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应该怎么理解

2020-11-26 09:59:22 字数 5169 阅读 3182

1楼:du知道君

蔡元培执掌北大之后,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提倡学术民主。 简而言之,这两个词的意思概括地说就是: 思想自由 思想是自由不受条条框框约束的 兼容并包 就是具有博大精深、海纳百川的襟怀,不管是相同或相反的意见和声音,都能够吸收进来熔炼成新的学术

如何理解"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大学里怎么做到

2楼:六千公尺的路

陈寅恪在1929年所作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今天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而且一定会成为现代化以后的全中国人民的人生理想。

可以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并非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有的,甚至其语言都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有的(中国古文中的“独立”与“自由”与现代语言中的“独立”与

“自由”意义迥不相侔)。首先引进“自由”这个词儿的是严复。他在日本学习西方变法维新而变成强国以后,在甲午(1894年)海战中打败中国海军、朝野震动之际,于1895年提出,西方之所以强、中国之所以弱,原因就在于国民之“自由不自由异耳”。

二十年之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自由”在全国知识界得到广泛的讨论,也得到广泛的拥护,然而以干脆的语言标举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个原则的,则不能不首推陈寅恪先生。

王国维纪念碑铭一共不过二百五十三个字,而“独立”之词儿三见,“自由”之词

凡四见,其中甚至套用美国独立时的英雄帕特立克·亨利的话说“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结句则为:“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历来有一种说法,认为陈寅恪是一个“文化遗民”,胡适即主此说。其实光就王国维纪念碑铭看,陈寅恪竭力引进自由、独立的精神,而且竭力要使之接上中国文化的传统,就可以否定此说。何况,陈寅恪到晚年著书表彰陈端生、柳如是,主要的就是表彰她们的自由独立精神。

更何况,陈端生与柳如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底层的妇女,而且一为罪妇,一为妓女,更是底层之底层。而号称“世家子弟”(李提摩太语)的陈寅恪晚年却还要专门“著书唯剩颂红妆”,十分同情陈端生反抗“当日奉为金科玉律之君、父、夫三纲”,赞美“端生此等自由及自尊即独立之思想”;对柳如是,则甚至夸奖其“放诞多情”,称之为“罕见之独立女子”。这岂是一个文化遗民,或者用现代的话来说,一个中国旧文化保守主义者所能说得出来的?

请看近代最著名的儒学名臣曾国藩给他儿子的家训:“罗婿性情可虑,然此亦无可如何之事。尔当谆嘱三妹,柔顺恭谨,不可有片语违忤三纲之道。

君为巨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地维之所赖以立,天柱之所赖以尊。故传曰:‘君,天也;父,天也;夫,天也。

’仪礼记曰:‘君,至尊也;父,至尊也;夫,至尊也。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尔当谆劝诸妹以能耐劳忍气为要。

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劳忍气四字上做功夫。”曾国藩的做人标准与陈寅恪的做人标准相对比,反差真如黑夜和白天一样。

提高我们的文明程度应该是我们不能忽视的。这一精神应该成为现代化以后的全中国人民的人生理想。

而作为社会科学的广义的教育,实际上需要有一种真正的从人的终极关怀角度来确立的教育目标,我把他叫做人格教育或人格塑造。

我们的教育现在缺乏一种人格的塑造,或者由于教育者的局限性,不知道要把受教育者塑造成一种怎样的人格。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依据历史背景怎样理解? 5

3楼:霁雨若初

这句话是针对

研究学术说的,研究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并且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

语出陈寅恪于1929年所作王国维纪念碑铭,在其中先生首先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今天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而且一定会成为现代化以后的全中国人民的人生理想。

陈寅恪认为对于学术研究,必须要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己自由的意志,不该被别的事情所阻碍,这也是在向后来的学术界敲响警钟。

拓展资料:

陈寅恪(1890.7.3—1969.

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

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

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4楼:匿名用户

让学校变得纯洁,让教育回归教育而不中**……

如何理解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识

5楼:匿名用户

应该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碑文原文如下:"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大意为:王国维先生的学问著述也许存在纰漏,有些地方可以拿出来供大家品评。但他的精神独立,思想自由,可以启发一代代学人追求真理,不畏强权。

其实这也是陈先生一生的写照,先生在二十年代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来,终身未曾违背这一宗旨,最明显的就是五十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决定增设两个历史研究所,派人南下广州,邀请陈寅恪出任第二历史研究所,亦即中古史研究所所长。当时早已失明的陈寅恪亲自口授了一封复信,其中说:

"我认为研究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我决不反对现在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

但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我们知道,黑暗十年的思想**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严峻和残酷,它"强迫人们说话,它监视人们思想中最隐密的部分,它强迫人们违背自己的良知而说谎,它剥夺了人们拥有一个最后的避难所的权利"。

6楼:匿名用户

就是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识。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精神。”是什么意思?

