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工艺有哪些历史,刺绣有什么样的发展历史?

2020-11-22 06:47:57 字数 5958 阅读 8105

1楼:北京创典文化

春秋中期至战国初期,楚国的丝织业足以代表当时神州大地丝织品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

传说4000年前,舜令禹刺绣做衣裳。3000年前,商周官府设有绣坊,民间的刺绣也很发达。经过几千多年的发展,至战国时期,已空前发达,在遍及全国各地的刺绣中,以楚国的刺绣最著名,不仅产量最多,而且质量最好。

绣工纹饰极其精美,纹样在繁杂中有规律,神奇而且浪漫。

楚绣这一荆楚大地的文化瑰宝,从纯粹技术角度来看,楚国的丝绸织造、刺绣的技艺代表了我国丝织、刺绣工艺在先秦时期的高超水平,虽经秦代灭亡之患,仍不绝于世。其物证又有江陵凤凰山汉墓、长沙马王堆汉墓等汉墓出土的丝织品。

在江陵一座楚墓出土的龙凤虎纹绣罗单衣,长1.92米,袖通长2.74米,通过考证断定,此件龙凤虎纹绣罗单衣主人身高约1.6米,女性,死亡年龄在40岁至45岁。

此款由两个对称的花纹单位组成菱形图案,菱花长约0.38米,沿四边用褐色和金黄色丝线各绣一龙一凤;**绣对向双龙和背向双虎,虎身斑纹红黑相间,整个图案表现出龙飞凤舞的环境和斑斓猛虎穿跃其间的生动景象,给人以华丽神奇的感觉。

其中穿枝花草、藤蔓既起着装饰作用,又有图像骨骼的作用。这类图像组合是战国时期流行纹样。此款中龙、凤头部写实,身体部分与花草合为一体,龙、虎相对,龙做行走状,肢体呈挺胸立腹式曲线;虎体则绕以朱、黑条形相间,细腰瘦尾,身形矫健;凤则秀体舒展,气宇轩昂,一幅“凤鸣、龙啸,虎吟”画卷,栩栩如生。

丝绸的纹样如此清晰地勾画了历史和文化的脉络,视觉的冲击力胜过一切雄辩,为楚学研究的正源清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

荆州的艺术家和湖北的艺术家,乃至我国和世界的艺术家,都把楚国丝绸的纹样作为创作的素材和灵感的武库,艺术由此获得再生。

在我们感受楚人在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亲历楚人在现实生活中展现的高雅审美趣味和奔放不羁的热情,直面楚人狂放、自由生命的凤凰涅槃。

挑花是一种我国古老的传统刺绣工艺,它分布广泛,其中湖北黄梅挑花发源最早、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在我国挑花工艺发展史中占主导地位,因此“黄梅挑花”也是各挑花的代表和统称。

黄梅挑花又名“十字挑花”、“十字绣”,起源于唐宋时期,兴于明清时期。

黄梅挑花的主要原料是当地的家机布,这种布被染成青色做底,艺人依靠一根针、一根线在上面交替挑绣各种图案。

黄梅挑花是用彩线挑绣,用针将五彩丝线挑制在底布的经线和纬线交叉的网格上,形成色泽绚丽、立体感强的图案。黄梅挑花富于变化,各种团花、填花、边花、角花构成图有千百种之多。尤其是多姿多彩的戏曲人物造型,如“四郎探母”、“辕门斩子”、“穆桂英挂帅”、“梁祝姻缘”、“桃园结义”等。

14世纪黄梅挑花经土耳其传到欧洲,恰逢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黄梅挑花因针法简单,表现力强而迅速风靡欧洲各国宫廷。中西文化的持续交融使得黄梅挑花的针法、图案、花色在欧洲得到进一步发扬。

黄梅挑花是一种非常珍贵、独特,具有极强装饰性和鉴赏性的挑绣工艺。长期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口传心授、精研细作,这门珍贵的工艺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想凸现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刺绣有什么样的发展历史?

