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纸的文化有怎样的特点,纸的文化特点是什么?

2020-12-07 05:21:05 字数 4717 阅读 4735

1楼:北京创典文化

我国纸的文化源远流长,历代名纸很多,早期的纸如絮纸、灞桥纸、居延纸、中纸、罗布淖尔纸、旱滩坡纸、蔡侯纸等等,有的见于著录,有的是现代考古的实物发现由于历史久远和当时生产的数量有限,这些纸已均无传世。

纸的文化特点是什么?

2楼:小白痴大脑袋

西汉时期以灞桥纸为例,经专家检验,得出这种早期汉纸的特征如下:

(1)纸质粗厚(厚o.14毫米),表面皱涩;

(2)表面有较多的纤维束,甚至是未打碎的麻绳头;

(3)纤维组织松散,交结不紧,分布不匀;

(4)显微镜下观察纤维帚化度低,细胞未遭强度破坏;

(5)纤维交织时透眼多而大;

(6)外观呈淡黄色;

(7)无文字,木便于写字,只能作包裹之用。

以上说明西汉是麻纸的萌芽阶段,产量不太大,产地不广,质量有待提高,仍不足以代替帛简。但西汉罗布淖尔纸上,看到有被砑光的痕迹。可见纸的砑光自西汉即已开始。

东汉写字用纸的记载,史不绝书。

《后汉书·邓皇后纪》载,永元十四年(1o2年)邓后即位,在这以前,"万国贡献竟求珍丽之物,自后即位,悉令禁绝,但供纸墨而已"。《太平御览》卷6o5引《东现汉纪》也说邓后即位后,"万国贡献悉禁绝,惟岁供纸墨而已"。这条记载在年代上早于蔡伦献纸于朝廷的元兴元年(1o5),可见东汉早已有了良纸。

《后汉书·百官志》载,少府守宫令"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尚书令有丞"假署印绥及纸笔墨诸材用库藏"。可见,宫廷内有专门掌管纸墨的官吏。《后汉书·延笃传》注引《先贤行状》曰:

“笃欲写《左氏传》,无纸。〔其师」唐溪典以废「片戋」记与之,笃以「片戋」钱记纸不可写,乃借本诵之。”《北堂书钞》卷1o4引延笃(167年卒)答张奂书:

"惟别三年,梦想记忆,何月有违,伯英(张芝)来惠书四纸,读之反复,喜不可言。"

东汉纸东汉的字纸除在新疆、内蒙古出土外,近来在甘肃也有出土。1974年1月8日,当时的武威柏树公社桥儿大队社员在旱滩坡修水利时,发现一座汉墓,从中出土有木俑、牛车、木盒,陶器、剪进五铢钱等。有趣的是,在木牛车模型上粘附有带字的古纸(党寿山:

《甘肃武威县旱滩坡东汉墓发现古纸》,《文物》1977年第1期)。考古工作者根据对墓葬和出土器物形制的考察,断定该墓属于东汉晚期,即公元2世纪后半叶。旱滩坡纸出土后,已裂成一些碎片,最大的约为5×5厘米,存在于木牛车车箱两侧,三层纸粘在一起,纸上有较大的汉隶墨迹,明显可辨者有"青贝"等字。

原料为麻类(潘吉星:《谈旱滩坡东汉出土的麻纸》),纸质细薄(厚o.o7毫米),表面平滑;纤维束少见,有很少较细的纤维束;纤维组织紧密,分布匀细;纤维帚化度较高,细胞遭强度破坏;透眼小而少;大部分呈褐色,老化程度大,少部分呈白色,有柔软性;用于书写。

旱滩坡纸的这些特点,一眼就可看出质量之高。从这里可以推知,在造纸过程中对破麻布、绳头等原料,已采取碱液蒸煮、精细舂捣,反复漂洗等工序,制成分散度较高的纸浆,再用滤水性好的细密抄纸设备抄出来的。

东汉末,造纸术更有提高。还出现了名纸,"左伯纸"就是其中之一。据唐代张怀瓘《书断》卷一说:

"左伯,字子邑,东莱人,……擅名汉末,又甚能作纸。"汉末赵歧《三辅决录》引韦诞(179~253年)奏言:"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皆古法。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尽径丈之势,方寸千言。"

在2、3世纪时,"左伯纸"与"张芝笔"、"韦诞墨"齐名,为当时的人们,尤其是书法家所爱用。5世纪时的肖子良在答五僧虔信中描述说:"子邑之纸,研妙辉光;仲将(韦诞)之墨,一点如漆;伯英(张芝)之笔,穷神尽意。

