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十三经,十三经是什么

2020-11-23 05:17:48 字数 5967 阅读 5343

1楼:阳光的笑对

【**】经书在南宋后通常包括十三部儒家著作,称为十三经。分别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周礼》、《仪礼》、《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是从先秦到南宋,经书逐渐增删的结果,历代研究十三经的学问称为经学。

十三经是什么

2楼:小敏美衣阁

《十三经》,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

“十三经”即《周易》、《尚书》

、《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十三种,因为历代将它们尊为儒家经典,故称为“经”。

其成书年代各不相同,上自上古,下迄秦汉;其内容极其广泛,包括哲学、文学、历史、政治、经济、语言文字、伦理、民俗、地理、科技、典章制度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历史文献。“十三经”的确立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最初儒家的经典为“六经”,就是孔子所说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其中的《乐》早在战国后期即已失传,所以汉武帝时只立了《诗》《书》《礼》《易》《春秋》五经。

由于汉朝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天下”,至东汉时,又在“五经”之外把《论语》《孝经》定为读书人必读之书,这样儒家的经典便扩大为“七经”。

到了唐朝,在国家官办学校的学习科目中以及科举考试项目中,又有“九经”之说。这就是《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等九部经书。

在“七经”、“九经”中,已经把古代阐述经义的一些《传》《记》也包括到经的范围之内。

在唐代,《论语》和《孝经》是要求所有读书人都要研读的,称之为“兼经”。唐文宗年间(827—840年),朝廷下令把九经以及《论语》《孝经》《尔雅》都刻在石碑上,总共十二部书,称为“十二经”。这些经书刻石至今保存下来,就是有名的“开成石经”。

在宋朝,理学家们把《孟子》也提高到经书的地位。 北宋哲宗元佑年间的科举考试中就包括《孟子》了。 从此儒家的经典便成了“十三经”。

从此,“十三经”的名称就稳定下来,直到封建社会终结,再也没有变化。

3楼:启航商业

十三经是指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它们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其形成过程为:汉代立《诗》、《书》、《易》、《礼》、《春秋》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公羊》、《谷梁》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汉代儒家的最早经典,称为六经,为《易》、《书》、《诗》、《礼》、《乐》、《春秋》,《乐经》早佚,便只有五经。其《易》、《书》、《诗》在孔子之前早已流传,《左传》中曾多次引用,《礼》是对当时社会礼仪的总结,不知成书为何时。

扩展资料

一、内容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易》、《诗》、《书》、《礼》、《春秋》谓“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二、影响

《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什么是十三经?

4楼:匿名用户

经,指儒家传统的经典著作。从西汉到清代,有十三种儒家文献渐次取得“经”的地位,形成了“十三经”。 最初儒家的经典为“六经”,就是孔子所说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皮锡瑞《经学历史》中说:“经学开辟时代,断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孔子以前,不得有经。

孔子出而有经之名。《礼记经解》:“孔子曰: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始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六经》。

”孔子始明言经。 孔子把自己之前的重要典籍作为“经”,以阐扬儒家思想,但孔子并没有以“经”命名这些典籍。“孔子以前未尝有六经,孔子亦未尝造六经。

”(钱穆《国学概论》) 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

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

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

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

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 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十三部注疏的书名、卷数、注疏者及阮本校勘者如下:

⑴:《周易正义》一○卷,【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李锐校。 ⑵:

《尚书正义》二○卷,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清】 徐养原校。 ⑶:《毛诗正义》七○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清】 顾广圻校 ⑷:

《周礼注疏》四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臧庸校。 ⑸:《仪礼注疏》五○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徐养原校。

⑹:《礼记正义》六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洪震煊校。 ⑺:

《春秋左传正义》六○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严杰校。 ⑻:《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清】臧庸校。

⑼:《春秋谷梁传注疏》二○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清】李锐校。 ⑽:

《论语注疏》二○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孙同元校。 ⑾:《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清】臧庸校。

⑿:《尔雅注疏》一○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清】臧庸校。 ⒀:

《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清】李锐校。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历代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通过科举考试等方式强化其地位,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了解和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阅读《十三经》。

5楼:嬴增岳农庚

“十三经”包括《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等十三部儒家经典,内容博大,在悠久的中华文明进程中,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长期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观念中。

“十三经”各注释版本中,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周易正义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

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注疏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

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

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榖梁传注疏

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孝经注疏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

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

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望采纳!!!谢谢!!!

