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思想是什么,仁爱思想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2020-11-21 18:05:33 字数 5557 阅读 6869

1楼: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论语》.而述。对孔子这样的描述: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之貌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凶猛,恭敬而安详。)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同时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孔子不但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时代了二十一世纪,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文化多元化,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冲击,使得一部分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或质问,甚至有的人厌恶中国的传统文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培养民族精神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对这种莫视传统文化,否定民族历史的行为,确实令人深表遗憾。

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我想应该从历史的角度、现实的角度和发展的角度来正视和审视传统文化,古为今用,使传统文化为我们个人的成长进步服务、为当今社会发展服务、为人类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孔子的儒学思想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内含极为丰富,什么是儒学思想的精髓呢?有的人认为“礼”是孔子儒学思想的根本,是其精髓,因为,孔子特别强调人要循规蹈矩,中国人的“礼让三先”、“先礼后宾”、“礼多人不怪”、“克己复礼”等等,究其原因,都是从孔子那里承传下来的,可以说“礼”深入人心,“礼”的思想无处不在。但为什么要循“礼”呢?

(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复”不是复辟的意思,而是归复,回复。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克己”而回归到“礼”的规范行为当中。克己复礼是一个修养的过程。)“礼”的终结关怀——它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

还是讲的一个人与人的关系,再推而广之就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这种关系呢?孔子提出了“仁”,要用“仁爱”之心去对待这些关系。

“仁”是核,“礼”是表现形态,也就是说,“仁”通过“礼”而表现出来。就此我们可以认为,“仁爱”是孔子儒学思想的精髓。“仁爱”思想体现的主要内容就是现代我们所讲的人文关系,人性关怀,人性化服务。

人们为什么对人性的问题如此敏感呢?这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别人、社会、群体能像自己的亲朋好友一样对自己关照、关心、关爱、呵护。“仁爱”思想反应了人的内心需求,是人性需要的张显。

孔子为什么要提出“仁爱”思想?“仁爱”思想到底包含着什么内容?对于今天信息化时代和充分张扬个性的时代,孔子的“仁爱”思想到底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呢?

这就是我今天与大家要共同探索的问题。

一、孔子“仁爱”思想提出的背景

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末期,是一大动荡的时期,如果用一句话来说明当时的社会,那就是“礼坏乐崩”。这就意味着社会的整体结构,如经济、政治、道德、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都处在大破坏、大崩溃之中。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有其自身的特殊原因,具体地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王室与各诸侯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春秋时期,名义上还存在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的周王朝,但事实上周王朝与各诸侯国之间、各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以及各诸侯国内部,都存在着深刻的权力和财产再分配的矛盾,主要就是王室与诸侯之间的土地分配的矛盾。产生资料分配的不公等。

这种“公室”与“私室”、“公田”与“私田”的冲突,往往酿成战争和杀戮,以战争或杀戮的手段作为解决这种冲突的形式,结果给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活动带来无穷的痛苦和残酷的灾难。面对这样的形势,孔子出于“仁者爱人”的博大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为避免战争和杀戮,拯救人民的灾难和痛苦,他企图寻求一种新的解决这种冲突的方法,这就是把外在战争与杀戮的手段,转化为主体人自身内在的道德意识的提升;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精神, 使采取极端的战争等手段,转变为推己及人的道德自律的方法。这种转变的要旨是使暴力消融在道德之中,以道德的约束力来阻止战争暴力的发生,把权力财产的再分配的斗争,转变为道德主体的自限、自律的行为实践。

孔子并不是取消春秋时期社会所需要的权力、财产再分配活动,而是希望这种权力、财产再分配活动能在道德理性的范围内进行,以使社会能够在比较正常的运作中,实行生产方式的变革。

二是,法规制度遭到全面的破坏,处于一个无**状态。当时孔子所面临的客观社会的形势是:一方面作为国家典章、制度、仪式和礼乐遭到破坏;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国家、社会又不能没有一定的礼乐典章制度,否则人们就无所遵循。

这就需要对旧的礼乐典章制度加以改造,寻求新的理论根据和心性道德的支撑,于是孔子担负了这个时代的任务,对礼乐作出新的解释和理解。孔子发出了:“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乎。”(人如果不从仁爱主旨出发,他的礼将如何?人如果不从仁爱主旨出发,它所防崇尚的**将是什么样的呢?