"所谓"研妙辉光",无非是形容左伯纸造得精细,洁白光滑。它可能是一种加工纸。《后汉书·蔡琰传》载曹操欲使十吏就蔡琰(字文姬,蔡色之女)写书,文姬"乞给纸笔,真、草唯命。

于是缮书送之,文无遗误"。按曹操、蔡邕父女和左伯都是同时代人,则曹操命蔡文姬写字用的纸或许就是左伯纸之类的加工纸。由于有了纸,所以这时写字就不再用帛和简了。

在麻纸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文献记载,东汉时还用树皮纤维造纸。树皮纸的出现,是东汉造纸技术史上一项重要的技术革命。它为纸的制造开辟了一个新的更广泛的原料**,促进了纸的产量和质量的提升。

汉代是否用活动的帘床纸模造纸,至今还没有从文献和实物上得到证实。以出土的汉纸作分析,那时用的是固定的织纹纸模来抄纸。用这种纸摸抄成纸后,贴近网筛的那面纸上印有织纹(经纬纹)而没有帘纹。

所以汉纸无帘纹。

魏晋南北朝时期

如果说,汉代在书写纪事材料方面还是缣帛和简牍并用,纸则只是作为新型材料刚刚崛起,还不足以完全取代帛简的话,那么这种情况到了晋朝就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于晋代已造出大量洁白平滑而又方正的纸,人们就不再使用昂贵的缣帛和笨重的简牍来书写了,而是逐步习惯于用纸,以致最后使纸成为占支配地位的书写材料,彻底淘汰了简牍。

东晋末年,有的统治者甚至明令规定用纸作为正式书写材料,凡朝廷奏议不得用简犊,而一律以纸代之。例如东晋的豪族桓玄(369~4o4年)掌握朝廷大权后,在他临死的那一年(4o4年)废晋安帝,改国号为楚,随即下令停用简牍而代之以黄纸:"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

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地下出土文物也表明,西晋时还是简纸并用,东晋以降,便不再出现简牍文书,而几乎全是用纸了。

我国造纸原料资源丰富,随着造纸技术的进步和推广,这个时期南北各地,包括有些少数民族地区,都建立了官私纸坊,就地取材造纸。北方以洛阳、长安、山西及河北、山东等地为中心,主要产麻纸、楮皮纸、桑皮纸。陈朝的徐陵(5o7~583年)《玉台新咏·序》说:

"五色花笺,河北、胶东之纸。"山东早在汉末就产名纸,东莱人左伯在曹魏时还在世,"左伯纸"名重一时。而长安、洛阳是在两汉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成为造纸中心的。

东晋南渡后,江南也发展了造纸生产。浙江会稽、安徽南部和建业(南京)、扬州、广州等地,成了南方的造纸中心,也产麻纸、桑皮纸和楮皮纸。北宋米芾《十纸说》:

"六合(今扬州附近)纸,自晋已用,乃蔡侯渔网遗制也。网,麻也。"这时的浙江嵊县剡溪沿岸,成为藤纸中心,但在南方,仍以麻纸为大宗。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广大纸工在生产实践中精益求精,积累了许多先进技术经验,因此名工辈出,名纸屡现。除前述左伯及左伯纸外,还有南朝刘宋时的张永。沈约(441~513年)《宋书·张永传》:

"张永善隶书,又有巧思,纸及墨皆自营造",他造的纸为当时北方所不及。

1964年在新疆吐鲁番出土的晋代纸绘地主生活图,长1o6.5厘米,高47厘米,由六张纸联成,可能是迄今最早的纸本绘画。1966~1969年新疆出土的南北朝的民间剪纸,式样美观大方,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而新疆出土的东晋写本,《三国志》的笔法圆熟流畅,有浓厚的隶书风味,著名书法家王羲之、陆机等人也都是以麻纸挥毫。潘吉星先生对魏晋南北朝近百种古纸都进行了检验,证明其中90%以上都是麻纸(参见潘吉昌:《中国造纸技术史稿》第55页),以木麻和苎麻为原料的居多。

除麻纸外,这时期还采用其他韧皮纤维原料造纸,如楮皮纸、桑皮纸、藤皮纸等。从晋朝开始一直延续到唐宋时为止,浙江嵊县南曹娥江上游的刻溪附近,更开创用野生藤皮造纸而久享盛名。

