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分钟》是在哪个历史事件下发生的

2021-01-08 21:09:08 字数 5025 阅读 9410

1楼:1天_堂

《最后一分钟》题目课文中的“最后一缕硝烟”指中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

“最后一缕硝烟”是指虎门销烟

道光1839年1月15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已经来临的1839是使禁烟史上最重要的翌年,对林则徐一生来说是最辉煌的岁月.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经过两个月的旅程到达广州,成千上万的人挤满了珠江两岸,人人争睹钦差的风采.整个广州都在等待和倾听钦差大臣的声音,林则徐的回答是第二天在辕门外贴出的两张告示《收呈示稿》宣明钦差大臣道广州的目的是查办海口事件.另一个《关防示稿》无异于钦差大臣此行的第一个宣言,是采取禁烟行动的先声.

这个告示是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向广州**、百姓和外国人的首次公开亮相,它不仅再次以清廉告白天下,而且是为了驾驭极其复杂的局面.林则徐的日记记载,他当天住在越华书院.

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发布两个谕贴.

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

3月21日下令包围商馆.

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国鸦片贩子.

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到来,矛盾自然转移到他身上,他到达当天,林则徐下令停泊在珠江上的一切外国船只封舱,当天晚上封锁商馆,并且撤走一切差役和中国雇员.但是义律是一个十足的大流氓,面对林则徐的命令,出尔反尔,采取无赖、讹诈、欺骗、撒谎的卑鄙手法交替使用.义律狡猾多端,但不是林则徐的对手,3月28日,向林则徐呈送了《义律遵谕呈单缴烟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禀》.

从林则徐1839年3月10日到达广州,到义律3月28日被迫同意缴出全部鸦片,总共18天,这充分说明了林则徐收缴鸦片第一回合的胜利.

林则徐与邓廷桢等人会商后,就收缴的地点、验收、押运、存储、看管、守卫等各个环节做了无懈可击的指令和安排.

4月10日林则徐、邓廷桢亲赴虎门检查收缴前各项准备工作.

虎门销烟 4月11日开始收缴,林则徐亲自监督收缴全过程.

5月18日,实用了34天,共收缴烟土19187箱,又2119袋,总重量1188127公斤.

收缴的这段日子,林则徐一刻不怠的监督这一庞杂的过程.日夜操劳,一丝不苟,无一纰漏.

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虎门销烟,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理所当然地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完成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毫无愧色地成为历史巨人了.

150年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它不断的在世界各地疯狂的掠夺殖民地,还企图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

广州是外国烟贩子的贩毒中心.1838年广州地方**处决一个中国的鸦片贩子,英国烟商竟然出来阻挠,激起了广州人民的义愤.1839年2月,一万多名群众到外国人民居住的旅馆前示威,声讨外国烟贩干涉中国内政的罪行.

1839年3月,林则徐到了广州,禁烟运动迅速.他一面加紧整顿海防,严拿烟贩;一面限令外国烟商交出鸦片.林则徐在给外国烟商的通知中说: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由于林则徐坚定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人民的支持,外国烟商被迫交出鸦片2万多箱.

林则徐下令在虎门将鸦片公开销毁,并带领大、小**亲自监督.他命令人将鸦片放入挖好的两个大池子里,池中放入卤水,鸦片浸泡半日后,再加上生石灰,生石灰将生水煮沸,就把鸦片销毁了.经过23天,才把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

销烟的正义行动,取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虎门海滩每天都有上万人**,人们无不拍手称快.外国人看到这情形,也对林则徐禁烟的果断表示钦佩.

虎门销烟共销毁鸦片2376254斤.

[编辑本段]虎门销烟意义

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国主义的光辉一页.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后,林则徐被撤职查办.他还是是我国鸦片战争前期的民族英雄.

虎门销烟,还是中国禁烟运动的重大胜利.他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

《最后一分钟》什么是重点写的

2楼:demon陌

重点写作者倾诉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段落大意:

第一节:香港即将回归到祖国的怀抱。

第二节:人们迫切地期待这一时刻的到来。

第三节:屈辱的历史即将成为过去。

第四节:香港的明天会更美好。

中心思想:全诗通过抒发作者在香港回归前最后一分钟的所思所想,表达了人们强烈的爱国情感。

3楼:就玩我的世界

从《最后一分钟》谈新诗的几个特点

《最后一分钟》是我在迎接香港回归前夕,怀着激动的心情写的一首抒情诗。读这首诗需要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掠夺,清**首个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一百年来为争取祖国统

一、香港回归,中国人民进行的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等历史背景。除此之外,通过这首诗还应该让学生们初步了解什么叫新诗,新诗写作的几个基本特点以及怎样读懂和欣赏新诗。

中国的新诗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中兴起。它以胡适、郭沫若等为代表,以白话和日常语写作冲破了两千年来形成的旧体诗词格律。横向移植了西方诗歌的自由体分行排列的形式,增加了叙事、议论等表述内容,丰富了意识流、象征、隐喻等表现手法。

新诗写作的特点是什么呢?

