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

2020-11-25 06:49:01 字数 4798 阅读 3412

1楼:匿名用户

怎样写读后感:

多看前言,多引用作者的话,结尾用别人的评价.第一段写故事梗概,后面写我的感受.还要有自己或客观的对重要人物或你喜欢的人物的评析.

我的看法:给自己的文章定一个主题,要求深刻又积极向上,思想高度越高越好.主要是你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写景的能提升到热爱大自然,写情的能提升到.是伟大的,写人就是.的.

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仨》读后感

2楼:疯狂的王老板

读《我们仨》有感

或许应该感谢老师布置了这么一份暑假作业,否则,也许真的会与这么一本好书失之交臂。

说实话,这本早就躺在了当当的购物车里,却到今天才到手,才翻开第一页,才真正定下心去读,是因为我对杨绛先生的了解绝大部分仍止于钱钟书先生,而对于钱老先生的了解绝大部分仅限于《围城》,出于一种对大家的敬畏,我迟疑不已。可就在翻到目录的一瞬间,我知道这次它给我的感触将不同以往。 第一部:

我们俩老了。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一个先后痛失爱女和爱人的老人,在其最后的年月中孤单前行,并终于将这个温馨又历经挫折的家庭用朴实的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 书中的前两部分,写的是“梦”。

这第一个梦里,“我”梦见钟书自顾撇我而去。于是醒来时便向他埋怨,钟书只是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于是钟书似乎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个长达万里的梦。

这第二个“梦”里,便是“我” 最艰难最痛苦又长达万里的时光。奔波于双双病重的丈夫和女儿之间,“我”惶恐地走在人生的驿道上。爱女的先行一步已是对人生的重大打击,而爱侣的日渐衰弱更加让人心绪难平。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

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

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人果然是一种矛盾体,短暂相聚却又意味着长久分离,到底是快刀斩乱麻还是抽丝剥茧般依依不舍,对于每一个作此抉择的人怕是都是一样的万般痛苦,书中满含割舍不断的亲情、爱情让每一位读者都深陷其中,感慨不已。

看到第三部分,,作者的笔触渐渐集中到这个小家庭“我们仨”的幸福时光。艰难困苦也罢,稳定安逸也好,生活中总是不乏快乐与满足,从英国到法国,从上海到北京,路途漫漫,但有了家便有了一切。志趣相投的夫妻俩,乖巧可爱的女儿,他们好像总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来,比如饭后遛弯儿是“探险”,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又称“石子”,看到这些精彩的生活细节,我总是忍俊不禁。

他们一个人要扮演多个角色,爸爸在学术上是老师是巨人,在生活中却和女儿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妈妈总要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可还是会半夜怕鬼怕得要死,只有女儿在才敢走夜路。 多温暖的小家庭,多温馨的“我们仨”。

他们不求名份不求富贵,他们拥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过最艰难的社会压力,在学术上苦心钻研,享受生活中乐趣,就是这样,走过了普通却又不平凡的六十多年。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失去了“家”,屋子也仅仅是客栈,是暂时的栖身之地。

书中字句平淡,细细品味,却是满满的美好,作者穿梭在梦境、回忆与现实之中,让人不忍打断,我想,杨绛先生“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的心情,也许需要用很久的时间和深厚的阅历才能够领悟。

杨绛先生在文末说,家在**,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文章至此,在淡淡的哀婉语调之中却又透露出希望,不执念,认真生活,这亦不失为一种作者给予读者的财富。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境遇,但“家”永远是温暖的代名词,把握当下,珍惜眼前,爱自己,爱自己的家人。

3楼:对符合人

《我们仨》这本书有三个部分从我们俩老了到我们仨失散了到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第一二部分在写梦,一个万里长梦。在梦中的古驿站上他们相遇相失。正如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分分合合。

书中这样写到:“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

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上相会时,他问我还做梦不做。我这时明白了。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