7楼:万家小公举

这句话是针对研究学术说的,研究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并且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

语出陈寅恪于1929年所作王国维纪念碑铭,在其中先生首先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

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8楼:梦色十年

“独立之

精神,自由之精神。”是指精神上要独立,做到“耻不如人”,以不如人为耻,从而发奋图强。思想上要自由,做到讲究科学,重视实干,用科学的思想代替封建不自由的固步不前的旧思想,重视积累实干经验。

这句话原话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陈寅恪先生题写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的十个大字。

在1929年,陈寅恪先生所作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今天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碑文原文如下:“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一个人保持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不为强硬势力所胁迫,不以别人的说话作为准则,还是自己实践最适合。”独立之人格”,一个人在污浊不堪的社会环境下保持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不为当时之强硬势力软硬胁迫,例如在建国前的陈寅恪,朱自清,老舍等一批知识分子,乃是知识分子之楷模。相反的,顺从于当时之时势,并与之同流合污者,即使在文学上有不凡造诣但也逃脱不了后人的口诛笔伐。

谈谈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理解。除了学术精神,这句话在其他人生领域也有其意义吗?

9楼:美丽叔

独立精神——不为功名利禄,只为学术而学术;自由思想——寻求个性解放,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思想。人生领域:在机遇挑战或是困难面前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方式,才能有别于他人,在芸芸众生中突显出自己的才能。

10楼:小锦莲莲

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不疑惑,不迷茫,更加不会盲从,为自己的人生负起百分之一百的责任,不怨天不尤人。

什么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11楼:弥寄牵畅然

这是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说的是治学求学的态度,思想要灵活,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同时不能人云亦云,在广纳众长的同时,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12楼:zip改变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陈寅恪先生题写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的十个大字。所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意在(1)追求国家独立、民族独立、个人独立;(2)追求科学求实、学术自由、实干兴邦。

13楼: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大学精神的灵魂。大学精神应该是张扬个性的,要有独立的思想和探索的勇气,大学的批判精神、创新精神也是源于此。”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周烈昨天下午在人民网访谈时表示。

“大学,我认为应该是引领社会的,在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社会发展这些方面应该起到一些引领的作用,这种引领的作用也是基于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周烈强调。

在中国,大学精神的**历经百年风雨,以蔡元培、梅贻琦为代表的教育家,古今贯通、中西汇通、文理融通,确立了蕴涵着“包容的理念、民主的体制、自由的文化”的现代大学精神。

蔡元培曾经强调过,应该把孔子、墨子的教育精神和18世纪英国的培养绅士、19世纪德国的培养专门家,以及20世纪美国大学的服务社会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这几种观念结合在一起,方才是他理想中的大学教育。

周烈认为,作为一个大学,它还应该有大爱之心。一所大学需要有大师、大楼、大树,更需要有大爱。大学之大,有大爱、有大德的老师,这是真正的大学问者、真正的大师。

周烈指出,大学精神也包含“大德”,大学应该要有德行,有德行的大学才被人尊重。知识分子是一个社会的脊梁、主流。知识分子应该有德行,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有希望。

世本无先觉之验,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1楼 一撇 自知之明,就是 自己能了解自己,自己能认识自己。有的人可能说 我就是自己,怎能说不认识 不了解自己呢? 其实不然。有的人可以了解他人,了解环境,了解社会,甚至了解世界,但是,就是不会太了解自己,要做到有自知之明,是很难很难的。大千世界,茫茫人海,能够真正认识自己的人极少,而不能认识自己的...

一日之记计在于晨,一年之季在于春,你怎么理解的

1楼 joy柒末染 早上是一天的开始 应该在早晨的时候就做好一天的准备 春天是一年的开始 应当在春天的时候就做好一年的计划 所以应该是说不管作什么事 开头都是最重要的 应当在开始的时候就做好准备 有一个好的开头 就像一座大楼一样 地基打不好 大楼始终不稳 一年的收成就在于春天的种植 不然秋后就不可能...

怎么理解。上天有好生之德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1楼 匿名用户 好生之德 爱惜生灵,不事杀戮的品德。好,喜好。 只是 好生之德 有出处,它有多种表述 人有好生之德 国君有好生之德,上天有好生之德 出自《尚书 大禹谟》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意思是 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