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怎样理解“忠”和“孝”,怎样理解忠和孝

2020-11-25 08:48:56 字数 6293 阅读 9632

1楼:

忠和孝 是维护社会关系的基础法则。含报恩、等级尊严和维系次第。在家尽孝,报父母养育之恩,在朝尽忠,报君主知遇之恩。显示良心、道德和忠诚的品质。

当今社会怎样理解“忠”和“孝”

2楼:匿名用户

我先说一下“忠”:

我认为所谓“忠”就是对内心信念的一种坚持。当今社会与古代社会的区别在于什么?

是科学的发展?是文明的进步?......

我想这些都不是,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只是上一时刻的我们,我们的大脑这配的只有现在的我们,而我们的未来靠的是什么?依我看来是梦想。

所以,我认为“忠”只是忠于我们的梦想。也就是说,我们所忠的只是未来,而且我想古往今来“忠”都是这个意思。

过去发生过有多少“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壮举,有多少“还有后来人”的豪言。有些人为了尽忠甘愿一死,有些人为了尽忠忍辱负重。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尽了忠,但!

是什么使他们如此牺牲,不难理解就是对自己理想的坚持吧。

我再来说说“孝”

我认为“孝”的精髓在于敬仰,理解,融合。我也认为“孝”的内涵也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至少不会过多的变化。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对于年轻人传统文化的教育虽然大不如前,但这个“孝”字作为文化中的瑰宝,无论谁耳濡目染了几十年都会有所感悟。

古代有以“孝”治天下。现在的法律中对于赡养亲人的条文也很容易找到。我想对于现代人来说,“孝”不单单是赡养这么简单了,应该还有一份理解。

年轻人试着去理解长辈,而不是一味的培养个性,追求自己。

中国的开放使自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以发展为代价的不光只有环境的破坏,矛盾的增加,也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代沟。想一想,现在的80后90后,时代以10年进行了划分,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有了划分就有了差别,有了差别就有了分歧,有了分歧就有了矛盾,有了矛盾就有了隔阂。

对于现代社会的“孝”,不只是要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的安慰,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融合。

3楼:匿名用户

纪元1645年,清兵在多铎的率领下,分兵亳州、徐州两路,向南推进,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了徐州、亳州、盱眙,并乘势下淮安,夺泗州,渡淮河。四月十九日,明将许定国引多铎师至扬州,扬州被清国水陆各路重围。守将史可法统率军民,坚守弧城,同时,向弘光小皇帝求援,弘光不应,扬城告急,四月二十一日,明总兵李栖凤、监军副使高岐凤拔营出降,形势更为危急。

史可法等坚守至四月二十五日,终因弹尽粮绝,被清兵攻破。史可法自刎不果而被俘。在多铎百般的诱降时,史可法斩钉截铁地说道:

“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而态不可屈!”结果被惨遭杀害。

史可法的部下在这种情形下,仍率余部继续鏖战,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清军占领扬州后,纵兵屠掠,十日封刀,史称“扬州十日”。

故事二: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三月,权臣阿合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没阿合马的家财,追查阿合马的罪恶,并任命和礼霍孙为右丞相。和礼霍孙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国,颇得元世祖赞同。

八月,元世祖问议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谁是渠能?”群臣回答:

“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于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显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旧友立即向文天祥通报了此事,并劝说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绝。

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揖不跪。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说:

“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可以在中书省给你一个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

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元世祖又问:

“那你愿意怎么样?”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

”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刑场。监斩官问:“丞相还有甚什么话要说?

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什么可说的?

”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

“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死后在他的带中发现一首诗: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 文天祥杀身以成仁,其浩然正气万古流芳。

孝故事一:据记载,在一六一四年,即明代万历甲寅年的一天晚上,年仅十五岁的少年郭金科,家中失火,郭金科自己逃出来后,发现母亲仍在屋内,又纵身跳进火里去救母亲,当时街坊邻居都阻止他入火救母,但终没有阻挡住。第二天早上,大家发现母子双双遇难,紧紧抱在一起,分也分不开。

此事不仅感动了当时的杭州市民,官方也作出了反应,“御史闻之,命葬之孤山,表曰郭孝童墓。”

故事二:董永,汉代千乘董家庄(今属博兴县陈户镇)人。家贫,自幼丧母,靠自己种地劳动养活父亲。

董永每去田间劳作,则以小车推着父亲,放到树荫下,并备有水罐,为父解渴,过着父子相依为命的生活。父死,无钱治丧,永便自卖其身以葬父。后人传为佳话,拥永为孝子楷模,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怎样理解忠和孝

