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十部乐,简述唐十部乐是如何划分的

2020-11-26 09:28:33 字数 6849 阅读 3215

1楼:匿名用户

十部乐(十部乐)——唐初宫廷宴享时,沿隋制奏九部乐。贞观中,平高昌,收其乐,合为十部乐。即:燕乐、清商、西凉、天竺、高丽、龟兹、安国、疏勒、康国、高昌。

参阅《通典·乐六》、《新唐书·礼乐志十一》。

简述唐十部乐是如何划分的

2楼:匿名用户

唐十部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以地名、国名为乐部名称一、《燕乐》;

二、《清乐》;

三、《西凉乐》;

四、《天竺乐》;

五、《高丽乐》;

六、《龟兹乐》;

七、《安国乐》;

八、《疏勒乐》;

九、《康国乐》;

十、《高昌乐》。

宫廷设置这些乐部的目的,是为了显示国力的强盛。乐部安排,除《燕乐》、《清商》两部外,其余八部都是兄弟民族及外国乐舞。但是代表中原传统乐舞的《清商》部,内容十分丰富。

武则天时尚存60多曲。另8部,总共22曲。这些兄弟民族及外国乐舞,大多在南北朝时代已经传入中原。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以地名、国名为乐部名称,绝大部分曲名是音译。舞蹈服饰是美化的民族服装。

有没有好的唐史读物??

3楼:匿名用户

《武则天传》,武则天是唐代的传奇人物,通过她可以了解唐的部分历史,虽然缩小了时间跨度,但很精彩。

在唐史记载中,有没有关于房遗直的记载

4楼:想起蔷薇河

旧唐书列传第十六

子遗直嗣,永徽初为礼部尚书、汴州刺史。

遗直以父功特宥之,除名为庶人。

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一

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席势凌人,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 一具,曰:“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子遗直嗣。

遗直以先勋免,贬铜陵尉。

5楼:匿名用户

房遗直,房玄龄的嫡长子。嗣父亲梁国公的爵位,永徽初年,为礼部尚书、汴州刺史。弟弟房遗爱,娶唐太宗女高阳公主,拜为驸马都尉,官至太府卿、散骑常侍。

公主骄横,密谋废黜房遗直而夺其封爵,永徽年间,诬告房遗直对她无礼。唐高宗令长孙无忌审理此事,查出了高阳公主与房遗爱谋反的情况。房遗爱伏诛,高阳公主赐自尽,诸子流放到岭表。

房遗直以父亲的功劳特赦,除名为庶人。停止房玄龄的配享。五世孙房阶为大理司直;房阶子房鲁,字咏归;房鲁子房重,字慕,武功尉;房重子房谔,大理评事;房谔四子:

房从约、房从绎、房从绚、房从绾。

唐史记载金城公主的原文

6楼:红军菩提

1、《旧唐书 》记载,唐玄宗时期,吐蕃赞普曾上表:“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外甥以先代文成公主、今金城公主之故,深识尊卑,岂敢失礼!

又缘年小,枉被边将谗抅斗乱 ,令舅致怪 。伏乞垂察追留,死将万足。……伏

2、《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唐中宗亲自送金城公主至始平县,“帐饮,引群臣及虏使者宴,酒所,帝悲啼嘘欷,为赦始平县,罪死皆免,赐民徭赋一年,改县为金城,乡曰凤池,里曰怆别。”

为什么唐代乐舞十分发达?

7楼:爱被知识问到人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泽被东西,影响深远。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其总体格局,是在隋唐时代完成的,无疑唐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个“文化圈”的源流。那么,唐代文化为什么会如此发达,光芒灿烂呢?

首先,是因为当时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雄厚基础。其次,唐朝的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氛围。再次,隋唐两代继承发扬了历代传统文化,尤其是围巾南北朝的文化。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并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这其中,西域各民族文化对唐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西域乐舞的影响更不可低估。

古代西域地处东西文化交流荟萃的要冲,是两河,地中海,北印度和中国中原四大文明交汇地和传播中介。西域自古以来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流行,各种外来文化奔涌而知,碰撞融合。隋唐之际,形成丰富多彩,特色浓郁,完备系统的西域乐舞。

