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把无意义的事做出意义来,我们是怎样把有意义的事做成了无意义?

2020-11-24 05:28:41 字数 4973 阅读 3168

1楼:闫灵安

有时候,你不得不去做一些你打心眼里认为没什么意义的事。

比如单位例会。其实,一个例字已经暗示了此类会议的实效性、时效性会打上问号。有时候并不是非开不可,只是因为计划上有,到时间了就去走走形式。

例会用于处理问题和突发状况的很少,通常安排理论学习或者传达上级文件精神。

形式上少见创新。主要负责人或者副职领导把报纸上的某篇**、理论著作中的某个章节、上级的某份文件宣读一遍,语调并不抑扬,热情也不多高涨,如同泡了数开的茶叶水淡而无味。难怪刘震云的**《单位》写传达文件,处机关工作人员轮流读一段,必须用家乡方言,也算是从无聊中找出新趣味来。

会议中少有结果。读过一遍,提三数条大而化之、悬而难决的意见,至于后续怎么落实,怎么检查,参会者自去心领神会。少数传达者甚至是到了会场才直接拿到传达材料,连句子有时都断得七零八落,极不通畅。

试问,这样的会议有什么效用?

比如写汇报材料。穿靴戴帽,注水文。在材料的形式上细加琢磨,讲究每一个小标题的工整;讲究每一处修辞的运用,引经据典、生动譬喻,文字读起来不像应用文,倒像是一篇极美的赋。

可材料无魂,讲意义一大篇,办法提不出一两点,谈问题都是乔装打扮过的表扬和自我表扬,只知道为了一个遥远而模糊的目标在干,而不知道究竟干了什么、怎么干的、干成了什么样、还要怎么干?

但是,人是需要意义的生物。总是做一些无意义的事,内心一定充满煎熬。一来价值观起冲突。

辛辛苦苦地调研、读文献、研究理论、撰文改稿、排版投寄,做足每一个环节,结果投稿之后要么石沉大海,要么收到一封索要版面费的编辑来信,怎么办?你能忍受某些业务、科研能力远逊于你的同事,通过各种渠道发出数篇“**”而评上职称,在你面前趾高气扬?二来情感上受打击。

比如总结材料,你明明并不想写虚话套话,可你不得不加上许多冠冕堂皇的话,对文字有洁癖的你情何以堪?再是时间上有冲突。你不得不参加一些与你既定任务有冲突的无聊活动时,你怎么办?

你不得不放弃第一象限的任务而去做那些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时,你心里是什么感受?

当然,遇到问题我们总应该抱积极的心态,想办法去解决它,而不是去被动适应,以致成为习惯。哲学上讲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它们会互相联结、互相依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转化,就是说,一件看似有意义的事它可能最后做成了无意义,同样,一件看似无意义的事我们也能把它往有意义的方向去做,做出其中的意义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本身就是意义所在。

简单来说,判断一件事情有没有意义,主要看这件事做过之后是否会带来改变。有改变,则有意义,反之,则无。这就要求,我们做事如果只有过程而无结果,半途而废好比烂尾楼,它终究没有意义,反而不如一块空地更适合做正确的规划和开发;同时,我们所做的事情一定要与核心任务有关,总在外围转圈,而不深入问题的内里,如同写文章不去思考主题和框架,却去考究书写工具,除了增加时间成本,又有何意义?

总之,我们不能做无用功。

无意义的事有两种情况,一是事情本身没有意义,比如迎检做假材料;一是事情本身有意义,只是某个关键环节出了问题,做着做着就失去了意义,比如写总结、理论学习、志愿者活动(这里指各种纯粹作秀的活动)等等。

我们做无意义的事也分两种状态:一是主动做,一方面,不知道什么对自己最重要,所以,忙忙碌碌而碌碌无为;另一方面,知道什么重要,却畏难拖延,用无意义的琐事来制造假象,死活不愿吃掉那只青蛙。二是被动做,一方面,个人行为不能不服从于某些并无意义的集体活动;另一方面,个人做事的优先级屈从于某些人的优先级,不敢话事,哪怕某些人的事情并不重要,你还是非做不可。

