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对联,对联关于兴国地域文化

2021-01-06 08:51:02 字数 5798 阅读 9724

1楼:凤凰要展翅

云南昆明滇池大观楼长联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芒芒空阔无边。看:

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苯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

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

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

大观楼长联注解

上联可译为:五百里浩瀚的滇池,在我的面前奔涌,敞开衣襟,推开冠戴,这一片茫茫无边的碧波多么叫人欣喜啊!

请看:东边的金马山像神骏在奔驰,西边的碧鸡山如凤凰在飞舞,北面的长虫山犹如灵蛇蜿蜒,南端的鹤山似白鹤在翱翔。诗人们,何不选此胜境,登上高楼欣赏一番呢?

看那远处像螃蟹一样大的岛屿,像螺丝一般小的沙洲,像少女梳理秀发般摇曳的垂柳,还有满目皆景的水草、芦苇,以及点缀其间犹如翡翠一般的小岛,天上飞动着的灿烂红霞。切莫辜负了滇池四周飘垂的金稻,明媚阳光下的万倾沙滩,夏季花红叶绿的芙蓉,春天依依的杨柳。

下联可译为:数千年的往事,涌上我的心头,举起酒杯面对苍天感叹:历史上那些滚滚英雄,如

今还有谁存在呢?

试想:汉武帝为了开辟西南到印度一带的通道,在长安挖凿昆明湖,制造战船,操练水兵;唐中宗统一南诏后,在弥渡立过铁柱刻书以记功德;宋太祖在地图前挥动玉釜划大渡河为界;元世祖挥师南下,乘皮筏渡过金沙江统一了云南。这些伟烈丰功,是何等的显赫,真是费尽了移山心力!

然而转眼之间朝代更换,如早晨的云、晚上的雨一样不能持久,连幕帘都来不及卷起,就很快消失了。功德碑变成了断石残碑,在苍烟落日的照耀下倍感凄凉。到头来,只不过赢得了几声稀疏的钟声,半江暗淡的渔火,两行孤寂的秋雁,一枕清冷的寒霜。

正定隆兴寺

人过大佛寺

寺佛大过人

山海关孟姜女庙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对联关于兴国地域文化

2楼:食神

兴国兴邦国泰民安宁心宁神心安理得。我不知道主公庙是哪一类庙宇、供奉哪位神仙。但有一点,所有的庙宇都是为了让人们心安、心境平和,可以祈祷国家昌盛、老百姓安居乐业。

宁静心神,多做善事,自然容易心安理得;国家强盛、百姓富裕,自然就国泰民安。仅供参考吧

课外搜集的有趣而有特点的对联 并写出分别是什么联

3楼:匿名用户

回文联:顺读倒读都一样。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中国出人才人出版国中。

拆字联:先拆后权合,寓意有趣。

此木为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鬼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谐音对联:

饥鸡盗稻童筒打,

暑鼠晾凉客咳惊。

古今残联:至今没人对出的对联。

上联是:一年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下联:(至今没人对出)。

4楼:酷若寒冰

回文联:顺读倒来

读都源一样。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bai,

中国出人才du

人出国中。

拆字联:先zhi拆后合,dao寓意有趣。

此木为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鬼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谐音对联:

饥鸡盗稻童筒打,

暑鼠晾凉客咳惊。

古今残联:至今没人对出的对联。

上联是:一年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下联:(至今没人对出)。

地域文化的特点

5楼:百度用户

中国的方言数不清楚,尤其是南方(因为多山区交通闭塞不便利,所以方言较多)

方言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部分意思只有方言才能表达清楚

中国的文字虽然是统一的,但是方言一直是不统一的。

方言成为媒介交流的在文字外的补充。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众多不同的方言。

中国人所谓的“同乡”有大同乡与小同乡之分,小同乡通常一定是同一方言的。在政治活动中,往往会走到一起,利益往往比较容易一致。

汉高祖刘邦的例子 —— 老乡被重用(方言比较方便)—— 之后每个朝代都差不多

宋太祖—— 丞相不能用南人,南人说方言北方人听不懂

李莲英祖籍绍兴,却不会说绍兴话

翁同和祖籍江苏常熟,却也不会说那里话

这两个人都是在北方长大的,所以不会有语言问题,而且已经隶属于北方的文化 八大菜系

山珍海味可以运输,而民间的日常饮食则不同。如**的酥油茶 à 主要是取材于当地,或是运输到当地,当地的老百姓吃得起经常吃的。

高级的川菜是不辣的

饮食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比如有些地方是坐在炕上吃的 宗教意识比较淡薄是中国人的习惯,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但是各地都有很强烈的民间信仰。