随着唐朝的兴盛和丝绸之路的畅兴,西域乐舞以其强劲的艺术魅力涌入中原,不仅给盛唐文艺注入新的丰富营养,在唐“十部乐”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相当数量。而且,西域乐舞,乐器,乐师遍布朝野热,备受欢迎,是唐代艺苑和民间文娱生活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并且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高峰——唐诗创作的重要素材,许多大诗人,大画家都有描述西域胡舞的名篇杰作面世,还有众多教坊诗歌佳作流传,使诗画歌舞相得益彰,相映成辉。

西域乐舞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一支璀璨的奇葩。

一、西域乐舞给盛唐文艺注入新的丰富营养

中国素有“礼乐之邦”的称誉。中国**自周朝至隋唐经历日臻成熟的发展期,达到鼎盛的高峰。唐代**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是汉魏以来东雅乐,是为帝王****的庙堂乐章,结构板中,旋律较少变化;二是六朝清乐,主题是相和大曲与江南的吴声俚曲,较雅乐活泼新鲜,只是情调较为单一软媚,囿于男女情爱,大部分已散失不传;三则是隋唐新兴的燕乐 , 它是广泛吸收边塞、西域(含中亚,印度等地)乐曲和中原原有乐曲融合而成的一个新的乐曲系统,较之雅乐,清乐,燕乐丰富多彩,面貌繁盛,情调丰富,旋律节奏灵活多变。

隋朝把各代各民族乐舞交融互滋的散珠碎玉,用九部乐的形式归入宫廷燕乐系统,为唐代乐舞发展奠定基础。唐代燕乐乐曲之名,载于崔令钦《教坊记》的,大曲凡 46 种,杂曲凡 278 种。其中来自西域的乐舞有《龟兹乐舞》、《醉浑脱》、《菩萨蛮》、《南天竺》、《望日婆罗门》、《苏幕遮》、《柘枝引》、《穆护子》、《西国朝天》等。

来自中国西部、深受西域乐舞影响的有《北庭子》、《甘州子》、《酒泉子》、《沙碛子》、《镇西乐》、《西河剑器》、《赞普子》、《蕃将子》、《胡渭川》、《定西蕃》、《伊州》、《凉州》等。由此可见西域乐舞对唐代文艺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唐代歌舞一般分为“健舞”和“软舞”两大类。在中国史书上亦有武舞与文舞之称谓。《霓裳羽衣舞》被赞为唐代歌舞的顶峰,属于软舞。

溯其本源,舞曲的主体部分系唐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杨敬述所进。西凉府为今甘肃武威,距西域很近,《霓裳羽衣》受西域乐舞影响很大,所以有些学者径直称其源于西域。当然也不可否认,该曲石油印度佛曲《婆罗门》改变而来,具有印度乐舞艺术的营养。

杨贵妃是首先将乐曲编为舞蹈的人,她的绝妙舞姿和许多诗人的咏叹,使得《霓裳羽衣》享有盛誉,历久不衰。《霓裳羽衣》无论**、舞服、舞姿均是外来文化与固有传统溶于一炉。它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开放性,中华民族的文华史上充满了对外来文化的输入、分解吸收与融合,它也有力地证明了西域乐舞对唐代文化的影响。

《秦王破阵》属于健舞,即武舞,用来摹拟战阵的动作。因李世民即皇帝位前为秦王,此乐舞是歌颂唐太宗的武功的。它的**曲调受西域影响很深,所以《旧唐书·**志》介绍说:

“秦王破阵乐舞杂以龟兹之声,声震百里,动荡山谷……发扬蹈历,声韵慷慨。”《秦王破阵》富有浓重的战斗气息和雄壮气势,由一百二十人披甲执戟而舞,进退节奏,战斗击刺,都合着歌唱的拍节,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气势最壮阔的西域乐舞。

《霓裳羽衣》和《秦王破阵》这两大巨著,都是在西域乐舞的影响下中原加工发展而成,属西域与中原合壁之作,至于由西域直接传入中原的乐舞,那就更多了,如《春莺啭》、《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马舞》等都是。

二、西域乐舞风靡盛唐朝野

西域乐舞是唐代大行于艺坛、民间的新音。宋人沈括《梦溪笔谈》中论及唐乐道:“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今胡部者为“燕乐”。

”可见此时雅乐日益衰退,清乐也丧失原有地位,燕乐成为乐坛主流。燕乐是中国**史上又一个高峰。堂开元、天宝年间,西乐大行的局面达到极盛。

任半塘《唐声诗》说:“开元后,胡部新乐益彰,华夏旧声已绌。”《旧唐书·**志》记载:

