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论宇宙观是谁提出来的,原子论的提出者是谁?

2020-11-26 16:28:47 字数 5517 阅读 5377

1楼: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伊壁鸠鲁继承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主张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与虚空构成的。伊壁鸠鲁的改进在于,他认为原子除了有德谟克利特所说的形状、次序、位置等方面的差异之外,还有重量上的区别,原子在虚空中进行直线下降运动的原因就在于它有重量。与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重量与自由下落的速度成正比的观点相反,伊壁鸠鲁认为原子的重量并不影响它在虚空中的运动速度,在伽利略以前两千年就提出了自由落体的原理。

他说:“当原子在虚空里被带向前进而没有东西与它们冲撞时,它们一定以相等的速度运动。因为当没有东西与它们相遇时,重的原子并不比小的和轻的原子运动得更快;而当没有东西与它们相撞时,小的原子也不会比大的原子更快,它们的整个行程是等速的。

”除了主张原子有重量上的差别之外,伊壁鸠鲁还作了另一个更重要的改进,即提出了原子有偏斜运动的思想。德谟克利特由于片面地强调原子运动的必然性而导致了一种宿命论的观点。伊壁鸠鲁则认为,原子不仅具有进行直线下降运动的必然性,而且也具有发生偏离运动的偶然性,原子在由于重量而降落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原因而发生偶然“偏离”,才能与其他原子相碰撞而形成旋涡运动,组合成世间万物。

这就首次真正把运动的原因归于物质的内部,摆脱了德谟克利特从外部无法解释运动的最终**的困境。马克思在其博士**中指出,伊壁鸠鲁通过原子的偶然偏斜运动而高扬了个体的能动性和自由意志。

在伊壁鸠鲁看来,万事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甚至连神也不例外。宇宙间存在着许多彼此相似的世界,神就居住在各个世界的空隙之间,无忧无虑地生活着,从来不会去干预人间的事务。人世间的凶吉祸福与神没有任何关系,只不过是原子的聚散离合而已。

因此,一切天象都是自然现象,并不表达任何特殊的神灵意图,也不具有任何超自然的启示意义,故而根本就不值得恐惧。由此可见,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宇宙观导致了一种无神论的结论。

原子论的提出者是谁?

2楼:

原子论的最早提出者,本是德谟克利特的老师留基伯(leucippus,约公元前500~前440年),但这位提出过“绝对虚空”、“这个虚空中运动着的原子”和“必然性”3个新概念的留基伯,据说他的著作中仅留下这样一个片断:“没有任何事物的产生是无缘无故的,万物的产生都有其根源,都是必然的。”  德谟克利特继承并发展了留基伯的原子学说,指出宇宙空间除原子和虚空之外,什么也没有。

原子一直存在于宇宙之中,不能无中创生,也不能被消灭。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在形式上是多样的。运动是原子的固有属性。

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原子,在运动中以不同的排列次序与位置结合起来,产生物体和物体的性质。例如,水的原子平滑呈圆形,因此水才能流动而无固定形状;火的原子是多刺的,这便是烧灼使人感到痛的原因;土原子是毛糙凸凹不平的,所以结合在一起形成坚固不变的大地。自然界物质发生明显变化是由于结合在一起的原子分散开,又重新以新的形式结合的结果。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中没有鬼神存在的空间。他认为鬼神是原始人面对残酷而奇妙的自然现象感到恐惧,再加上知识匮乏而臆造出来的。除永恒的原子以及原子之间的虚空外,从来就没有不死的神灵。

他甚至认为,人的灵魂(思想)也是由精细的原子构成的,也是一种物体,原子分离,物体消灭,灵魂也随之不存。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重要成果。列宁称他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路线的代表人物。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科学哲学,虽然在当时不如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理想国道德哲学的追随者多,但100多年后伊壁鸠鲁在其受人欢迎的哲学中引用原子论而使之流传下来;2000多年后,由于道尔顿的《化学理论的新体系》(1808年)使化学变成原子学说的化学,使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获得新生。  当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念,直到1897年汤姆逊发现电子后才得以打破,但近人严复(公元1854~1921年)翻译的《天演论》中仍有“莫破尘”以称原子,可见原子论影响之大。  除原子论外,德谟克利特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思想。

