-21 18:52:46 字数 5124 阅读 4631

1楼:三砂群岛

相同点:诗人在两首诗中均流露出了对古人(王昭君、吕蒙、刘备)的缅怀景仰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悲伤。(3分)

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古人缅怀景仰的具体情感。(1分)《咏怀古迹(其三)》中,诗人主要表达了对王昭君凛然勇毅的家国大义的敬佩。

(1分)。《公安县怀古》中诗人主要表达对刘、关、张、孔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1分,意思对即可)

公安县怀古与咏怀古迹其三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

2楼:匿名用户

相同点:这两首诗中均流露出对古人的缅怀、敬仰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不同点表现在诗人对古人缅怀敬仰的具体情感。

《咏怀古迹》其三中,诗人主要表达对王昭君凛然勇毅的家国大义的敬佩,《公安县怀古》中,诗人主要表达对像 刘 关 张 孔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

3楼:匿名用户

《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

咏怀古迹其三首联写景有什么作用

4楼:匿名用户

《咏怀古迹其三》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起到提领全篇的作用。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

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

绝唱。”信然。

5楼:匿名用户

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起到提领全篇的作用。

6楼:湖北王强律师

《咏怀古迹》五首,是诗人于大历三年( 768)从夔州到达江陵所作.每首多以一位历史人物为吟咏对象,其一是咏怀庾信,叹其“萧瑟”,寄托自己的乡关之思;其二是追怀宋玉,伤其“空文藻”,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其三是叹惋昭君,悲其“怨恨”,以谴责君王的美恶不分;其四是咏唱刘备,感其身后“虚无”,以寄君臣相契之怀;其五是缅怀武侯,惜其大功不成,寄寓自己的无限哀思.组诗感情深厚,转折跌宕,峥嵘多姿,或显或隐地表现了诗人生活漂泊、政治失意的身世之感,是杜诗七律中优秀诗作.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组诗的第三首,因昭君村的古迹而怀昭君,寄托着诗人身世之感.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首联以雄浑的笔势,着重描绘昭君故乡的自然环境,诗句发端不凡.群山万壑, 写出山势像波涛起伏.“赴”字画龙点睛,将长江三峡山山相连、蜿蜒流走,有如万马奔腾、直趋荆门的形势描绘得淋漓尽致.

它不仅使千山万壑都有了动感,也使荆门成了视野中的焦点.“群”字,很有**之美.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中说:

“音节一道,难以言传,有略可浅为指示者,亦得因类悟入.如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使用‘千山万壑’便不入调,此轻重清浊法也.”“千山”二字都属于清音,读起来声音单调,不如“群山”二字浊清兼有,更能表现出诗歌语言清浊相间富于变化的**之美,读起来风韵摇曳,富有韵致.

下句落到昭君村上,感叹昭君人逝村存,点出题意.唐代还有昭君故居遗址,所以说“尚有村”.“尚”字,流露出沉郁的伤悼之情,人已逝,遗迹犹在,人事沧桑令人感叹欷歔.

联系组诗来看,一个“尚”字,与第二首联系了起来.“最是楚宫俱泯灭”,楚宫“泯灭”了,而昭君村尚存,存废对比中突出了人们对昭君的同情和爱戴.山川灵秀之所聚,才孕育出绝代佳人.

诗人把昭君村放在群山赴会、万壑争流的大背景来写,实际上是寓赞美其人之意于其中.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指出:“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诠》也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

”这种烘托渲染的手法,不乏先例,如《诗经·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

”之后的元稹《寄赠薛涛》诗:“锦江滑腻峨眉秀,生出文君与薛涛.”手法也如出一辙.

对于这种写法,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但是,联系下文,联系昭君的遭遇,能做出出塞决定的王昭君,决不仅仅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不向恶势力低头,能承受巨大痛苦的女丈夫,这一点是杜甫最钦佩的,所以诗的背景伟岸阳刚.

这两句诗,大小映衬,动静相间,不仅使画面显得生动,同时使诗的意境更深一层.自然界无穷的生命力,加重了“物在人亡”的惆怅情绪,巧妙地为全诗确定了悲壮的基调.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紧接人逝村存之意,概括了王昭君一生的悲剧,渲染昭君生前死后的凄凉.上句从空间落笔,写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

“紫台”,即紫宫,汉代宫名,此指汉宫.“朔漠”,指北方沙漠之地.此指匈奴.

“连”字把汉宫与匈奴相连,暗含昭君虽远嫁朔漠,但心念汉宫.下句从时间着墨,写昭君葬身异域,犹眷恋祖国.“青冢”,即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

《太平寰宇记》:“其上草色常青,故曰青冢.”据传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

“向”字写出了昭君死后思汉的幽怨.“紫台”、“朔漠”,写自汉宫直到匈奴的空间距离,而前者雍容华贵,后者地远荒凉,彼此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有力地烘托了昭君生前远嫁异国的悲哀.“一去”、“独留”,写自古及今的时间间隔.

在如此漫长而寥廓的时空中,却以“青冢”这个特殊形象,集中地表现昭君悲剧的全部过程.“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又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朔漠”、“黄昏”用的是叠韵、双声,更使诗思摇漾,增强了感人的力量.