“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卷之曲。”《新唐书·舆服志》也载:“开元来,太常乐尚胡曲。

”西域乐舞不仅在宫廷乐曲中升入坐部伎,而且“流行乐府,侵渍人心”,渗入朝野里巷,其影响已“不可复浣涤矣”。

唐初在隋九部乐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完备,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乐、西凉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高昌乐、康国乐、天竺乐、高丽乐。

其中除燕乐、清乐、高丽乐外,其余全是西域**。此外,设于乐署而未列入十部的西域乐还有于阗乐、悦般乐和伊州乐等。

盛唐不只宫廷选用西域乐,民间也极为喜爱西域乐舞。如传自康国,急转如风的“胡旋舞”;得自石国,敏捷激跃的“胡腾舞”、源于恒罗斯,轻柔如仙子的“柘枝舞”;始自康国,经龟兹传入,尽情狂欢的“乞寒舞”;由西域传来,欢庆喜庆活动的“狮子舞”;表演上山打虎复仇故事的“钵头舞”等等。多姿多彩的西域乐舞是贵戚富豪和庶民百姓同喜共悦的娱乐活动,天宝末年,长安等地人人争学“胡旋舞”,成为一时风尚。

白居易有诗云:“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唐朝举国上下喜好乐舞,率兵出征的将军和执节使臣归京除带来奇珍异宝外,还常常以带回或学会西域乐舞为荣。名将封常清奉命西征,在西域轮台学会当地乐舞,加工后称“轮台舞”。班师回京后“轮台舞”便在长安流行一时,传为佳话。

此乐舞后随遣唐史远播东瀛,深受日本贵庶喜爱而保留至今。

唐代西域乐器演奏也受到推崇。唐玄宗时出现“太常四部乐”,即胡部、龟兹部、大鼓部、鼓笛部。各部乐器有,胡部:

筝、箜篌、五弦、琵琶、笙、笛、筚篥、拍板、方响、铜钹;龟兹部:羯鼓、腰鼓、鸡篓鼓、笛、筚篥、箫、拍板、方响、铜钹;大鼓部:大鼓;鼓笛部:

笛、杖鼓、拍鼓。西域传入的乐器在四部乐中占重要地位。来自西域的乐师也深受欢迎。

唐代载入史籍的著名西域**家有龟兹**家白明达、疏勒琵琶高手裴神符等几十人。此外还有许多西域乐工、舞伎、歌手在教坊、梨园供职。“凡乐人,音声人,太常杂户子弟,隶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

”至于远涉中原流落民间者人数必更众多。西域**家影响最大的是来自龟兹世家的苏袛婆,他精音律,善弹琵琶,将龟兹**中的“五旦七调”的乐理体系传授至中原,直接推动**变革和唐代燕乐二十八调形成。此外白明达曾任掌管乐舞的官职“乐正”。

西域乐舞人才为中原文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西域乐舞的盛行,内因是其自身的艺术魅力,外因则是唐朝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唐太宗以开明恢廓的风度,引入崇好胡乐舞。使得西域各国纷纷朝贡,竞相赠献乐师、胡伎。

唐高宗命白明达写成具有浓郁西域风格的乐舞《春莺啭》。唐玄宗练习打西域羯鼓,敲坏的鼓槌就有四柜子。杨贵妃、安禄山、贵戚武廷秀善爱《胡旋舞》、才引导整个长安城纷纷效仿。

龟兹乐曲在宫廷还作打球竞赛胜者的奖品。王建《宫调》:“对御难争第一等,殿前不打背身球,内人唱好龟兹急,天子鞘回过玉楼。

”宫廷提倡自然开风气之先。

三、诗画乐舞交融益彰

西域乐舞盛行与唐代整体文化艺术的繁荣昌盛密不可分。唐诗的发展,与西域乐舞的传播流行有巨大的互动作用。西域乐舞流播中土最初有声而无辞,其后逐渐赢得人们的喜爱,同时唐代近体诗勃兴,乐工歌手们便将诗人之作填入曲中歌唱。

至盛唐诗歌与唐诗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碧鸡漫志》说:“前唐伶伎取当时名士诗句入歌曲,盖常俗也。

”当时诗人们以自己的诗作能为伶伎们传唱而自豪,伶伎们也以能填唱著名诗人的佳作为荣幸。伶伎的歌咏和诗文之互赠成为诗歌传送的两条并行的主渠道。通常诗文互赠在文人墨客仕林圈中品味系内循环;而诗歌传唱则最快捷地流向社会民间乃外辐射。