他认为认识是事物中不断流溢出来的原子所形成的“影像”作用于感官和心灵的结果。他主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受因果必然性和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存在什么偶然性。他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道德教育可以造就人的第二本性,而教育方法应以鼓励和说服为主;同时也要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要与自己的旧思想作斗争,每天都要有新思想。

  在社会伦理观上,德谟克利特宣称快乐和幸福是人生的目的。他说快乐和幸福并不是暂时的、低级的感官享乐,而是有节制的、精神的宁静和愉悦;快乐和幸福并非神之所赐,而是人自身的选择和创造。虽然当时有些哲学家讥讽他和他的哲学是“令人发笑的哲学家”和“享乐哲学”,但德谟克利特按照他的幸福观,对智慧、勇敢、节制、正义以及义务和良心等道德范畴,作出了与柏拉图截然不同的解释,在西方伦理学史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原子论是谁提出的?

3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古典时代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是德谟克利特,他的哲学的核心是“原子论”。他认为万物之本原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原子,提出虚空思想。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神造世界和世界不可知论。

柏拉图是欧洲哲学史上建立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第一人。他提出理念世界是真实的,而物质世界是虚幻的。亚里斯多德更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

在哲学上他是一个二元论者,但他却创立了逻辑学、动物学等新学科,并且对物理学、经济学、文学理论等许多学科都有较深的研究,写了大量著作。

希腊古典时代也是科学发展的灿烂时代,亚里斯多德的物理学、生物学、逻辑学、政治学等学科、从哲学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独立的体系。亚里斯多德所著的《物理学》是世界上第一部物理学专著,其中主要研究了力学问题。他对动物学的大规模的系统的研究和分类无疑对近代生物学的发展作了十分有意义的开拓性工作。

古典时代希腊最著名的医生希波克拉底,他的医学著作《希波克拉底文集》对内外科疾病及其**方法的记载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并且对手术问题有相当多的描述,他大概还是最早作临床记录的医生。他提出了医德问题,内容为,医生要为病人的福利着想,要恪守医生的职责,尽力为病人治病;要清清白白行医,不**赂,不勾引异性,不泄露看到或听到的不应外传的隐私;对授业之师,要敬若父母,对待老师的儿子、受盟约的生徒,要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悉心教导等被人们称为希波克拉底誓辞。这个誓辞是过去西方各国医生所遵守的准则。

1949年,世界医学协会通过日内瓦宣言,就是以希波克拉底誓词为蓝本起草的,作为国际医务道德规则。

希腊古典文化是世界文化历史光辉的一页,无论谁历数世界古代史上知识渊博、贡献卓越的人物,都会提出希腊古典时代一连串光辉夺目的名字。“他们的无所不包的才能与活动,给他们保证了人类发展史上为其他民族所不能企求的地位。”(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在欧洲“黑暗的中世纪”,希腊古典时代的辉煌成就,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人的古代世界,在它的光辉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灭了。

人文主义学者们以复兴古典文化为旗帜开始了伟大的新文化运动。他们在哲学、文学、艺术、政治和自然科学等许多学术领域中研究希腊古典文化,并发展创造新文化,在许多领域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在人类的文化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宇宙观是如何体现的?

4楼:漫阅科技

在伊壁鸠鲁看来,万事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甚至连神也不例外。宇宙间存在着许多彼此相似的世界,神就居住在各个世界的空隙之间,无忧无虑地生活着,从来不会去干预人间的事务。人世间的凶吉祸福与神没有任何关系,只不过是原子的聚散离合而已。

因此,一切天象都是自然现象,并不表达任何特殊的神灵意图,也不具有任何超自然的启示意义,故而根本就不值得恐惧。由此可见,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宇宙观导致了一种无神论的结论。

是谁提出了原子论?