4楼:淞涧锦鲤

【忠】:《说文解字》:"忠,敬也,尽心曰忠。"。原指心态中正、立正纠错,作为道德概念,指为人正直、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坚持真理、修正谬误,后在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

【孝】:《说文解字》:“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关系】:1、忠孝双全:指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两样都做得很好。亦作“忠孝两全”。

2、忠孝不能两全。这种情况尤其是古代比较多,父母在老家,尽忠需在遥远的朝廷,武将或封疆大吏更是在战场或边疆,忠孝难两全。

5楼:匿名用户

自古以来,忠与孝便难两全,这是早已注定的事实。忠指的是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而孝指的是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孝心是每个人心底最原始最珍贵的美德。

然而光是有孝是不行的,因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悲欢离合。外界的因素总会对自身的孝造成干扰。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没有钱,如何能让父母吃饱穿暖,如何尽孝?

于是你想孝也分三六九等,你不会甘心仅仅让父母生活在破旧腐烂的茅屋下,不甘心用干硬的馒头,补了又补得衣服供养他们。于是,你开始觉醒,为了使父母感受到更高质量的孝,为了为他们带来更大的幸福,你要尽忠,尽忠于上司,尽忠于君主,尽忠于国家。你改掉了自身拖沓、懒惰、暴躁、懦弱的性格,你变得沉稳,你变得上进,你变得越来越出众,就是为了给养育你的父母以更安稳更美好的孝。

在这个靠着无数臣民的莫大忠心而崛起辉煌的国家里,没有人不会以忠心为荣耀为自豪。终于,你的忠心,获得了君主的赏识。你加官进爵,飞黄腾达,你获得了百姓的敬重,国家的赞誉,你成为无数立志忠心报国的孩子们心中的偶像。

但是,就像之前所说的,忠孝不两全。你发现你不得不面对一个选择。继续忠心下去,或者放弃忠心,以保尽孝。

世事万物都此消彼长,若要继续忠心下去,你就必须牺牲大量的孝。若要重拾最初的梦想,尽孝,你就必须牺牲自己的忠。

然而,你是不会放弃给你带来极大荣誉与地位的忠的,因为尽忠是对的,是人们心中的主流思想,人们就像一个个笃信上帝的稚童般,虔诚的相信这一事实。

放弃了忠,就代表脱离了你所热爱的社会,脱离了你所熟悉的生活,脱离了那个坚强不屈的自己,脱离了那个自信满满可以征服一切的自己。你不甘心前功尽弃,不甘心沦为一个平庸无欲得小市民而默默地死去,之后腐烂任由后人踩踏。于是,你不得不放弃,那个最初的纯洁梦想——尽孝。

然而为什么,当初令自己感到最满足最高兴的理想是尽孝啊,尽忠只是实现尽孝的手段而已,为什么,为什么尽孝的结果,却是要放弃尽孝?

尽管如此,你真的敢为了尽忠而放弃尽孝吗?社会的主流思想是为国家尽忠,可是支撑你闯荡生活直面困组的核心力量,却是尽孝啊。为了尽孝,什么苦都吃得了,什么事都以干,就是为了实现心灵中最纯洁最美丽的梦想——尽孝,没有什么你不可战胜。

放弃了尽孝之心,就代表放弃了你那最真诚最纯洁的灵魂,放弃了你一生都在奋力追求的最终向往。放弃了这个支撑你一直生活到现在的灵魂,你就仅剩一副空空如也躯壳了,而这,也一定不是你想要获得的。

6楼:匿名用户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

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

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7楼:匿名用户

在君和父都同样对你付出的时候,一般人会重君轻父,因为父对你的付出是应该,而君就是无私,所以孝会牺牲而忠存。就是这样了。

8楼:匿名用户

对国家谓之忠,对父母谓之孝。不要刻意去做认真做好每一件事。问心无愧即可。忘采纳

如何看待“今天”的忠和孝???

9楼:灵猫

常言道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大的孝,所指的应该是报效国家,为民作福。 小的孝,是指在家庭中对长辈的尽孝。

其实两种在我眼里都是孝。所谓‘忠’就是指大方面的孝顺,而‘孝’所指的是小的方面的孝。 无论是男是女当以国家重任为己任,该如何选择可想而知了把。

没有国家何来我们自己的小家。无论大孝,还是小孝。不同时期应有不同的选择要因时而议。

这些是我的看法。呵呵。

10楼:匿名用户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忠”与“孝”一直都贯穿始终。而中国现代教育中在这一点上却慢慢在淡化。忠和孝都是人的爱心的表现,孝是小家之爱,忠是大“家”之爱;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升华。