对于上述情况,我们要分别对待。首先,判断所做的事情是哪一种。如果事情本身没有意义,那就去分解事情的全过程,找出过程中某个重要环节,将它做得有意义。

因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无意义中一定蕴含着有意义的部分。比如做假资料,事情本身当然没有意义,但是把这项工作做得更高效、更可持续就有了一定意义。限定完成时限,设定任务标准,列出工作流程,分解具体任务,安排时间节点,提出材料目录,做好归档整理,及时备份待用。

用它来锻炼自己的统筹能力,最不济,还可以用它来磨砺性子,至少不再抱怨、发牢骚。如果事情原本有意义,做成了无意义,那就找出发生问题的环节,让它回到应有位置,“恢复原状”。比如写总结材料,华而不实的关键是自己存了迎合心理,去了这种逢迎心,多在事实和数据上、结论和论述上、结构和语言上锤炼,一篇干货满满、新颖简约的总结更让阅者耳目一新。

其次,分析为什么会做。如果是主动做,那就去看为琐事忙碌是因为不知情还是想拖延?一定要搞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才下决心去做某些事。

目的赋予我们做事的意义,做事之前要问一问初心,这件事做成之后对我和他人有什么益处?如果不做会有什么危害?如果被动去做,无意义的集体活动中找个可以实现的小目标,比如例会时间可以设定听清要点这个目标,不管传达者是否有口无心,我自去听出传达内容的观点、理由、事实和结构层次来,与我自身联系起来,找出与我的关联来,拓展我可以运用的境地,把事情做实,让改变发生。

这样,就做出了意义。屈从于上级安排的,尽量去找出上级与自己的最大公约数,完成上级布置任务的同时,也为完成自己的某项任务作些预备和铺垫。

都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们不能避开所有的无意义,但我们可以尽量减少做无意义的事。一是做做减法,问自己:今天,哪些事我不做也不是世界末日?

还可以做个单选题,问自己:今天,如果只能做一件事,我会做哪件?

我们是怎样把有意义的事做成了无意义?

2楼:百度用户

近日,集体去某地瞻仰红色纪念馆,接受信仰教育。原本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结果花了两个多小时,中途竟然三次跑偏,这说明什么?说明事先并未搞清线路,全程只有个模糊的方向。

摸索着上路,能不状况频出?好在,方向正确,延误而已,终归能到。倘若方向有错呢?

错了还固执己见,不去变更呢?则路况越好、车性越佳、车技越精,就越是南辕北辙。所以说,做正确的事重要,正确地做事同样重要。

未雨绸缪,事先考虑周详就是一种正确的做事方式。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计划不足、仓促上路的情况呢?或许是犯了经验主义错误,总以为了解大致位置,凭着以往的模糊印象也能去得;也可能是活动组织者并未真正重视,认为小事一桩,没有计划的必要,干脆走一步看一步。深究起来,怕是后一种原因更为主要吧?

瞻仰红色遗迹,当下是方兴未艾。目的是让受训者心灵受震撼,思想得教育,行动更积极,在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攻坚克难,作出贡献。目标是在瞻仰时获得直观感受,更加珍惜无数英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大好局面,加倍热爱今天的美好生活。

出发点很好,然而实际情况呢?

第一,一些地方所谓的红色场馆并无值得瞻仰的革命圣物,拼凑、嫁接、伪造、挪借了些历史遗物,无法让参观者受到强烈的触动;第二,场馆所在地铜臭味太重,从交通、门票、导游、餐饮无不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对待游客的态度来对待参训者,把严肃的信仰教育变质为纯粹的旅游行为;第三,一些地方打着红色的旗号,行着迷信的实务,严重削弱了红色主题。比如寺庙、佛像、神祇随处可见,红色纪念物件反倒退而居其次,成了点缀;第四,受教育者缺乏敬畏,不庄重,把活动初衷抛诸脑后,浑然以游客自居,全程戏谑、调侃、哄闹,参观者与接待者心照不宣地合作了一场秀。其后,牌照打、肉照吃、物照购、闲话照说。

目的不能实现,目标不能达成,这种行为根本就是无效行为,毫无价值可言。除了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的浪费外,顶多能在工作总结中添上一笔材料,冠之以创新活动方式的名号,而这竟然是许多活动开展的真正动因,这岂非典型的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的实质是演戏。演的人知道,看的人多半也知道,双方合伙完成一台戏。集体行为如此,个人行为中,是否也存在形式主义呢?