5楼:易书科技

一般认为,原子论源于德谟克利特的学说。在牛顿的力学体系建立之后,当时的科学家又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进行完善推演,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人们的认识是从事物中流射出来的原子形成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与心灵而产生的。

但是,当时的大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反对原子论,因此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一直未被很多人接受。

进入中世纪之后,也有少数的人曾相信原子论。但是中世纪欧洲在这些“科学问题”上,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在起主导作用。而且“大自然厌恶真空”的教条又非常符合人们的常识。

因此原子论一直处于死寂状态。

6楼:红蜻蜓

德谟克利特,教科书上的是!

7楼:張嘉年

原子论(英语:atomi**,来自古希腊语atomos,含义为“不可分割”)是在一些古代传统中发展出的一种自然哲学。原子论者将自然世界理论化为由两基本部分所构成:

不可分割的原子和空无的虚空(void)。依据亚里士多德引述的原子论观点,原子是不可构造的和永恒不变的,并且形状和大小有无穷的变化。它们在空无中移动,相互碰离,有时变成与一个或多个其他原子相钩结而形成聚簇。

不同形状、排列和位置的聚簇引起世界上各种宏观物质。

图中+-号代表不可分割的最小正负电磁信息单位-量子比特(qubit)(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john wheeler曾有句名言:万物源图于比特 it from bit

量子信息研究兴盛后,此概念升华为,万物源于量子比特)注:位元即比特

8楼:匿名用户

德莫克利特,提出原子论,创立原子论的是道尔顿

9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道尔顿一直从事原子问题的研究,资料、实验、思考累计了他关于原子论的要点,1803年9月他提出了相关的著名论断:①原子是组成化学元素的、非常微小的、不可以再分割的物质微粒。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保持其本来的性质。

②同一种元素的所有原子的质量以及其他性质是完全相同的,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质量以及其他性质,原子的质量是每一种元素的原子的最根本特征。③有简单数值比的元素的原子结合时,其原子之间就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化合物,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④一种元素的原子与另一种元素的原子化合时,它们之间构成简单的数值比。

同年10月21日,道尔顿报告了他的化学原子论,并且宣读了他的第二篇**《第一张关于物体的最小质点的相对重量表》。他的理论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重视。

1804年以后,道尔顿又对甲烷和乙烯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实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倍比定律:相同的两种元素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合物时,若其中一种元素的质量不变,另一种元素在化合物中的相对重量成简单的整数比。道尔顿认为倍比定律既可看作原子论的一个推论,又可看作是对原子论的一个证明。

1807年,汤姆逊在《化学体系》一书中详细的介绍了道尔顿的原子论。

第二年道尔顿的主要化学著作《化学哲学的新体系》正式出版,书中详细记载了道尔顿的原子论的主要实验和主要理论,自此道尔顿的原子论才正式问世。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具备了雄厚的科学依据,但是新的实验事实面前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它最大的缺点就是必须根据人们事先已知某种化合物的存在,来决定其化合物的分子式。

1811年,意大利科学家阿伏伽德罗在原子学说中引进分子概念。他认为,构成气体的粒子不是原子,而是分子。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几种不同的原子构成。

阿伏伽德罗的假设基本上克服了道尔顿原子学说的缺点。可以说,如果没有阿伏伽德罗的补充,那么道尔顿的原子分子学说是不能被真正确立的。

经阿伏伽德罗来补充的这个原子分子学说比以前的原子学说又有了很大进展。过去,在原子和宏观物质之间没有任何过渡,要从原子推论各种物质的性质是很困难的。现在,在物质结构中发现了分子、原子这样不同的层次。

因而我们可以认为,人们对于物质是怎样构成的问题,认识已经接近物质的本来面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