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

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于是杨绛先生便娓娓道来这个万里长梦。

第三部分是回忆这个家的点点滴滴。杨绛先生一家好像总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来,比如饭后遛弯儿是“探险”,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则称之为“石子”。杨绛先生也描写许多当时如火如荼运动,但这并不是杨绛先生的笔下的核心内容,她将眼光放在了运动中的人,在频繁的政治运动下,他们一家人的遭遇以及在遭遇中如何厮守在一起才是她要说的她想说的,狂风暴雨也变成了那和风细雨,她写的依然是生活中的琐事,比如他们如何完成工作,如何数次搬家,如何离群索居远离政治运动,看是平淡,可是平静何尝不是他们一家的生活态度。

他们不求名份不求富贵,他们拥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过最艰难的社会压力,他们有的只是学术上的钻研和追求,甚至还略带呆板之气。可他们就是这样,走过了普通却又不平凡的63年。杨绛先生被称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又怎么样在此之前她是一名母亲,一位妻子。

而她却在短短的一年内失去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人。正应了那一句话,世间好物不坚牢,琉璃易碎彩云散。

杨绛先生在书中写到,人间不会有**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家在**,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

杨绛先生的这本书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她的幸福和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令读者无不动容。那安定于无常世事之上的温暖亲情和相濡以沫如亲情般的爱情已经把他们仨永远联结在一起,家的意义也在此书中得到了尽情的阐释。她用文字回忆一家三口的点点滴滴。

虽然忍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恸,虽然亲人爱人先自己而去,虽然在这个无法称之为家的寓所独自生活,杨先生还是在笔下寻到一点慰藉。我想拥有回忆的人是幸福的。大家可以在闲暇之余翻阅一二,体会期中平淡的幸福。

4楼:mu牧羊君

一、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二、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三、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我们仨》经典语录:

1、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2、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3、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4、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5、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6、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

5楼:理里行天下

这个暑假,我读了杨绛的《我们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一些感触,写在这里,是一种总结,也算是一种回顾。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

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

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杨绛的写作风格和我以往见到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不同,前一段时间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较多,他的文章总是在表象中寻找内涵,寻找风景之后的文化,寻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还有许多作家群起效之,结果却都丢了自己的风格,又学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闻名。而杨绛不一样,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

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这本书的内容我也比较喜欢,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我很珍惜亲情,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喜欢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这本书的内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别喜欢。

杨绛的书我还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风格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我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的确,珍珠每个人都有,但是项链却是珍贵的。

因为许多人都对自己的珍珠视而不见,任它们散落,却不会将他们串起来。所以我正在学,学会了串珍珠,就拥有了项链。

6楼:匿名用户

#baiduhaokan://home/index/?channel=re***mend&vid=9601424542819499217&auto_play_index=0&tab=guide&tag=web_share&source=web_share-0-1021099f&ext_content=%7b%22baiduid%22%3a%2276f46f4bdbf6e7064267106be155253f%3afg%3d1%22%2c%22vid%22%3a%22sv_9601424542819499217%22%2c%22cuid%22%3anull%2c%22pd%22%3a%22web_share%22%2c%22rec_sid%22%3a%22gr_land_sid_1%22%2c%22is_show_banner%22%3atrue%7d&ctime=1566225032#

幸福的秘密读后感,《我们的秘密》 郭姜燕 读后感

1楼 匿名用户 幸福的秘密读后感 《幸福的秘密》读后感 这本《幸福的秘密》是很幸运地在 凤凰联动 的活动里得到的,最近一直当作枕边书每晚读上几页,幸福的秘密读后感。天气越来越冷了,夜也越来越漫长,深夜在暖暖的被窝里捧着这样一本让人心灵澄澈的好书细细品读,感觉很温暖。 作者简介 索菲娅 sophia ...

《日》的读后感,巴金的《日》读后感和《月》读后感

1楼 疯狂的王老板 巴金《日》读后感 读巴金散文《日》有感 我国著名的作家巴金先生在《日》这篇文章中,借用 飞蛾扑火 这一现象来阐述自己的生死观和人生观。他赞叹和崇尚 飞蛾不畏化为灰烬的结局,为追求光明而飞身扑火 的壮举,他还在文章中说道 寒冷的 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气势可敬,精神可叹。...

茶馆读后感,老舍《茶馆》读后感

1楼 匿名用户 茶馆,彼此唠家常,谈山海经的地方。谁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有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 活 起来,否则茶馆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 而那个人便是老舍 一位语言大师,他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生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杂院中,一户舒姓的满族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