2楼:漫阅科技

刺绣俗称“绣花”,也叫“钅咸(针)绣”。是以彩线用绣针按设计纹样在织物上刺缀运针,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之一。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

”舜对禹说,“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

1974年在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葬中发现了保留在泥土中的刺绣印痕,极为可贵。这些印痕印迹清晰、色泽艳丽,全部采用辫子股针法绣出。湖北江陵马山砖厂一号战国楚墓也出土了大量楚国刺绣以及西汉时期的大量刺绣实物,其中有绣衾、绣衣、绣袍、绣裤和夹袱等。

其绣料以绢为主,只有一件为罗绣地。图案纹样用墨或朱砂绘出,然后进行刺绣,针法为锁绣。纹样以龙凤为主题,草叶、花卉、枝蔓及几何纹作辅助穿插。

绣线颜色有深棕、红棕、棕、桔红、朱红、深红、浅黄、土黄、金黄、黄绿、钴蓝等。

刺绣的历史

3楼:匿名用户

刺绣[1],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古代称“黹”、“针黹”。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

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中国的手工刺绣工艺,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

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饰件等。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号称“四大名绣”。

此外还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麻绣和苗绣等,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

4楼:匿名用户

刺绣起源很早。黼黻絺绣之文,见于尚书。虞舜之时,已有刺绣。

东周已设官专司其职,至汉已有宫廷刺绣。三国吴孙权使赵夫人绣山川地势军阵图,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卢眉娘以法华经七卷,绣于尺绢之上,因刺绣闻名,见于前者著录。自汉以来,刺绣逐渐成为闺中绝艺,有名刺绣家在美术史上也占了一席之地。

在原始社会,人们用纹身、纹面来进行装饰。自从有了麻布、毛纺织品、丝织品,有了衣服,人们就开始在衣服上刺绣图腾等各式纹样。据《尚书》记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

在先秦文献中有用朱砂涂染丝线,在素白的衣服上刺绣朱红的花纹的记载及所谓"素衣朱绣"、"衮衣绣裳"、"黻衣绣裳"之说。在当时既有绣画并用,也有先绣纹形后填彩做法。

战国时期的刺绣已很精美,这时期的刺绣用的都是辫子绣针法,也称辫子绣,锁绣。湖北江陵马山硅厂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绣品,有对凤、对龙纹绣、飞凤纹绣、龙凤虎纹绣禅衣等,都是用辫子股施绣而成,并且不加画填彩,这标志此时的刺绣工艺已发展到成熟阶段。这些绣品在图案的结构上非常严谨,有明确的几何布局,大量运用了花草纹、鸟纹、龙纹、兽纹,并且浪漫地将动植物形象结合在一起,手法上写实与抽象并用,穿插蟠叠,刺绣形象细长清晰,留白较多,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刺绣纹样的重要特征。

目前传世最早的刺绣,为战国时期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两件绣品。观其针法,完全用辫子股针法(即锁绣)绣成于帛和罗上,针脚整齐,配色清雅,线条流畅,将图案龙游凤舞,猛虎瑞兽,表现得自然生动,活泼有力,充分显示出楚国刺绣艺术之成就。汉代绣品,在敦煌千佛洞、河北五鹿充墓、内蒙古北部地方、新疆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古墓中皆有出土,尤其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批种类繁多而完整的绣品,更有助于了解汉代刺绣风格。

从这些绣品看,汉绣图案主题,多为波状之云纹,翱翔之凤鸟、奔驰之神兽,以及汉镜纹饰中常见之带状花纹、几何图案等。刺绣新采用的底本质材,则为当时流行的织品,如织成“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长乐光明”等吉祥文字之丝绸锦绢。其技法以锁绣为主,将图案填满,构图紧密,针法整齐,线条极为流畅。

东晋到北朝的丝织物,出土于甘肃敦煌以及新疆和田、巴楚、吐鲁番等地,所见残片绣品无论图案或留白,整幅都用细密的锁绣全部绣出,成为满地施绣的特色。传世及出土的唐代刺绣,与唐代宗教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有不少唐绣佛像,如大英博物馆藏有东方敦煌千佛洞发现之绣帐灵鹫山释迦说经图,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所藏释迦说法图等,都与当对佛敦隆盛的信仰,有直接关联。此时刺绣技法仍沿袭汉代锁绣,但针法已开始转变运用平绣为主,并采用多种不同针法,多种色线。