6楼:衷寄竹伍妍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7楼:双恒来环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第一部经是《周易》。

什么是医学十三经麻烦告诉我

8楼:匿名用户

【医学十三经】学最上乘、最完整的中医。那就非《医学十三经》莫属。中医有“医学十三经”之说。一共是是十三本书。

1、《医学三字经》:医学入门的《医学三字经》,就相当于幼童启蒙读的《三字经》,它勾勒了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基本轮廓,而且朗朗上口,易于记诵。为清朝医家陈修园著,并附有注解。

2、《濒湖脉学》:明朝医家李时珍著。是关于脉学的口诀,对脉象的描述生动、形象、准确,易于理解背诵。

是脉学入门之书,学习把脉的必读之书。宜先熟读,并尽量在实践中去体会。若无人实践,可以先从摸自己的脉开始:

细心体会自己一年四季、一天昼夜早晚、喜怒哀乐之时脉象的异同。

3、《药性赋》:为中药启蒙书。将248种常用中药分为寒、热、温、平四大类,用赋的形式,生动优美地呈现出来,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其对药性的概括,准确而实用。

4、《医方集解》:清朝新安医家汪昂著。收录方剂 800余首,列为21门。每方论述包括适应症、药物组成、方义、服法及加减等。切于实用,故流传甚广,为学习中医方剂的中药书籍。

5、《素问》:为《黄帝内经》的上半部,全面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其内容范围很广,包括天文、地理、人事、节气、养生、脏腑、经络、**、病机、诊断、治则等,堪称中医最根本的经典。

6、《灵枢》:为《黄帝内经》的下半部,阐释中医的基本理论,尤其偏重于经络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灵枢》与《素问》具有同等价值和意义,尤其是有志于在针灸方面有所建树的医者。

7、《难经》:用问答的形式写成,列八十一个问题,并给出回答。是对《黄帝内经》所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的解释和补充。内容涉及脉学、经络、脏腑、腧穴、针法等。

8、《神农本草经》:这是学习中药的根本经典,全书列中药三百六十种,以应一年三百六十日,又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一百二十味,列其性味主治,言简意赅,值得反复品味。

9、《伤寒论》:为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伤寒论》从外感病出发,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其中的113个基本方剂,至今仍在临床广为运用。

10、《金匮要略》:为《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杂病的部分。重点论述常见内科病症的起因、变化、辨证、方药,奠定了中医脏腑辨证的基础,与《伤寒论》一脉相承,同等重要。

11、《温热论》:清朝大医叶天士于舟中口述,其**整理而成。为温病学奠基之作,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篇幅不长,见解大异于前人,开创了中医的新一重境界。

12、《温病条辨》:清朝医家吴鞠通著。系统地构架了了温病的基本体系。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分条论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条理分明,与叶天士的学问一脉相承。

13、《周易本义》:《周易》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学问的根本经典。《周易本义》是宋朝大儒朱熹对《周易》所做的注解。此书放在《医学十三经》最后读,是为了让医学再提升一个境界。

经全文解释是什么,三字经全文解释是什么?

1楼 马佳振华万妆 文明礼仪三字经 晨风吹,阳光照。红领巾,胸前飘。好学生,要做到。 讲文明,讲礼貌。见老师,问声好。见同学,问声早。 上下楼,靠右行。互礼让,要记牢。楼道内,静清净。 教室内,莫喊嚷。桌椅齐,地面洁。好环境,好心情。 课堂上,勤动脑。勤回答,勤思考。铃声响,课间到。 做游戏,不追跑...

经的内容是什么,三字经的内容是什么

1楼 烟雨灬冷念 人之初,性本善,不写作业是好汉,老师找你怎么办,拿起菜刀和他干,打不过,怎么办,下楼去找奥特曼,找不到,怎么办,拿起m4和他干,打不过,怎么办,背起书包快滚蛋。 三字经主要讲什么 2楼 暮夏浅眠 《三字经》取材典故广范,包括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文学 历史 哲学 天文地理 人伦义理 ...

经上人旭下句是什么,三字经上人旭下句是什么

1楼 狂傲战贾者 是不是搞错了。没有这句话。是不是正版啊 三字经 宋朝 王应麟原文 三字经的尊长辈的后面一句是什么 2楼 匿名用户 为人子 方少时 尊长辈 习礼仪 能温席 三字经的版本比较多。。。什么幼儿的。。。很多 我这是原版的! 楼主不知道你要什么版本的 http baike baidu 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