故后者对诗歌的审美鉴赏和远播更具有实效性和广泛性。岑仲勉《隋唐史》认为:“遇着西方乐谱大量涌入,有调而无词,一般诗家既昧于音律,弗能适应潮流,而田野作品又被 阶级视为粗鄙之音,为急于实用,就不能不取较短之曲,迁就流行之诗篇,此开天间七绝、五绝所以成为歌诗原因,行之稍久,或渐推及律诗。

”可见西域乐舞对唐诗创作演进的影响。当然,如果没有唐之

五、七绝句和律诗为有声无辞的西域乐舞充入优美高雅、深邃感人的意境和情景,西域乐舞的流行也是颇不容易的。

唐代西域乐舞不仅为文人学士欣赏爱好,而且以多姿多彩、新奇绚丽成为诗人的创作素材和描述对象。以往西域乐舞题材的诗篇未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中国唐诗分类鉴赏集成》和文学史专著按题材将全唐诗分为 55 部、 227 门、 1175 类。

虽有边塞诗类,但仅限于边塞风情、战争苦难、征夫哀怨等,而西域乐舞诗则未列有专类。据不完全统计,唐代有 50 余位诗人,创作了描述或涉及西域乐舞的诗词达百余首之多。仅为婀娜轻柔的“柘枝舞”赋诗的就有刘禹锡、白居易、张佑、薛能、刘梦德、卢肇、张孝标、沈亚之等多位诗人。

他们分别以舞姿妙音,盛况奇观,服饰器乐等多种观感,雕琢出串串琼花珠翠。刘禹锡感叹表演传神迷人:“体轻似无骨,观者耸耸神,曲尽回身去,曾波犹注人。

”白居易云:“看即曲终留不住,云飘雨送向阳台。”对艺人粉面轻回、秋波横转、妩媚可人留下难忘印象。

在唐诗中描述观歌舞、奏胡乐、闻羌笛、弹琵琶,弄箜篌,吹筚篥,以歌忆旧送答的诗作比比皆是,难以胜数。西域乐舞诗在文坛上具有相当数量和一定地位。

唐代西域乐舞盛行,也成为美术创作的素材和表达艺术想象力德载体。而西域乐舞的美术作品主要包括:( 1 )宗教寺庙洞窟壁画、彩塑、浮雕;( 2 )传世的绘画;( 3 )殿宇、宅院、公庭、驿廨、墓室的壁画。

中国佛教洞窟星罗棋布于中原各地及丝绸之路,其中以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及拜城克孜尔石窟和吐鲁番伯孜里克千佛洞最富盛名。这些洞窟都有琳琅满目、美轮美奂的壁画,大都是与西域乐舞有关的舞蹈形象。在窟中顶,龛楣飞舞翱翔的飞天,在天宫凭栏演奏舞蹈的伎乐天,在供养人中的舞人,无不具有西域特色。

莫高窟 148 窟“东方药师变”大型经变壁画再现了宫廷与民间流行的西域乐舞。画面中有舞伎起舞,乐队排列两边。所奏乐器基本是西域器乐。

如琵琶、阮咸、筚篥、唢呐、羌笛、羯鼓,及中原早已失传的箜篌。舞伎的舞姿既优美又合理,是当时“胡旋”、“胡腾”等舞蹈的真实表现。莫高窟第 112 窟“西方争土变”,著名的**琵琶舞,身段躯肢多呈“ s ”型翻转,以及弹指、撼首、、弄目等都充分表现了西域乐舞的鲜明特色。

可谓再现龟兹舞蹈的“活化石”。

西域乐舞是神州艺坛上的一枚瑰宝,她推动盛唐文化的发展,并逐步汇入中华艺术洪流。她以那如行云流水的**,凤仪雀屏的舞蹈,余音绕梁的歌声,在中华民族艺术汗青上留下浓书重笔。她的艺术魅力和震撼力,穿透悠久遥远的时空烟云,至今仍闪烁着迷人的光彩。

隋唐多部乐名词解释,十部乐名词解释

1楼 匿名用户 隋唐时期 581年 907年 ,为隋朝 581 618年 和唐朝 618 907年 两个朝代的合称,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是经历了五胡乱华和南北朝两个漫长时期后的两个大一统皇朝。在民族思想上比较开放。 两朝在政治 军事 文化 经济 科技上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隋唐两朝君主在治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