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各是什么

2020-11-23 07:29:49 字数 4775 阅读 1176

1楼:小天使啊之家

静息电位产生原理是细胞静息时在膜两侧存在电位差。

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是细胞外钠离子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它有从细胞外向细胞内扩散

的趋势。

1、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rp)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

负的电位差。它是一切生物电产生和变化的基础。当一对测量微电极都处于膜外时,电极间

没有电位差。在一个微电极尖端刺入膜内的一瞬间,示波器上会显示出突然的电位改变,这

表明两个电极间存在电位差,即细胞膜两侧存在电位差,膜内的电位较膜外低。该电位在安

静状态始终保持不变,因此称为静息电位。几乎所有的动植物细胞的静息电位膜内均较膜外

低,若规定膜外电位为零,则膜内电位即为负值。大多数细胞的静息电位在-10~-100mv之

间。2、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动

作电位由峰电位(迅速去极化上升支和迅速复极化下降支的总称)和后电位(缓慢的电位变

化,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组成。峰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成分,因此通常意义的

动作电位主要指峰电位。动作电位的幅度约为90~130mv,动作电位超过零电位水平约

35mv,这一段称为超射。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一般历时约0.5~2.0ms,可沿膜传播,又称

神经冲动,即兴奋和神经冲动是动作电位意义相同。

3、形成条件

①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膜外,而细胞外钠离子、钙

离子、氯离子高于细胞内,这种浓度差的维持依靠离子泵的主动转运。(主要是钠-钾泵

(每3个na+流出细胞,就有2个k+流入细胞内。即:na+:k+=3:2)的转运)。

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例如,安静时主要允许钾离子通透,而去极

化到阈电位水平时又主要允许钠离子通透。

③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阈刺激或阈上刺激。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的原理和机制有什么不同?

2楼:我是一个麻瓜啊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的原

理和机制不同点:

1、静息电位及其产生原理和机制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膜内外的电位差。生物电产生的原理可用"离子学说"解释。该学说认为:

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膜内外各种离子的分布不均衡,以及膜在不同情况下,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所造成的。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有较高的通透性,而膜内k+又高于膜外,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细胞膜对蛋白质负离子(a-)无通透性,膜内大分子a-被阻止在膜的内侧,从而形成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

这种电位差产生后,可阻止k+的进一步向外扩散,使膜内外电位差达到一个稳定的数值,即静息电位。因此,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和机制

细胞膜受刺激而兴奋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扩布性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一个连续的膜电位变化过程,波形分为上升相和下降相。

细胞膜受刺激而兴奋时,膜上na+通道迅速开放,由于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电位比膜内正,所以,na+顺浓度差和电位差内流,使膜内的负电位迅速消失,并进而转为正电位。这种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电位梯度,阻止na+继续内流。

当促使na+内流的浓度梯度与阻止na+内流的电位梯度相等时,na+内流停止。因此,动作电位的上升相的顶点是na+内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扩展资料:

动作电位形成条件:

①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膜外,而细胞外钠离子、钙离子、氯离子高于细胞内,这种浓度差的维持依靠离子泵的主动转运。(主要是钠-钾泵(每3个na+流出细胞, 就有2个k+流入细胞内。即:

na+:k+ =3:2)的转运)。

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例如,安静时主要允许钾离子通透,而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时又主要允许钠离子通透。

③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阈刺激或阈上刺激。

在细胞膜上任何一点产生的动作电位会不衰减地传播到整个细胞膜上,这称之为动作电位的传导。如果是发生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又称为神经冲动。

以神经元为例,动作电位沿轴突的传导是通过跨膜的局部电流实现的。给轴突的某一位点以足够强的刺激,可使其产生动作电位。此时该段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发生暂时的翻转,即由安静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转化为兴奋时的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状态,称其为兴奋膜。

兴奋膜与周围的静息膜(未兴奋的膜)无论在膜内还是膜外均存在有电位差,同时细胞膜的两侧的溶液都是导电的,所以兴奋膜与静息膜之间可发生电荷移动,这种电荷移动就是局部电流。在膜外侧,电流从静息膜流向兴奋膜;在膜内侧,电流由兴奋膜流向静息膜。

结果使静息膜膜内侧电位升高而膜外侧降低,即发生了去极化。当去极化使静息膜的膜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大量钠通道被激活,引起动作电位。此时,原来的静息膜转变为兴奋膜,继续向周围的静息膜传导。

因此,所谓动作电位的传导实际上就是兴奋膜向前移动的过程。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的轴突与周围静息膜之间都可以产生局部电流,因此可以向两个方向传导,被称之为动作电位的双向传导。

