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文化的苗族的傩文化,什么是傩文化?

2020-11-23 09:22:01 字数 5885 阅读 7588

1楼:约定

进入贵州之后,就听说在古老的苗族村寨居住着一些神秘的人物,相传他们精通法术、刀枪不入、沟通神灵还能预知未来,这些被当地人称作“法师”的人是否真的像传说中那样神奇?在黔东南铜仁市江口县梭家苗寨,我们有幸亲眼目睹了神奇的傩技。 傩,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

在我国的贵州、云南等受巴蜀文化影响深刻的地区,流传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祭祀驱鬼仪式,参加者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带着看似恐怖的面具,边舞边跳,这种仪式的名字同样古老而独特,叫做“傩”。包括傩仪、傩戏和傩技 。

据当地一位通晓苗族文化的老人介绍,苗族最原始的社会基层组织以“鼓”为单位,这个单位的首领则是“苗王”,而“傩师”的角色相当于首领的参谋和助手。在这个族群迁徙的过程中,“傩师”则用“上刀山”和“下火海”的绝技向族人证明,他们的首领不会畏惧任何困难。 进入梭家苗寨,村民围住了来自各地采风的摄影家。

记者注意到,在围观的人群中,除了村民,还有几位身穿红袍特殊装扮的人,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这些人正是本领非凡的“法师”,他们将当众展示一些常人所不能的绝技。正当记者对这些“法师”的服饰感到好奇时,一位当地的老人告诉记者,这些“法师”的装束源自唐僧形象。相传唐僧西天取经归来成佛,具有捉妖除魔的能力,所以,这些“法师”相信自己与唐僧一样能够捉妖除魔 。

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们越过一条流经苗寨的小河,再穿过一片小树林,一只近20米高的铁梯矗立在草滩上,而这只铁梯的横杆竟由36把利刃组成,“刀山”这个称谓可谓名副其实。据说,只有能够赤脚登上这座“刀山”而毫发无损,才能够证明“法师”的“法力”。

一名“法师”仰望“刀山”,口中仿佛念念有词,紧接着拿起碗含住一口水喷向“刀山”,并一边念叨着将碗中剩下的水抹在“刀山”以及另一位“法师”赤裸的脚底。赤裸双脚的“法师”向四周拜了拜,最后向“刀山”一拜,握住刀梯,双脚依次登上刀刃,稳稳地向“刀山”的顶端攀去,并不时地在高处伸出双腿向众人展示他那安然无恙的脚底。翻过“刀山”,“法师”到达地面后,再次向众人展示他那仅被刀刃硌出几道印记的脚底,而这是一只并没有厚厚老茧的普通人的脚。

以前曾在电视上见过这种表演,此番**现场表演当然要排除心中的疑惑。记者带着几分成见,伸手触摸刚才那位“法师”攀爬过的刀刃。令记者感到意外的是,这些刀刃完全不是想象中的又老又钝,虽不像家里的菜刀那么锋利,但倘若稍用气力在刀刃上划过,皮开肉绽应该没有丝毫问题。

是什么力量让人登上“刀山”如履平地?记者求教刚才登上“刀山”的那位“法师”,而“法师”却闭口不答,只说绝技源自当地的“傩师”。

赤脚踩上利刃需要相当的勇气和技巧

既然表演了“上刀山”,当地的几位“法师”当然也要向我们这些外来的宾客展示“下火海”的绝技,以证明他们无所畏惧。“法师”的助手在附近燃烧的篝火中掏出几片犁头,依次排放在草地上,炙热的犁头在接触草地的瞬间冒起阵阵青烟。一名“法师”默念一阵后,赤脚踏着5片炙热的犁头信步走过。

也许怕我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法师”又将表演重复了三次。

据当地人说,“法师”在表演前首先要念动咒语,这些咒语则可以保证在“上刀山”、“下火海”时平安无事,咒语的大概内容都是“请**”。只有翻过36把刀组成的“刀山”、下过“火海”,才能成为“法师”。 听归听,但记者当然不会相信什么“咒语”,这些“绝技”一定能够用现代科学来解释。