除了一般的大宗教外,一般人的信仰有很强的地域性。

四川–二郎神–都江堰为李冰所修,据说二郎神是李冰的儿子,负责治水,而四川有水灾与旱灾,所以会信奉他。

北方有蝗虫,传说刘猛将军能治蝗,于是到处供奉。

江西信许真君,传说他善于治蛟(蛟龙带来山洪)

江南信蚕桑娘娘

福建信妈祖(海上保护神 –林默– 能看病,救护落难海员,后来死在救助海难时,被认为成为女神了 – 从宋朝到清朝,妈祖显灵救船的记录很多,于是她开始被供奉)

民间信仰有地方性,离开这个地方,就不再有存在的意义了。 寺庙、宝塔、衙门= 公共建筑 = 讲究排场与等级,不能反映地方实际

民居必须要符合当地的实际(建筑材料等)

一些地方住窑洞,是地理条件决定的,也是因为穷和没有木材、石料

福建土楼也是适合当地特点的

外地引进的建筑,要么是富人的奢侈品,要么是一时流行

不过,若是外来建筑能适应地方特点,则也可能成为地方建筑特色

上海的石库门房子,就是殖民地时期英国人引入的外来建筑风格,不过已经被上海人所接纳,而做了一点改变,成为了上海的地方特色。 - 特别是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

地理差异大 – 物质基础差异大 – 生活习惯差异大

中国南北的文化差异很大

自然条件不同 – 中国被分为很多不同的区域

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是淮河,桐柏山脉,大别山脉,秦岭

陕西部分在北,部分在南 – 是元朝统一后从军事角度的考虑,打破了文化差异。所以陕西南部的文化与四川的文化相近,因为一直都是同一地理形成的文化。

朱元璋做皇帝后,想让老家受好处,搞了个中都(安徽凤阳),但是地理差异带来的文化差异还是无法改变。清代时为了让两边经济平衡,把它从南到北分为安徽与江苏。

南北的小麦与水稻带来的饮食差异。

地域文化离开了自然环境则很难存在。最好的例子是北方关外的满族旗人进京后就变了文化。

外来民族(游牧文化)历史上多次进入中原,接受汉文化(农业文化),还是因为汉人的土地更适合于农业发展。

地理间文化差异大是应该古代交通运输能力差。

当时交通最方便的南北大运河,最快速度从杭州到北京还需要很长时间。

没有机械运输的年代,物质的交流是很难的,因为运粮的人自己也要吃

古代东南经济好,但是向西北运输的时候就很难,因为逆流而上

交流运输不便导致了地方的分割 –区域文化形成

交通不便的地方都有敬山神拜河神的习惯 – 长期被割裂在某在地方,对这个地方就产生了观念与感情甚至精神崇拜。天天看山的山区的人就会对一些高山产生了崇拜,认为神灵就住在山上。

汉族(华夏)的先民也是崇拜山的,所以就有了五岳

南方人勤劳,北方人懒散,与气候与地理条件也有关系。因为古代的时候,北方人地多,而且冬天不适宜耕种,久而久之也就懒散了。南方则一直土地不足,而且气候上允许反复耕种,所以南方人要勤劳耕种,所以就勤劳了。

匈奴的生育率低,生个孩子不容易,所以妇女要多嫁多生,因此父亲死了,母亲要嫁给儿子继续生孩子。

浙江一些地区有“典妻”习俗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移动很多,尤其是清代以后的大移民 —— 我们的根究竟在**?