对于现代人来讲:

儿童需要孝,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应当精心培养。现在的问题是.孩子在“四二一”的家庭里往往被娇惯、溺爱。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成为以我为中心、淡化亲情回报、缺少社会责任感和对他人冷漠的人。

这对孩子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很不利的。因而,应当以孝道为切入点,加强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做个有道德良心的人。

从孝道开始,以传统美德为核心,开始荣辱观教育.让一个人内心和谐.再让一个家庭和谐,让人与人和谐.最后达到社会和谐。事实证明能够孝敬父母、体谅父母的一片苦心人往往能够奋发向上.最后走向成功。如享有”九球天后”美称的潘晓婷,被赞为“水清木华”的育红、育新.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蔡振国等等。

相反的例子有,不能体会父母的一片苦心、与父亲势同水火的小黄则一度走上了沉迷网络的歧途。这些事例无不昭示着:在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社会中,重视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怀抱感恩的心去对待父母的养育,用努力和拼搏来回报父母的付出.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尤其在当今社会.青少年面对社会竞争.心理压力大.同时受到外界各种各样的**,稍不留心就会陷入歧途而难以自拔。因而.大力提倡传统美德.宣扬孝道.对于增强青少年的道德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有裨益的。一个从小就知道孝敬父母的人,长大以后才可能成为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有责任感,道德高尚,成就大事的人。

社会需要孝,我国正在实行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需要诚信法则。目前的情况是,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诚信问题成了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对此,一方面要依法惩治,打假;另一方面,要对国民加强诚信教育。诚信和孝道相通。诚信要求在市场交换中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孝道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真诚回报。

一个真正孝敬父母的人,在市场经济中一般是不会作假的。因而.在国民中进行孝道的宣传教育.对于形成诚信的社会氛围.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有好处的。

国家需要孝,要把国家治理好.不仅需要以法治国.也需要以德治国。德治的“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在家庭美德中,头一条就是孝敬老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社会稳定。而孝.正是调节家庭关系的一剂良药。在目前的家庭中.总的看,关心下一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关心上一代却显得有点苍白无力。

因此我认为.以德治国也应当注意从家庭入手,从孝道入手.尔后延伸到社会、国家。一个孝敬父母、品德高尚的人,必是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效忠国家的人。古往今来.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国之忠臣,都是孝子。

再说“忠”,何为“忠”?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尽心尽力”。继续追问:

对谁尽心尽力?我想传统教育中的“忠”是对国家尽心尽力。此正是我们所倡导的“爱国主义”教育。

现在谈“爱国”,很多东西太空洞,太遥远,让人也不知道如何才是爱国。国家在**?台湾的高震东校长说的爱国更容易让人接受。

国家就在你的脚下,你就站在国家的土地上;国家就在你的眼前,你眼中所看到的就是国家。做好每天的工作,爱护财物,不浪费每一滴水,每一度电,不乱扔垃圾,这就是“忠”。

我理解的“忠与孝”本质是一种责任感的教育,也就是培养一个对国家负责任,对父母负责任的人,一个搁在哪儿都让国家和父母放心的人!

“孝”与“忠”有什么关系,忠与孝两者关系的理解

1楼 天山小小雪 忠 是指对国家和人民 孝 是指对父母。 一般说不能两全,是因为人的能力和时间是有限的。我认为两者也不是矛盾的,可以处理好的。在孝敬父母的同时,可以把工作做好,那不就是 忠 了吗? 2楼 oo天上飞的鱼 既对立又统一 3楼 雨是眼泪在飞 古人云 忠孝不能两全。 孝 与 忠 有什么关系...

忠和孝哪个更重要,忠,孝到底什么更重要

1楼 匿名用户 大忠大孝之比 忠为先 孝为次 忠之后能为千万的父母尽孝 孝只对一家人好 小忠大孝之比 孝为先 比如说三国的徐庶 你不能说人家尽孝不尽忠是错的 再后 吃国粮者忠为先 不受国用孝为本 2楼 汉拔牛 孝 孝没条件可说 忠 就要看在什么情况了 3楼 肖少文 吃国粮者忠为先 不受国用孝为本 4...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忠而不孝,和孝而不忠,有什么区别

1楼 匿名用户 忠是对国,孝是对家,报国了就没时间顾家了,忠或孝为先,是个人的理解和意愿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忠而不孝,和孝而不忠,有什么区别?大神们帮帮忙 2楼 手机用户 统治阶级宣扬忠君 忠于上位者 家族礼法赞扬孝道 孝于家人 一个是大的天下 一个是小的家 其实在古代忠有孝的含义 孝也有忠的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