据文献记载,晋朝还有一种侧理纸,实即后世的发笺,以麻类、韧皮类等传统原料制浆,再掺以少量水苔、发菜等作填料,用量虽少,但因呈现颜色,放在纸面上非常明显。这种发笺纸在唐宋以后还继续生产,直到近代。外国的发笺,最著名的是朝鲜李朝的发笺。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加工技术也有相当发展,较重要的加工技术之一是表面涂布。所谓表面涂布,就是将白色矿物细粉用胶粘剂或淀粉糊剧在纸面上,再予以砑光。这样,既可增加纸的白度、平滑度,又可减少透光度,使纸面紧密,吸墨性好。

这种技术在欧洲的首次使用,是1764年卡明斯在英国提出的,将铅白、石膏、石灰及水混合,涂刷在纸上。而我国的涂布技术要比欧洲早一千四百多年,常用的白色矿物粉原料有白垩、石膏、滑石粉、石灰或瓷土等。涂布方法是先将白粉碾细,制成它在水中的悬浮液,再将淀粉与水共煮,使与白粉悬浮液混合,用排笔涂施于纸上,因为纸上有刷痕,所以干燥后要经砑光。

这类纸在显微镜下观察,纤维被矿粉晶粒所遮盖的现象清楚可见。

对纸张加工的另一技艺是染色。纸经过染色后,除增添外表美观外,往往还有实用效果,改善纸的性能。纸的染色从汉代就已开始。

12世纪的刘熙《释名》说“演”字,就是染纸的意思。魏晋南北朝以后,继承了这种染潢技术并继续流传下来。

晋时染潢有两种方式,或者是先写后潢,或者是先潢后写。关于染潢所用的染料,古书中也有明确记载。东汉炼丹家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有"若蘖染为黄兮,似蓝成绿组"之语。

蘖就是黄蘖。东晋炼丹家葛洪(284~363年)在《抱朴子》中也提到了黄蘖染纸。黄蘖或日黄柏,是一种芸香科落叶乔木,其干皮呈黄色,味苦,气微香。

我国最常用的是关黄柏和川黄柏。关于染纸技术,这时期也有专门记载。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有专篇叙述染潢法。

其中说:"凡潢纸,灭白便是,不宜太深,深色年久色暗也。……「黄」蘖熟后漉滓捣而煮之,布囊压讫,复捣煮之。

凡三捣三煮,添和纯汁者,其省四倍,又弥明净。写书经夏然后入潢,缝不淀解。其新写者,须以熨斗缝缝熨而潢之。

不尔,人则零落矣。"

黄纸不仅为士人写字著书所用.也为官府用以书写文书。下于民间宗教用纸,也多用黄纸,尤其佛经、道经写本用纸,不少都经染潢。现在各博物馆和图书馆收藏的魏晋南北朝写经纸中,有不少是潢纸。

这种风气后来到隋唐时尤其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为什么喜欢用黄纸呢?

第一,黄柏中含有生物碱,主要是小柏碱、少量的棕榈碱、黄柏酮、黄柏内脂等。小柏碱呈苦味,色黄。棕榈碱也呈黄色,味苦,可溶于水。

这种生物碱既是染料,又是杀虫防蛀剂。既延长纸的寿命,而同时还有一种清香气味;

第二,按照古代的五行说,金水水火土五行对应于五色、五方、五音、五味等等。五行中的土对应于五方中的**和五色中的黄,黄是五色中的正色。故古时凡神圣、庄重的物品常饰以黄色,重要典籍、文书也取黄色;

第三,黄色不刺眼,可长期阅读而不伤目;如有笔误,可用雌黄涂后再写,便于校勘。这种情况在敦煌石室写经中确有实物可证。

印度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印度文化有什么特点

1楼 棒子岁月 印度文化为三方面内容即以宗教为中心,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和以诗代史三方面 1 以宗教为中心 印度文学 艺术, 舞蹈,雕刻都以宗教为中心,其表现形式和内容也都与宗教有关,连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也都是在宗教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为此,...

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1楼 水若 历史上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可以区分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两大系统,形成并立的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农区和牧区的分立和关联,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是我国农业史的主要线索之一。 我国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大体以秦长城为分界。长城分布在今日地理区划的复种区北界附近,这并非偶然的巧合,...

拜占庭文化具有哪些特征,拜占庭文化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1楼 海豚与蓝天 拜占庭艺术特点表现为抽象性和扭曲性,这是 教宗教观念和东方神秘主义思想长期影响的结果。古代希腊罗马艺术重视从自然中得到创作的灵感,把宇宙万物的自然状态视为美的源泉,真实 和谐 合乎自然的比例 人的天赋情感都作为美的标淮。但是,拜占庭艺术却认为外在的形象是次要的,真实自然的形体是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