也是有的,还不少见。做事的我明知道这件事无意义而去做,验收的我掩耳盗铃地通过了验收。比如个人行为中的一些忙忙碌碌的假相,不就是两个我在合作唱戏,自我欺骗吗?

形式主义最大的危害就是无意义。一是事情本身无意义,比如一整晚都在看那些无脑的综艺节目;二是把有意义的事做成了无意义,比如上面说到的信仰教育活动。人是要为意义而活着的个体,无意义多了、久了,人就非人了。

然而,有时候人们并不知道行为是否有意义,怎么判别?关键是看行为有没有带来改变。如果一件事情做与不做并无不同,做了之后原有情状仍是一成不变,这件事情多半便无意义。

有人会说,我看了一本书,生活没有改变,我的阅读没有意义吗?阅读行为当然有意义,而如果从阅读中不能得到改变自己生活的东西,那么阅读的目的究竟何在呢?阅读价值又从**体现呢?

“腹有诗书气自华”,不错的,正是腹中有了才有气质上的变化啊。从无到有就是改变。所以说,不产生改变、不带来变化就一定是无意义的。

即便导致坏的变化,至少也能暴露问题所在,从中获得让人警醒、规避、改正的教训,“其不善者而改之”,是“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反向收获。

知道了什么是无意义,是不是就可以画句号了呢?当然不行,解释不是目的,解决才是目的。必须拿出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来。

有了策略才会有后续的执行,而一切改变都从行动开始。否则,光想不做,就不会产生真正的改变,因而还是无意义。“行百里者半九十”,无论如何,总要尝试着提出假设的策略。

1.目的要明确,不能假大空。目的是行动的发端,目的不明确,行动就无指向、难聚焦,终于成为口号,用来表表决心则可,倘若用来指导行动,那就是自欺欺人。

2.目标要具体,切忌虚、泛、浮。目标是目的的精细化、实在化,倘若把目的比作指明方向的星斗,目标就是攥在手中照路的火把。

它必须实实在在,有着力点和把握处,有检验的标准,有规定的时限。

3.必要条件须具备。也就是说,有了这个条件此事虽不见得成,但缺少这个条件此事万万不能成。

这样的必要条件一旦具备,就可以着手去行动了,不要再等待观望所有的条件都充分起来。战略上期待完美,战术上更注重完成。

4.基本策略要可行。做事的关键在于做,而做就要做好,想做好就必须要有可行的策略来框定范围和思路,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靠撞大运。

基本策略还要可行,不能大而化之,让人望而生畏;也不能玄虚之至,让人摸不着头脑。

5.步骤执行不费力。策略好不好,终归靠执行。

行动前,务必考虑到位,拿出最为详尽的方案。一旦行动,就不再费脑。只管去做的方案最可靠,也最能取得实效。

否则,边做边想,往往就做不下去,因为想着想着就忘了为什么而做了。一件事可以不加思索地做,就等于有了惯性的加持,最容易一口气做到底,不会半途而废。

6.事后改变易检验。一件事情做完之后最好能及时生效,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到变化的往往会不了了之;事先要立个明确的比照标准,能让事前事后形成鲜明反差,若不明显,极易产生行为无效的挫败感。

看来,这次锻炼对我而言还是很有意义的。作了以上这样一篇反思,实践了自己的问题分析模型,检验了流程的合理性,从无意义中寻出了意义来,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了。

自己无论做什么事都毫无意义?完全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1楼 奶奶梧桐 当人受到伤害后,情绪都有低落的时候,坚强起来,人的一生没有一帆风顺的,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会好的。 2楼 澪的春天 我也这么觉得,当努力了一年两年十年甚至一辈子,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堆人轻易地就能让我的努力白费 所以还是活着证明自己还存在吧 3楼 摆事实讲道埋 天生我才必有用,我充满...

新形势下如何把理论宣传这一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

1楼 匿名用户 其一,要融入身边好人评选活动。榜样的评选对象应着眼青年学生身边人和身边事,突出真实性 时代性 典型性,挖掘一批树得起 立得住 叫得响的身边好人。评选应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更多地依托基层院系 班团组织推荐,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选树学生身边的榜样,例如 感动校园年度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