陪同的摄影家罗健曾经在当地做导游,她告诉记者,她认为这些“绝技”是有一定技巧的。就拿“上刀山”来说,手和脚接触刀刃时必须平稳地接触,并且要尽可能地增加接触面积,以减少单位面积的受力。最重要的是,手和脚绝对不能在刀刃上滑动,否则就像我们在家切肉一样,来回拉动刀刃,很容易就会将肉切开。

当然,即便了解这些技巧,“上刀山”也并不容易,毕竟刀刃硌脚的感觉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而对于“下火海”的玄机,这位当地曾经的导游也只是猜测,估计是脚掌和犁头接触的时间很短,而不至于被烫伤。但赤脚踩着如此炽热的犁头,即便时间很短,相信任何人都不会轻易去尝试。

几天来,“下火海”的玄机始终是记者心中的一个谜 。

几天后,赴贵州采风活动结束,在从贵阳驶出的列车上,一位网名叫“石界”的“驴”友和记者攀谈。“石界”是贵阳人,“驴”的身份让他成了贵州通,他说自己和几个苗寨的“苗王”很熟,并说起“苗王”在苗寨中如何受人敬重。记者讨教“下火海”一事。

“石界”告诉记者,“法师”在“下火海”之前有个必要的程序,就是在河里洗脚。说到这里,曾担任过物理教师的记者恍然大悟,玄机正是简单的“热传递”原理,如同将冰块烧成开水比同样质量的凉水烧开需要吸收更多的热能。在水中泡脚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双脚的温度,冰凉的双脚短时间接触烧热的犁头会更安全,不会被烫伤。

在过去科学不普及的年代里,“傩师”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正如此,“傩师”被认为是博学、民间草药医生,甚至是人神之间交流的桥梁,他们用传统的方法保护着村寨的平安。时至今日,“傩技”即使仅仅成为一种“绝活”,也依然有必要存在下去,毕竟,这是一个延续了五千年而没有断裂的文明。

什么是傩文化?

2楼:名字太难起了

傩文化是中华人文始祖文化之一。

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傩神起源的传说,保存了洪水后人类余生的古老记忆,记录了古代人类灾后生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繁衍人类的艰辛历程。

其中傩是苗语中鸟的意思。现代汉语拼音苗语是用naox写成的。而诺是鸟之神。苗族是以鸟神为图腾的民族。

3楼:爱夏的你呀

傩文化是主要流传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南地区等地。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起源于原始农耕文明。

据记载,远古先民在与自然抗争中生息,繁衍后代,而他们生存的欲望中就涉及了傩文化,它是先民们在生存中,用以帮助来超越自己的宗教(自然宗教)观念,是龙的传人以伟大的浪漫主义心性创造的灿烂的巫傩文化。

巫傩文化的保留,很大原因是它在生命意识上满足了广大信仰者的心理要求。因此巫傩之风也慢慢融入到了习俗之中,以传统文化的形态留存在民间。

苗族的傩文化是表现苗族文明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包括了傩的观念、傩的文化根基、傩舞、傩戏、傩神、傩面、傩器、傩坛(堂)以及有关驱鬼活动、祭祀活动和求子、超度法事、医疗、娱乐、建房等的活动。

扩展资料

1、傩技文化中,有一个身份称为——“傩师”。苗族最原始的社会基层组织是以“鼓”为单位,这个单位的首领就是“苗王”,傩师就相当于首领的军师、参谋和助手。

2、傩戏现在主要是以娱乐为主。在早期傩戏是作为祭祀活动的戏剧形式,是宗教文化与戏剧文化结合的产物,经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洗礼,融入杂技、巫术等元素。傩戏已经脱离了傩坛,登上了戏台。

4楼:匿名用户

傩文化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一种原始信仰,是指导人们思想言行的一种“意识形态”。简而言之:从原始信仰的角度来说,“傩文化”就是“神农文化”。

是古代中国农耕民族为了祭祀农神———傩神而创造出来的原始文化;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说,由于古代中国的农耕民族是神鸟的崇拜者,所以“傩文化”也就是“鸾(luan)文化”;从生产的角度来说,由于古代中国的农耕民族最早种植的是糯稻,所以“傩文化”也就是“糯文化”。由于原始人的语言简单,同一文化中的不同内涵,往往是用一个相同的音加上声调变化来表达,有了文字之后,就用象形、会意、记音等方式来区分。因而就出现了这一类同音异字的复杂现象。

傩文化为什么要叫“傩”呢?