所用绣底质料亦不限于锦帛和平绢。刺绣所用图案,与绘画有密切关系,唐代绘画除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鸟也渐兴盛。因此佛像人物,山水楼阁,花卉禽鸟,也成为刺绣图样,构图活泼,设色明亮。

使用微细平绣之绣法,以各种色线和针法之运用,替代颜料描写之绘画形成一门特殊的艺术,也是唐绣独特的风格。至于运用金银线盘绕图案的轮廓,加强实物之立体感,更可视为唐代刺绣的一项创新。

唐以前之绣品,多为实用及装饰之用,刺绣内容与生活上的需要和风俗有关。宋代刺绣之作,除为实用品外,尤致力于绣画。自晋唐以来,文人士大夫嗜爱书法并及于绘画,书画乃当时最高的艺术表现,至宋更及于丝绣,书画风格直接影响到刺绣之作风。

历代迄清各时代之绣画与绘画应有不可分离之关系。

宋代刺绣之发达,由于当时朝廷奖励提倡之故。据《宋史·职官志》载,宫中文绣院掌纂绣。徽宗年间又设绣画专科,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因而名绣工相继辈出,使绘画发展至最高境界,并由实用进而为艺术欣赏,将书画带入刺绣之中,形成独特之观赏性绣作。

为使作品达到书画之传神意境,绣前需先有计划,绣时需度其形势,乃趋于精巧。构图必须简单化,纹样的取舍留白非常重要,与唐代无论有无图案之满地施绣截然不同,明代董其昌《筠清轩秘录》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

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谗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此段描述,大致说明了宋绣之特色。

元代绣品传世极少,台湾雇故宫博物院仅有一幅作品,由作品观之,仍承继宋代遗风。元人用绒稍粗,落针不密,不如宋绣之精工。元代统治者信奉喇嘛教,刺绣除了作一般的服饰点缀外,更多的则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被用于制作佛像,经卷,幡幢,僧帽,以**布达拉宫保存的元代《刺绣密集金刚像》为其代表,具有强烈的装饰风格。

山东元代李裕庵墓出土的刺绣,除各种针法外,还发现了贴绫的作法。它是在一条裙带上绣出梅花,花瓣是采用加贴绸料并加以缀绣的做法,富有立体感。

明代刺绣以洒线绣最为新颖突出。洒线绣用双股捻线计数,按方孔纱的纱孔绣制,以几何纹为主,或配以铺绒主花。洒线绣是纳线的前身,属北方绣种,以定陵出土明孝靖皇后洒线绣蹙金龙百子戏女夹衣为例,它用三股线、绒线、捻线、包梗线、孔雀羽线、花夹线6种线、12种针法制成,是明代刺绣的精品。

属北方绣系的还有山东鲁绣、衣线绣和辑线绣。

明代刺绣始于嘉靖年间上海顾氏露香园,以绣传家,名媛辈出。至顾名世次孙顾寿潜及其妻韩希孟,深通六法,远绍唐宋发绣之真传。摹绣古今名人书画,劈丝配色,别有秘传,故能点染成文,所绣山水人物花鸟,无不精妙,世称露香园顾氏绣,盖所谓画绣也。

此即传世闻名之顾绣。

顾绣针法,最主要继承了宋代最完备之已成绣法,更加以变化而运用之,可谓集针法之大成。用线主要仍多数用平线,有时亦用捻线,丝细如发,针脚平整,而所用色线种类之多,则非宋绣所能比拟。同时又使用中间色线,借色与补色,绣绘并用,力求逼真原稿。

又视图案所需,可以随意取材,不拘成法,真草、暹罗斗鸡尾毛,薄金、头发均可入绣别创新意,尤其利用发绣完成绘画之制作,于世界染织史上从未一见,即此可知顾绣有极其巧妙精微之刺绣技术。

