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文章退出教材书的材料作文

2021-01-08 13:41:27 字数 5805 阅读 6158

1楼:匿名用户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的**,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带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鲁迅文章退出语文教材

2楼:匿名用户

语文教材对鲁迅的淡化,让一些人如丧考妣,让另一些人怒火中烧。这不仅因为,鲁迅已经锲入了我们的记忆,更是因为,在我们怀旧的眼中,鲁迅支撑了教科书的风骨,抽去了鲁迅,狂澜既倒,大厦将倾。也许还有一个隐晦的原由:

我们对教科书的不满,对教育体制的不满,急需一个发泄口,再也没有哪个作家的退出,能像俨然批判精神的代言人的鲁迅这样,激起批判的雷鸣。

如此,鲁迅就被放大了,借用蔡朝阳的说法,“被过度诠释”,其实自鲁迅死后,自他的棺木之上覆盖了“民族魂”的红色旗帜之后,他便无力抗拒被劫持的命运。对此,他横站的灵魂只能冷笑。

我们不妨退一步思量,鲁迅淡出语文教材,究竟改变了什么?问了三五个在中小学教语文的朋友,答案几乎如出一辙:对比今昔的课文,除了少一些生僻的字词与拗口的语句,一切如故。

这才是问题所在:当语文教学陷入模式化,课堂就像一个模具,无论你投入的石头如何棱角分明,吐出的鸡蛋都是一样圆滑。所以,鲁迅的文章也好,金庸、史铁生的文章也罢,经过教科书、老师、学生三道关卡的过滤与凌迟,从千般面目,化作同一尊呆板的泥塑。

鲁迅的作品该不该移出课本议**

3楼:武全

反对鲁迅作品退出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理由如下:

鲁迅精神是民族之魂,不可或缺;鲁迅人格伟大,也是一部教科书;鲁迅的精神历久弥新,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褪色;当今仍然呈现着鲁迅所批评的众生相;青少年心智与精神可塑性强,需要鲁迅的思想;鲁迅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历史记忆,而忘记了过去,就没有了未来;鲁迅作品的语言虽晦涩难懂,但那是新文化运动的成果与见证;鲁迅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性与思想性;鲁迅的作品可以**当今人们浮躁的心态;

这里,鲁迅的作品并不能包医百病,有些同学把什么好处都加在鲁迅身上是不妥的,说理还要“靠船下篙”。删减的是鲁迅的作品,并非所有的名家作品,也并非所有的经典著作,所以泛谈经典、名著、传统文化、思想教育的意义价值是不能服人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以理服人呢?

要反对鲁迅作品退出,必须着重阐述鲁迅作品的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其他作品无法替代的价值。 如:其作品中冷峻而又不乏智慧、幽默的风格,坚韧顽强的思想人格,犀利而深刻的思想,“**同炉”的情感……上述是从鲁迅作品的价值方面论述的,你还可以换个角度,从现实需要出发,指出鲁迅作品当今时代需要它,成长中的青少年需要它等。

范文一篇

《风筝》飞走的背后

江苏省宝应中学高三(32) 陈婧怡

鲁迅的《风筝》一文难逃厄运,因为初中生难理解,老师讲的吃力等缘由被无情地从属于这个时代的七年级课本中删出。但鲁迅终是鲁迅,他终是一代文人的代表,他的作品承载了历史与记忆,不该被轻率删除。

《风筝》一文写于1925年,鲁迅时年44岁。本着对过去的追忆和深刻反省,《风筝》沉痛有力。鲁迅在文中写道:

“献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正是由于晦暗的色调和深刻的思想,有人便提出,初中生最重要的是体验文学之美,培养兴趣,而非讲批评,论沧桑。

然而,失去对往事的反省精神,不再负有历史记忆的伤痛,而流于肤浅美文的表面,对于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而言,是令人悲伤失望的。

类似的事情在十多年前的邻国日本也曾发生。《朝日新闻》在二战结束四十年后向读者征集信件,记录普通国民对二战的记忆,很多人希望他们停止。如今天反对鲁迅文章的人一样,他们说:

“翻旧账没有一点好处。”但编辑回应,尽量掩盖假装这类事情没发生过,难道对民族的良知没有损害么?