要知道什么是傩文化,首先得了解什么叫“傩”。“傩”这一名称,用的并不是汉族的语言,用的是侗台语族的语言。傩,音挪(nuo),在侗台语族中,这一个音符只要变化声调,就可以代表许多事物。

侗台语族称稻、田、鸟、人、民族等为“傩”,故“傩”有祭祀稻神、田神、水神、鸟神、祖神等多种含义。中国字是象形文字,由象形、会意、记音三要素组合而成。它的意义往往包含在它的象形之中。

傩字的繁体字由“亻”、“堇”、“隹”三字合成,“亻”字表示它与人事有关,“堇”是记音,“隹”就是雀。因此,“傩”就是崇拜神雀的农耕民族所举行的“神雀祭”。“傩文化”就是因祭祀神雀而产生出的一系列“神雀文化”。

雀、鸾是一音之转,因此,这种被中国人崇拜的神雀,也就是鸾鸟,在中国古籍上有雀、雒、鸾、丹雀、彩鸾、鸾凤、丹凤、凤凰等种种称谓。这就是我所说的,为什么“傩文化”就是“鸾文化”的原因。

为什么说“傩文化”又是“糯文化”呢?

我们所吃的大米饭,在历史上曾有过三次较大的演变。中国的先民最早栽种的水稻是糯稻,随后,因为原始的糯稻产量很低,而且脱粒困难,又培育出了产量较高、容易脱粒的“粳稻”,即“中国粳”。最后,又推广了产量更高、可用机械脱粒的“籼稻”。

“喝水不忘挖井人”嘛,中国便把最早栽培的稻子,依旧叫“糯”,随后栽培的稻子命名为“粳”(古读“更”,今读“京”),最后推广的稻子命名为“籼”了。但因籼稻也有“籼”、“糯”两种,为了进一步区分,便把原始“糯”命名为“粳糯”,籼稻中的“糯”命名为“籼糯”,解决了名称混乱这一矛盾。

在历史上,“种糯民族”被称为“糯民”,“糯文化”则是“种糯民族”创造的文化。在中国古籍上,往往称中国的南方民族为“雒民”、“倭人”、“僚人”、“骆越人”,字面虽不同,但都是“糯”字的一音之转。

傩文化的诞生地在**呢?

世界上的文明古国都处于北纬30度左右。中国的文明是农业文明,中国农业文明的核心文化是水稻文化。水稻是一种喜暖畏寒、宜水忌旱的农作物。

因此,只有在北纬30度左右,具有平原和沼泽地貌的地区最适合水稻的生长。中国南方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大面积水域和它的水源地都有可能是水稻文化的发祥地。由于“傩文化”是农耕时代的意识形态,它只能依附农耕文化才能生存。

因此,它也应发祥于上述地区。

根据目前考古发现,中国水稻文化的发祥地,应以中国第一大湖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四水流域为首选。洞庭湖地区正处于北纬30度的锦绣江南,延绵八百里的水域处处都有广大的沼泽地,是生长野生稻的理想环境,有发展农耕的最佳条件。水稻文化的发祥地应该是具有万古粮仓实力的湖湘地区。

作为水稻文化的意识形态,傩文化当然也应产生在这一地区。洞庭湖地区不但出现了9000年以前的彭头山遗址,而且还有大批时代相近的文化遗址,犹如众星拱月似的环绕着彭头山遗址,连绵千余里,持续数千年。不像其他地区,有的虽然有古老的历史,但后继乏力,没有历史相近的遗址来传承它的文化,有的地方虽然遗址密布、文化发达,但历史却没有洞庭湖地区悠久。

更具体一点,中国最早的农耕定居点及傩文化艺术的发祥地,竟都集中在过去被人称为蛮荒之地的湖南西部的古黔中地。

傩文化离我们这么久远,研究傩文化有什么现实意义?