流动人口对当地文化不一定有归属感,而移民则不同,会有所接纳。

移民接纳或者改变当地的文化。

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华夏先民南下,将中原文化扩展到全国。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 中国开始一个世纪的移民 – 北方的中原文化传到了南方 – 到了隋唐时,江南的文化水平已经不比北方落后了。

不过影响较大的还是近代(清朝以后)

对今天地域文化影响最大的还是近代的移民。

历史上,江西人迁到湖广,湖广移民到四川。康熙到乾隆间的100多年,移民很多。清军平四川时,四川人口所剩无己,于是移民进四川,史称湖广填四川运动。

后来又有四川人迁到云南贵州,于是他们的语言都是西南官话体系。

北方很多人都追溯自己的家乡洪洞大槐树,其实就是山西的一些大槐树下为移民聚集地。

清末的大移民 闯关东(1860年开始,清朝取消对东北的封禁)

“关东”是所谓的满族清王朝的“龙兴之地”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王朝为了巩固边疆所以允许汉人进关外,所以今天东北人的祖先不仅仅有游牧的少数民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还有历代移民关外的汉民,北方中原人。

上海的文化就更是被移民所改变。= 中外移民共同的产物

1843年 上海人口50万多一点

1900年 人口100万

1949年 人口600万

上海人的**

(1)当地农民

(2)苏州与浙江的移民 – 他们所引入的地域文化本来就是中国当时最发达的

(3)外国人 –外国文化被引入中国

1942年时,外籍侨民有12万多

解放初为2.8万,以后又不断减少

(4)犹太人 –上海不喜欢签证手续

上海成为东西文化,中国各地文化汇聚的地方 à 上海就比较开放 80%为外来人口

上海方言中就有大量外来语

天津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 = 本地人占40%,外来60%(多为平民,早期安徽,河北为主)

·军旅文化·宫廷文化·饮食文化

天津方言也是移民的产物 – 最早是(明朝初年的)军事移民驻守边关-天津卫,为江淮一代来的人(今多安徽北部) – 明代时一直都是同一个地方征召的,所以口音就一直很统一。天津话,就是当时那些人的口音改变了当地口音。

文化离不开人。

影响当地文化的因素

·移民数量占强势时,或在政治经济方面占强势,外来文化将取代本地文化

·移民数量少,没有经济社会地位,本地文化将被保留,移民将接受当地文化

·土客相当,两种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文化

苏东坡被流放到海南时,就改造了海南的地域文化。

伟人的作用。 **集权之前,分封割据是主流。西周分封71个诸侯国,因为当时的交流不便利,**无法直接管理地方。

统治者的个人意志影响巨大 – 各个诸侯国的习惯为君王所定的,比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比如说 北魏孝文帝学汉族文化

中国历来以农立国,所以统治者一直推广农业(本业),不支持其他行业(末业)发展

(历史上学者们都认为农业最重要,因此重农轻商,不断推广农业)

解放以后,大力推广以北方现代中原话为基础的普通话,方言已经开始消亡。

台湾也是如此。国民党政权到台湾后,蒋介石大力推广国语,以凝聚来自各地的人。

旗袍与所谓的唐装都是满人入关后强制推广的 —— 反而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

清朝时,中国的服饰被改了。 各民族在迁移时都会带去文化,但是由于地理条件的不同,因此也会有所改变

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影响

椅子与床都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产物

中国的民乐也基本是少数民族来的,从西方传过来的。

石窟等艺术也都是以少数民族的为主

地域文化的特点,什么是地域文化

1楼 百度用户 中国的方言数不清楚,尤其是南方 因为多山区交通闭塞不便利,所以方言较多 方言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部分意思只有方言才能表达清楚 中国的文字虽然是统一的,但是方言一直是不统一的。 方言成为媒介交流的在文字外的补充。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众多不同的方言。 中国人所谓的 同乡 有大...

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地理对地域文化的形成有何影响

1楼 匿名用户 不同的地域文化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因为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和发展中,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才创造了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域文化! 2楼 匿名用户 地理环境在客观上决定了地域文化,比如北方比较开阔的地域决定了北方民歌旷达豪迈的风格,舞蹈也是舒展性的 相反,南国水乡的歌曲就相对...

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联,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对联

1楼 陌上归农 笔墨纸砚 点横撇捺写风骨 经史子集 文词章句谱春秋 横批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2楼 匿名用户 上联 走进民族经典 下联 弘扬传统文化 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对联 3楼 匿名用户 上联 读经史子集弘扬炎黄传统 下联 学诗词曲赋继承华夏精华。 横批 国学情怀。 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对联? 4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