诚哉斯言,鲁迅的作品记录过去一个时代的累累伤痕和疮疤,许多人企图逃避,也在错误的认为国泰民安的今天,鲁迅该退场了。但鲁迅之文可为今日漂浮在半空中的少年添上一段历史的重量,在幼小的心灵间留下一道记忆的划痕。的确,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不当仅有父母的温情关怀,伙伴的欢声笑语,物质的充盈无忧。

若少了痛苦,少了对世间的丑陋的凝视思考,便会失去人性关怀中的理解,变得麻木,终将行而不远。

托克维尔说:“如果过去不能昭示未来,我的心灵将在黑暗中行进。”作家莫言走过三年困难时期,历文革十年,曾“被人像狗一样地**”,然而,苦难浇灌出最美的文学之花。

文学之美,岂仅是花香鸟语,“暖风熏得游人醉”,它更是“最是沧桑起风情”。莫言与鲁迅,有着相似的对苦难的伤痛的理解,可莫言之文章如今正要被一群专家学者商量着纳入语文课本,难道仅仅是诺奖得主吗?

鲁迅遇“冷”,这只是暂时的。当今人停下、回首,必将用对过去的温情与伤痛记忆的尊重让鲁迅的作品重其温度,那个笑声朗朗的先生,那飞走的《风筝》,仍会飞来。

4楼:匿名用户

这个话题是一个有高度学术性的话题,中国人民大学的孙郁教授认为:中小学的教育是“信”的教育,鲁迅的文本是“疑”的文本。用“信”的理念讲授“疑”的思维,永远不得其果。

六十年来,我们在用鲁迅最厌恶的方式来讲解鲁迅,这是学生不买账的主要原因。

鲁迅的作品没有重复的文本,每一篇都有特别的价值。中小学生适合读什么篇章,我也很困惑。连大人理解都不易,何况孩子。鲁迅的文本是很强智性的攀缘,是对智力极限的挑战。

5楼:火龙舞雪

再难懂会比古文言文难懂?怎么不把文言文移出呢?一句话鲁迅文章中批判的那些人又复活了,或许他们一直存在着现在开始想走上前台了

为什么鲁迅作品全面退出课本

6楼:衡水游龙

原因有几个方面:

一、有人认为鲁迅的作品太过深奥、不适合初中甚至高中生学习。有些学校的老师就反映“鲁迅的部分作品很难读懂,文字较晦涩”。比如“删除鲁迅的一些作品,我认为是正常的编辑思路。

”人教版教材删除鲁迅的《风筝》后,赞同这一调整的作家赵瑜认为,初中的孩子,大部分还停留在语言的基础训练以及修辞训练上,接触的内容不宜过于深刻,重在接地气,有常识,且有趣味。“鲁迅的很多文章是他40岁以后写的,内容不适合初中生阅读”。

二、遭到了一些其他作家的排挤。鲁迅的作品长期以来占据教材的大量篇幅,使其他作家的一些作品难以呈现在课本中。鲁迅的作品退出,给其他一些作家的作品进入课本提供了机会。

三、甚至有人认为鲁迅的作品反映的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风貌和精神,已经不适应今天的时代要求。网络上曾一度流传“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这样的说法。

四、鲁迅作品与当前文学创作潮流不相符。当前文学的商业性、娱乐性和大众性,导致文学已不再具备单一的审美、教化和启蒙的功能,人们对文学多抱的是一种“玩”的心态,文学创作与其它网络游戏活动没有了本质的区别,方块字的写作也就是一种发泄私愤、记录心志的工具,文学家也不再是什么高人一等、令人仰慕的文化精英。“新概念”、“下半身”、等充斥文学写作,青少年们对超女、快男的兴趣远比鲁迅要大得多。

同时,青少年们阅读的对象也与鲁迅作品的严肃、尖锐格格不入。当今文学的创作已从以往的表现历史现实退回到了书写内心、展示自我、**人性。活跃在当前文坛的大作品,也多是探索人性、描写自我的作品,与鲁迅作品的历史味、时代味、政治味,表现主题的深刻相去甚远。

但是无论理由如何,这些其实都不应该成为鲁迅作品全面退出中学课本的理由。“对中国一代又一代改革者和知识分子来说,鲁迅对国家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文学领域,他的作品鼓励人们对社会进行反省。即便现在阅读鲁迅的作品,你还能受到强烈的启发。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鲁迅研究者钱理群曾如此说道,“中小学教育教不教鲁迅,本质的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还需不需要鲁迅这样的知识分子?”这也是值得大家共同反思的地方!