清代刺绣,多为宫廷御用的刺绣品,大部分均由宫中造办处如意馆的画人绘制花样,经批核后再发送江南织造管辖的三个织绣作坊,照样绣制,绣品极工整精美。除了御用的宫廷刺绣,同时在民间先后出现了许多地方绣,著名的有鲁绣、粤绣、湘绣等、京绣、苏绣、蜀绣等,各具地方特色。苏、蜀、粤、湘四种地方绣,后又称为“四大名绣”,其中苏绣最负盛名。

苏绣全盛时期,流派繁衍,名手竞秀,刺绣运用普及于日常生活,造成刺绣针法的多种变化,绣工更为精细,绣线配色更具巧思。所作图案多为喜庆、长寿、吉祥之意,尤其花鸟绣品,深受人们喜爱,享盛名的刺绣大家相继而出,如丁佩、沈寿等。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苏绣出现了创新作品。光绪年间,余觉之妻沈云芝绣技精湛,闻名苏州绣坛。沈氏30岁时,逢慈嬉太后70寿辰,沈氏绣了“八仙庆寿”的八帧作品祝寿,获赐赠“福”“寿”两字,因而改名沈寿。

沈绣以新意运旧法,显光弄色,参用写实,将西画肖神**的特点表现于刺绣之中,新创“**绣”,或称“艺术绣”,针法多变,富立体感。

近代刺绣艺术家沈寿,不但绣艺高超,还分类整理历代刺绣针法,继承顾绣、苏绣传统技艺,并引用西方素描、油画、摄影的表现方法,创造散针、旋针、以表现物体的明暗虚实。她绣制的意大利帝王肖像,在意大利都朗世界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会展出,获世界荣誉最高级之卓越奖。

1911她在年天津开设自立女工传习所,传授绣艺,组办女子师范学校传习所,培养专业人才,晚年病中写成《雪宧绣谱》,总结中国自唐宋画绣、明代顾绣以及她的美术绣所刺绣针法,为中国刺绣艺术作出了卓越贡献。

随着苏绣的发达与创新,延至今日,又形成许多新的刺绣,如乱针绣、束绣、双面绣、双面异色绣、精微绣、彩锦绣等。另外还有许多边疆少数民族的织绣,亦充分表现原始风格的自然美与拙朴之美。刺绣最早多为实用,及至宋元广及书画之制作,渐乃成为艺术珍赏之用。

故宫所藏之刺绣,多属此类。时代最早者为五代,而用品最多者为清代。经历代的创新发展,各具特色,皆有高度的成就。

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几乎皆为精品,绣工匀整,针线细密,设色精妙,深得书法精髓,且均裱装成册轴卷,使观赏者往往误以为书画,欣赏珍藏艺术价值极高。

《荷马史诗》有什么样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1楼 哈哈欠为你违逆 2018 宜昌 马克思曾这样高度评价希腊神话 它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塑造了阿基里斯 奥德修斯等英雄形象的古希腊文学作品是《荷马史诗》。 2楼 匿名用户 对研究早期社会有重要价值,是欧洲文学的起点和楷模 《荷马史诗》有何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3楼 哈哈欠为你违逆...

有什么讲历史的好的电视节目,讲中国历史方面的电视节目有哪些?

1楼 匿名用户 a档案》还不错 最近都是历史的,在北京卫视。b探索与发现。c百家讲坛。 讲中国历史方面的电视节目有哪些? 2楼 天下的大路 讲中国历史方面的电视节目有 百家讲坛 档案 国史演义等。 《百家讲 坛》是 电视台科教频道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

安史之乱有哪些历史影响,安史之乱的历史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

1楼 漫阅科技 安史之乱是唐朝 政权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一场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这次事件对社会 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唐王朝由统一集权走向 割据的转折点,是阶级矛盾由缓和走向激化的转折点,是唐王朝对周边各族由主动进攻走向被动挨打的转折点。以此为标志,唐朝的历史分为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 藩镇割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