)、“克己复礼,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必须有内心的反复的修养,从自身的行为举止的方方面面来警示自己,观察自己与仁爱标准有多大的距离,长久下去,社会就是一个仁爱的社会了)呼吁。

三是,新的价值观念亟待调整解决。春秋时期,随着“礼坏乐崩”的形势,各种观念也受到激烈的冲击而面临危机。首当其冲的是旧有的、先在的价值观念遭到破坏,原来为了维护周天子、周王朝利益,而牺牲各诸侯国自我利益,为维护家国利益而牺牲个体利益的价值观受到严峻的挑战。

各诸侯国的独立意识、个体意识以及为自我的功利意识大大增强,这种意识的增强和扩大,有其合理的方面。因此,一些诸侯国在争霸过程中取得了盟主的地位。这种功利的价值导向,自然很快被各诸侯国所接受,而不断严重地损害着周王朝的利益以及其他诸侯国的共同利益,并由于上行下效,诸侯国内部的大夫亦不断损益诸侯国的共同利益,这样层层扩大,“利”便成社会的较为普遍价值,而破坏着社会的道义。

过多的“利”的趋使,使“利”欲膨胀,从而危害了社会和发展与人类的进步。在这样的情况下,孔子主张重仁义而轻功利,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君子与小人之别来区分“义”与“利”,这就意味着高扬“义”而贬斥“利”,以君子的高尚的道德人格与小人低下行为活动作了两极的比较。

“义”与君子划等号,“利”与小人划等号。

概括起来说,孔子为解决当时社会冲突,提出了两个理论原则:一是仁,二是和。仁的功能和价值,不仅是调整生产方式的变革、礼乐典章的改革、观念转变的外在方法、工具和钥匙,而且是和谐此三者的内在原则、原理和规范。

“和”既是具体解决冲突的方法,亦是促使对象世界、人类社会继续产生、发展、运动、变化的动力。“仁”、“和”是统一的,“仁”即“和”,“和”即“仁”。“仁爱”的思想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了,并经后儒的不断充实成为影响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

二、孔子“天人合一”“仁爱”观的科学内含和现代意义

孔子和“仁爱”是博大的,是推己及人,推己及天的一种博爱。具体的讲就是“天人合一”。

我们来看看孔子对“仁爱”简述。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呢?这**于人们当时对“天”——自然的认识,是一种对自然的人格化的认识,他们认为:人与天应该有一样的品德,天的品德是自强不息的,与天同样的地的品德是厚德载物的,从古到今人们对天有着无比的崇敬,人们对宇宙的探索从没有间断过,对天与人的关系,人们认为最好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孔子在哪时就能认识到这一点,并由此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用天来似人,要人去法天,这一思想对我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影响是至深的,可以说:

从朴素的“敬天”到依据自然规律的科学发展观,都是“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反映——从自然维度来关注生命,关爱人类自身,追求永固的发展,持续的发展科学的发展。

所谓“天人合一”,用现代的话来加以解释,应当说是指人类的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在终极的和最高的存在意义上说,人与自然是统一体。而从人类的生存处境考虑,人类又不得不与自然处于对立之中。

如何才能达成协议呢?就是要有一个度,各自都能接受的就是合一的,是一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不能离开谁,这就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就是说,人要生存,人类社会要要延续和发展,总不得不去改造和利用自然,这意味着人与自然的相分离,既认识到自己在现实生存中与自然相分离,同时又不满足于与自然的**与分离,而追求人与自然的相统一。

这是人的理性功能,也是人与之不同于其它动物之所在。因此说,“天人合一”代表着人类理解它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的一种较深刻的观点。

事实上,自然生态系统之所以生机盎然,是由于物种在形态、习性和需要上都存在着差异,肯定这样差异,并使它们的不同需要都得到满足,不同的利益都得到照顾,不同的价值都得到实现,这才是“万物并行而不悖”,这种状态之极致,就是“合一”,孔子称之为“太和”(太和是不偏不离,执两用中,就是“中庸”