7楼:匿名用户

lu xun bei he xie le 发布于:2010-09-09 16:45

以上是原答案,是7年前回答的,原谅我作为一个年青人的无知和幼稚. 但是仍然有人去赞这个回答并不好的答案, 所以我有必要重新更新一下答案. 我能力尚且不足以回答这个问题, 但是请不要在赞了,

8楼:匿名用户

这有什么不可理解的,鲁是以针砭当时**下笔成为一代宗师的,而现在的社会很多现像和以前的那个zf没有什么两样,不搬出课才怪呢!这叫做霸道,也叫作悲哀! 快点买鲁的作品收藏啦,说不定以后他的作品成**了!!!

9楼:匿名用户

因为统治者怕大家觉醒,觉悟了要造反

10楼:匿名用户

..因为肤浅腐化的国家已经容不下如此锐利奋进的精神..因为嘻笑怒骂的口水已取代了嘻笑怒骂的文学..民众在屋子里昏倒,空气里还散播着不如就此死去..

11楼:怨念大魔导

因为有人发现,鲁迅先生讽刺的话在今天的某些方面仍然适用,所以以“危害****罪”给封了

12楼:匿名用户

鲁迅先生活着的时候就不希望他的文章进入教材,现在是到了实现他老人家遗愿的时候了。

13楼:匿名用户

管利益什么事?总不会一直就那几篇文章吧!

14楼:匿名用户

害怕鲁迅的灵魂唤醒了更多的行尸,江山不保

15楼:匿名用户

文言文不更晦涩?鲁迅是一个斗士,具有批判精神,属于****,如若鲁迅活在当代估计会进监狱。多的不用说了,大家都懂

16楼:宅疾风

因为他所讽刺的社会 又回来了

17楼:阴

鲁迅笔下的人物都有活了,所以他的死

18楼:我是沙锅3号

x355968482,你是哪个机关的领导吧??

19楼:姝小皮

因为错别字太多```呵呵

纯属娱乐

关于鲁迅的作文材料

20楼:匿名用户

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号豫才。浙江绍兴人。

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

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集《呐喊》和《彷徨》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此进化论思想为主导,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后十年的杂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枪,充满了唯物辨证的精神。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认为:鲁迅是 “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如何看待鲁迅撤出教材,为什么鲁迅作品全面退出课本

1楼 百度用户 这一次,是鲁迅那篇叫《风筝》的文章在人教版语文新教材中被更换了 。如同以往的鲁迅大撤退一样,中小学语文教材照例遭遇一番炮轰,鲁迅的文坛巨匠形象再次被细化描摩,作品价值也再次得到有力推送,特别是通过强化他的批评精神,来对教材里入选那些风花雪月与 的文章,进行一番羞辱。也如同以往一样,教...

求鲁迅关于男女的文章,求鲁迅一篇关于男女的文章

1楼 丢不丢丢丢 应该是《伤逝》这篇文章,http baike baidu view 137506 htm 还被拍了电影了的 2楼 刘俊杰 这个是《初恋》。鲁迅的!!!!!!!!!!!!!!!!!!!!!!!!!! 3楼 依人应未眠 是《伤逝》吧。 想私奔,还是已经私奔了? 4楼 匿名用户 有这个麽...

关于诚信的材料作文,关于 诚信的材料作文 700字

1楼 匿名用户 记得孔子曾说 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 这话我不同意。 有时我想,会不会是 们编《论语》的时候记错了老师的话呢?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孔先生若是在船上,是决计不会抛下那个装着 诚信 的背囊的。这我相信。 中国本来有 已然诺 的传统,说不定比德国人还守信些。《战国策》里已不乏其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