上联写的是生地,此联写的却是死地,生死两极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展示了昭君一生的起点与终点.诗句意境辽阔,叙事含情,引人愁思.江淹《恨赋》:

“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可以作为这两句诗内容的补充.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此联可谓字字有神.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杜甫此联虽然紧承上联之意说出,但却由咏古迹转向了咏怀与议论,揭示了造成昭君悲剧的原因.

“画图省识”句,本于《西京杂记》的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宫人皆贿画工,昭君自恃容貌,独不肯与,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

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而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

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对这一句的解释,历来有分歧,或曰:假使汉元帝能从画图察识昭君的美貌,就不会有魂魄空归的遗恨了;或曰:

昭君已一去不返,我们今天只能从画图上去辨识她的丰姿了.这都不符合杜甫的本意.根据律诗对仗法则,“省识”对“空归”,“空归”既为偏正词组,“省”字就该修饰“识”字.

朱鹤龄认为:“画图之面,本非真容,不曰不识,而曰省识,盖婉词.”(《杜诗详注》引语);浦起龙也说:

“‘省识’只在画图,正谓不‘省’也.”(《读杜心解》).这才是准确的理解,才符合杜甫咏昭君的根本动机.

实际上这两句诗具有内在的因果关系:正因为汉元帝昏庸,“按图召幸”,使小人有机可乘,故而辨识不出美恶真相,才害得昭君遗恨终身.这就把帐算在了昏君、佞臣的头上,含意深广.

汉元帝只凭图召幸,未识绝色,结果造成昭君抱恨天涯,葬身异域.昭君生前未能返回故国,能够回来的只是她死后的魂魄,故曰“空归”.“空”字,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的同情.

“月夜”二字则传神地渲染出魂归时凄凉清冷的环境气氛.“春风面”、“月夜魂”,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对得惊警.同一个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

两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宋人姜夔在《疏影》词中,直接翻用杜诗:“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可谓深得杜诗韵致,同样风流摇曳.

萧涤非在《杜甫诗选注》中说:“二句刺元帝之昏庸.上句承第三句,追述所以远嫁异国之故.

下句承第四句,言昭君死犹不忘故国.”昭君怀念故国之心至死不变,虽然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思乡之切,怨恨之浓,千古之下仍缠绵悱恻.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末联以琵琶写怨,千载传恨,极写昭君的绵绵怨恨,从而归结全诗主旨.“琵琶”,本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后传入中原.

“胡语”,胡音,指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据《琴操》:昭君在匈奴,恨帝始不见遇,心思不乐,乃作怨思之歌.

“怨恨曲中论”,即怨思之情从弹奏琵琶的乐曲中诉说出来.宋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卷五九“琴曲歌辞”有《昭君怨》一首,卷二九“相和歌辞”有《明君词》、《昭君叹》等吟叹曲.所谓“怨恨曲中论”就是指这类咏昭君的曲子.

“怨恨”,就是怨自己远嫁,恨汉朝无恩.“千载”,则点出乐曲流传时间之长,以见昭君怨恨之深,且与首联“尚”字遥相响应.“分明”则说明乐曲主题鲜明,怨恨之情,溢于言表.

宋人欧阳修《明妃曲》:“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汉家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不啻是这两句诗的最好注释.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

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都是主上的过失.昭君是因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域,最后客死他乡.诗人却因疏救房琯 ,直言进谏,遭到贬斥,以致终**湖.

二人遭遇有某些相似之处,因而借题发挥,咏以寄慨.明人王嗣奭《杜臆》说:“昭君有国色,而入宫见妒;公亦国士,而入朝见嫉,正相似也,悲昭君以自悲也.

”正确地道出了诗人的旨意.全诗始终从形象落笔,未及议论,然却写得情真意切,身世之感,家国之思,尽在诗中. “借怀古以咏己怀”是组诗的共同主题,但是从杜甫本人来看,诗人的主旨应不仅仅限于抒发一己之怀.

他将所关注的对象赋予了历史的延续性,挖掘出古往今来历史人事的共同现象,所以说“千载琵琶”.无论是抒发对怀才不遇的同情还是对能够识才、用才的赞美向往,都表明了诗人对人才问题的关心.参看诗人同期所作的《诸将五首》、《八哀诗》等或写理想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或写有才而难进其用的悲哀,也同样表现了对导致治乱兴衰的人才问题的关注,体现了杜甫深刻的反省精神.

《杜诗胥钞》里说:“子美既竭心思,以一身之全力,为庙算运筹,为古人写照,一腔血烟,万遍水磨.”才真正是读懂了杜甫.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咏怀古迹其三原文是什么?

1楼 残墨遗香 咏怀古迹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是什么? 2楼 百度用户 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咏怀古迹其三颔联怎么对仗,咏怀古迹 其三颔联描述一下

1楼 因为不懂才注册 咏怀古迹有五首诶大哥 不知道你说的哪一首 姑且解释下第一段的颔联给你听好了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对仗首先要求所对之部分词性要一致 然后再自己斟酌选用近似词反义词后者不做改变只是同性词。 三峡 对 五溪 是用数词 五 对同是数词的 三 溪 同属于形容事物的名词,在这...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颈联,咏怀古迹其三颈联首联尾联颔联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描写?

1楼 轩晨居 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颈联是写王昭君只能死后魂魄归来,突出活着无法归来的悲剧,遗恨之深,并寄予诗人的同情。这首诗借王昭君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薄命红颜的深切同情。 咏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