仁爱思想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2楼:匿名用户

孔子是儒学的鼻祖,生活於春秋末期。他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对仁有许多解释,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孟子是战国儒学的代表,被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於孔子。孟子主张性本善,即人的善良是与生俱来的。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苛政,反对残暴的阶级统治,他还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保障农民的利益。

荀子是与孟子同时代的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他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荀子还提出“学不可已”“青出於蓝而胜於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主张。

西汉董仲舒对儒学加以改造,使之处於统治地位。他认为“天人感应”“君权神受”。自此,儒

总之,历史已从正反两方面告诉我们,应当冷静地对待孔子

思想。 在这当儿,也不要忘了他思想中不适合现代生活需

要的保守、消极的东西,如因强调个人修养而缺乏竞争观

念;因崇尚先王之业,而又厚古薄今之嫌;因申明他是“述

而 不作,信而好古”,故而缺乏开创精神;因他有重义轻

利的倾向,从而缺乏商品意识; 因他的“孝”中有绝对服

从父亲的内容,故而也就有束缚人民独立思考的成分,等等

。孔子思想中的现实意义分成:

( 一 ) 人与人相处的基本方式和孔子相互支持、相互谅解的道德思想。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如何对待

这些矛盾,却有不同的态度和方式。 只强调妥协友好

的一面,自然是不对的,但是把人与人之间只看成是

斗争的关系,只看到对抗斗争、武力解决问题的一

面,也是不全面的。纵观和横观人类历史,战争的 时

间要少于和平的时间,战争地区要少于和平的地区。

战争手段并不是处理的唯一办 法,谦让、妥协、谅

解、友好是更常用的一种基本方式。

孔子道德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提倡人与人之间

要互相克制、谅解、妥协和互相关怀、亲善、友持、

照顾,以达到互利互惠的目的。

(二) 富裕之路和孔子的义利观。

不断要求占有更多的财富,以改善自己的物质和

精神生活条件,这是人所固有的一种属性,是客观存

在。如果用正当的途径和手段获得财富以满足欲望,

就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果用不正当的

途径来获得财富,就会破坏生产、妨碍社会的安定。

孔子承认人人都有追求财富的欲望。可是他说:“虽

然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但是“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也”。是“不以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他对那种为个人私利而坑害别人的行为是藐视和反对的!

(三)尊老敬长的合理性和孔子的孝悌思想。

尊敬老人的品德和行为,在世界各个国家中是长期存在着,

是极为宝贵的。歧视和虐待老人,不仅使生产和社会工作受到损

失,而且会使道德沦丧,社会混乱,甚至能形成社会危机。所以

尊老敬长是一种值得各个时代重视的品德。孔子以其完整的道德

体系和其他思想,曾长期赢得了社会的信任。

儒家思想的本质是什么,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20

1楼 匿名用户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 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 君主 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1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楼 匿名用户 礼直接点就是接受统治阶级的统治 听天由命 不去反叛 讲的是这辈子是还上辈子的债 这辈子受苦是为了下辈子的积德 3楼 匿名...

高冷型女生喜欢男生的表现是啥,男生喜欢女生的表现是什么

1楼 sugar恬 可能对熟悉的男生有说有笑,而对你却冷冷的 你看她的时候她绝对不会看你,你不看她的时候,她却时时注视着你。 2楼 楼秀花蒉巳 默默的帮助那个女生,但表面上又装作不在乎 3楼 模特李白白 你不要对她太热情了,要做得比她优秀,要霸道一点。 4楼 水瓶水瓶没有水 见到他后,不会看他,故意...

谁知道红岩这本书主要的讲的是什么故事,中心思想是什么

1楼 雪村千鹤 《红岩》是国民党集中营的幸存者罗广斌 杨益言创作的长篇 。它主要叙述了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共产党员在渣滓洞中,敌人为了得到口供,妄图用炎热 蚊虫 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但在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前,敌人却是一筹莫展,一败涂地。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对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