首先是它的高度概括和提炼。新诗不是散文,迎接香港回归。要表现的东西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否则,易写得平、直、散。

而新诗的特点之一,就是需要高度浓缩、高度提炼,用最典型的一个“点”,来概括提升整个诗的主题。于是我选择了“最后一分钟”这个“点”.以经历百年之后的最后时刻这个新鲜巧妙的角度进入主题,让现实中万众欢腾的场面与屏住呼吸的瞬间寂静在这一分钟里形成鲜明的对比,让现场高扬的五星红旗与百年殖民地的屈辱回忆在这一分钟里形成强烈的对比。

这一分钟里.还浓缩了对虎门销烟、南京不平等条约、万里长城等历史回顾以及对香港未来的瞩望。

全诗仅42行,却想象的翅膀,囊括了历史和现实的众多内容.读起来却又凝练、集中。

新诗的第二个特点。是它长于运用形象和细节。***曾经说过:

“诗歌要用形象思维。”这样才能够具体感人。比如在这首诗中,为了表达人们激动的心情,我写下了“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

“寂静”写的是群体, “微微颤抖的嘴唇”写的是个人,这样就把“激动”这个抽象的词化为可感可视的与众不同的画面,如特写镜头,让读者感同身受。

新诗的第三个特点是虚实结合、以小见大。有些形象可以跳跃、夸张甚至变形,这也是古今中外诗歌的共同特点。比如“最后一分钟”是看不见的,而我把它比作是“旗帜的形状”, “旗帜”是实写。

既点明了那天现场的实景,又带有夸张强调的含义,让读者去想象,用最少的字表达了最多的意味。这就增强了诗歌语言的张力。同样, “历史”一词是虚写,而“1997页上”“伤痕、血和刀光”“一纸发黄的旧条约”又是实写,是比喻一百年来中华民族遭受的磨难和痛苦, “旗杆”是实写.而“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是虚写, “一滴泪珠”是实写, “百年的痛苦和欢乐”是虚写, “使大海沸腾”又是夸张。

这样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增加了诗歌的联想,也使诗生动、具体。

新诗的第四个特点,是含蓄.是注重诗的意境氛围。诗不是政论,不能直铺标语口号,而应在字里行间抒情或暗示。“长城的脸上。

黄**的脸上,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轻轻呼喊”“悄然落地”“缓缓上升…‘沸腾…‘紧紧”都是充满不同情感色彩的字眼,全诗少有直抒胸臆。却把感情隐藏在字里行间.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就是诗歌的含蓄,需要慢慢地品味。

此外。这首诗虽然形式上是自由体的新诗,但由于我注意到了它内在的节奏感,如长短诗句的搭配、语词上的大体押韵,使得它并不是随意的口语,而是精心锤炼,自然明快,琅琅上口,适合朗诵。

教材编辑的教学建议:

《最后一分钟》在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材从低年级到中年级,安排了不少诗歌作品,到了高年级,我们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的诗歌阅读从儿童诗过渡到现代诗,从简单直白技法过渡到运用现代诗歌技法。

《最后一分钟》是主旋律诗歌,这类诗歌很容易陷于感情浮泛、语言直白的“陷阱”,但本诗读来却有催人泪下的情感作用力,应该是缘于作家的感情真挚,并运用了不少现代诗歌技巧。

诗歌语言是跳跃性的,是制造新鲜感受的。例如。 “最后一分钟,是旗帜的形状”“所有的眼睛都是崭新的日出/所有的礼炮都是世纪的钟声”,读来别致而有新意。

从这个意义上讲,本诗对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是挑战。

诗歌的教学,我觉得目前的课堂上普遍处理得有些简单化。除了朗读还是朗读,变换各种形式来读。比较枯燥。

“读”要不要?当然要,在读中涵泳诗味。在读中品味诗意,可是,如果教学只剩“朗读”一种策略,则是远远不够的。

这首诗除了“朗读”.至少还有以下策略可以运用:

小组合作,列出诗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并说一说这些历史事件对我们理解这首诗有什么帮助。

以“最后一分钟,是 ”为句式。想象一个亲人离别的情景,写出一个句子。

如果你在香港回归的现场.你会想到哪些内容?仿作一首诗。

《最后一分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楼:砂粒

主要内容:

作者倾诉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段落大意:

第一节:香港即将回归到祖国的怀抱。

第二节:人们迫切地期待这一时刻的到来。

第三节:屈辱的历史即将成为过去。

第四节:香港的明天会更美好。

中心思想:

全诗通过抒发作者在香港回归前最后一分钟的所思所想,表达了人们强烈的爱国情感。

5楼:匿名用户

来自科学教育类芝麻团 推荐于2018-02-13主要内容:

作者倾诉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段落大意:

第一节:香港即将回归到祖国的怀抱。

第二节:人们迫切地期待这一时刻的到来。

第三节:屈辱的历史即将成为过去。

第四节:香港的明天会更美好。

中心思想:

全诗通过抒发作者在香港回归前最后一分钟的所思所想,表达了人们强烈的爱国情感。

79 22 分享 更多

最后一分钟第三段写了什么历史事件

1楼 匿名用户 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 主要提到鸦片战争 我看见,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 xi o 烟, 2楼 英雄联盟一周易 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作者用热情 奔放的语言 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

图一所示历史事件是在什么历史大背景下发生的

1楼 的人 你好,这是一个材料解析题,做这样的题目要仔细看材料以及总体把握四个小问题,只有整体把握才能很好的理解整个题目。 图一所示重要历史人物是谁 1 分 指出图二所示伟人在图三所示刊物的发刊词中 阐发的核心思想。 1 分 在图 一 图二所示历史人物中,任选一人,简评他领导的救亡图 存运动。 4 ...

图一所示历史事件是在什么历史大背景下发生的

1楼 初级提问者 原题 1 历史背景是国共第一次合作,1923年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确定了孙中山先生的 三民主义 和中共的 三民主义 相互联系,共同合作 1 图一所示历史事件是在什么历史大背景下发生的?分析这一历史大背景形成的主要原因。 2 结合史实, 2楼 匿名用户 1 历史背景是国共第一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