动作电位在传导过程中是不衰减的,其原因在于动作电位在传导时,实际上是去极化区域的移动和动作电位的逐次产生,每次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度都接近于钠离子的平衡电位,可见其传导距离与幅度是不相关的,因此动作电位幅度不会因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极快,但不同的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变化很大。例如,人体的一些较粗的骨髓纤维传导速度可达100m/s,而某些较细的无髓纤维的传导速度甚至低于1m/s。

3楼:冥树烟云

1.静息电位及其产生原理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膜内外的电位差。生物电产生的原理可用"离子学说"解释。该学说认为:

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膜内外各种离子的分布不均衡,以及膜在不同情况下,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所造成的。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有较高的通透性,而膜内k+又高于膜外,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细胞膜对蛋白质负离子(a-)无通透性,膜内大分子a-被阻止在膜的内侧,从而形成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这种电位差产生后,可阻止k+的进一步向外扩散,使膜内外电位差达到一个稳定的数值,即静息电位。

因此,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

细胞膜受刺激而兴奋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扩布性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一个连续的膜电位变化过程,波形分为上升相和下降相。细胞膜受刺激而兴奋时,膜上na+通道迅速开放,由于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电位比膜内正,所以,na+顺浓度差和电位差内流,使膜内的负电位迅速消失,并进而转为正电位。

这种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电位梯度,阻止na+继续内流。当促使na+内流的浓度梯度与阻止na+内流的电位梯度相等时,na+内流停止。因此,动作电位的上升相的顶点是na+内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在动作电位上升相达到最高值时,膜上na+通道迅速关闭,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下降,na+内流停止。此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k+外流使膜内电位迅速下降,直到恢复静息时的电位水平,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相。

可兴奋细胞每发生一次动作电位,膜内外的na+、k+比例都会发生变化,于是钠-钾泵加速转运,将进入膜内的na+泵出,同时将逸出膜外的k+泵入,从而恢复静息时膜内外的离子分布,维持细胞的兴奋性。

4楼:官官

静息电位产生原理是细胞静息时在膜两侧存在电位差。

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是细胞外钠离子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它有从细胞外向细胞内扩散

简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

5楼:一颗山竹的梦想

【静息电位产生原理】

细胞的静息电位相当于k+平衡电位,系因k+跨膜扩散达电化学平衡所引起。正常时细胞内的k+浓度高于细胞外,而细胞外na+浓度高于细胞内。在安静状态下,虽然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都很小,但相比之下,对k+有较高的通透性,于是细胞内的k+在浓度差的驱使下,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扩散。

由于膜内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大分子不能随之移出细胞,所以随着带正电荷的k+外流将使膜内电位变负而膜外变正。但是,k+的外流并不能无限制地进行下去。

因为最先流出膜外的k+所产生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将阻碍k+的继续外流,随着k+外流的增加,这种阻止k+外流的力量(膜两侧的电位差)也不断加大。当促使k+外流的浓度差和阻止k+外移的电位差这两种力量达到平衡时,膜对k+的净通量为零,于是不再有k+的跨膜净移动,而此时膜两侧的电位差也就稳定于某一数值不变,此电位差称为k+平衡电位。除k+平衡电位外,静息时细胞膜对na+也有极小的通透性,由于na+顺浓度差内流,因而可部分抵消由k+外流所形成的膜内负电位。

【动作电位产生原理】

当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首先是少量兴奋性较高的钠通道开放,很少量钠离子顺浓度差进入细胞,致使膜两侧的电位差减小,产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当膜电位减小到一定数值(阈电位)时,就会引起细胞膜上大量的钠通道同时开放,此时在膜两侧钠离子浓度差和电位差(内负外正)的作用下,使细胞外的钠离子快速、大量地内流,导致细胞内正电荷迅速增加,电位急剧上升,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即去极化。

当膜内侧的正电位增大到足以阻止钠离子的进一步内流时,也就是钠离子的平衡电位时,钠离子停止内流,并且钠通道失活关闭。在钠离子内流过程中,钾通道被激活而开放,钾离子顺着浓度梯度从细胞内流向细胞外,当钠离子内流速度和钾离子外流速度平衡时,产生峰值电位。随后,钾离子外流速度大于钠离子内流速度,大量的阳离子外流导致细胞膜内电位迅速下降,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即复极化。

此时细胞膜电位虽然基本恢复到静息电位的水平,但是由去极化流入的钠离子和复极化流出钾离子并未各自复位,此时,通过钠钾泵的活动将流入的钠离子泵出并将流出的钾离子泵入,恢复动作电位之前细胞膜两侧这两种离子的不均衡分布,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静息电位是什么东西?具体多大,静息电位就是零电位吗

1楼 匿名用户 静息电位 resting potential,rp 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它是一切生物电产生和变化的基础。当一对测量微电极都处于膜外时,电极间没有电位差。 在一个微电极尖端刺入膜内的一瞬间,示波器上会显示出突然的电位改变,这表明两个电极间存在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