傩文化是一种特定社会的“意识形态”,就像“儒家文化”是封建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一样,“傩文化”则是古代中国原始社会农耕阶段的意识形态。因此,研究“傩文化”与研究“儒家文化”的意义是没有多大差别的。但由于“傩文化”是中国原始时代的意识形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极力推崇的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的学说:

“人类必须先获得文明的一切要素,然后才能进入文明社会”的哲理,中华文明的“文明要素”就在古老的傩文化之中。因此,傩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文化dna(基因)。我们研究生物的dna,能够在生物学界产生一场空前的生物学革命,我们研究物质分子的dna,曾导致了原子弹、宇宙飞船等尖端科学的诞生。

我们也同样可以企望从中华文明之源的傩文化基因中,清除阻碍社会发展的有害基因,筛选能促进社会发展的有益基因,使我们的祖国能够突飞猛进地前进。“杂交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说:“旧式的驯化稻之所以不能再增产,完全是驯化过度的结果,要想进一步增产,就必须在驯化稻中注入野生稻的野性基因,获得远缘杂交优势,形成良性组合、恢复它的野性活力。

”因此,如何利用文化基因的良性组合,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幸福、公正、公平、充满活力的未来社会,这就是研究傩文化的意义所在,也是我研究傩文化的最终目的。

傩文化与湖湘文化是什么关系?

考古发现已证明最早的水稻文化发源于湖湘大地,则作为水稻文化意识形态的傩文化的发祥地,当然也会产生在湖湘大地这一方热土上,因此,傩文化就是湖湘文化的根,至少也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中国的各个民族都对我们伟大的祖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若进行一次全国大评比,湖湘人创造的傩文化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贡献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就目前的考古资料而论:

临澧县竹马村出土了18000年前的高台式木楼,道县玉蟾洞出土了15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15000年前的圆形陶器,是湖湘人开辟了中国的第一块水田(彭头山文化),是湖湘人开辟了中国的第一条灌溉水渠(彭头山文化),是湖湘人修筑了中国的第一条街巷(彭头山文化)……就像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一样,在没有马克思主义之前,人民又笃信神灵的古代,傩文化就是当时指导中国农耕民族生产生活的唯一的意识形态。因此,也可以这样说,中国湖湘文化所取得的光辉成就,也就是在湖湘傩文化的指导下取得的光辉成就。

傩戏面具的文化意义,傩戏面具的民俗含义

1楼 百度用户 尽管傩戏面具被赋予了复杂而神秘的种种宗教和民俗的含义,但它本身却不失为艺术百花园的珍品。它本身就是一种造型艺术,遵循着它自身的艺术规律与原则。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 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 物的剽悍 凶猛 狰狞 威武 严厉 稳重 深沉 冷静 英气 狂傲 奸诈...

什么是古傩面具,傩面具的简要介绍

1楼 匿名用户 是开心。是幸福 你好 你的疑问就是我的任务 路过。。。 因为要做任务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这是有历史证明的。李恪开始的答案是情。 后来又承认 芙蓉 也正确是因为听了芙蓉的解释,觉得不无道理。而编剧创造 芙蓉 这个...

新晃侗族傩戏的傩戏

1楼 百度用户 傩戏,是一种从原始傩祭活动中蜕变脱胎出来的戏剧形式,是宗教文化与戏剧文化相结合的孪生子,积淀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和民间艺术。这种戏曲艺术形式,曾经一度遍布三湘四水,省内的苗 侗 瑶 土家族村寨都有其活跃的身影,是我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湘西称之为傩堂戏 傩神戏 土地戏 师公子戏,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