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节如此重要中国人最重视的就是春

2020-11-29 20:34:08 字数 5355 阅读 4128

1楼:匿名用户

人们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中国,春节也正走向世界。

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春节,也是世界的春节。

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而人特别是中国人最看重家庭和亲情。中国有句老话:“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意思是说一年忙到头的人们,四处漂流的人们,过春节时一般都要回家,父子两代,祖孙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个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贤,人们在鞭炮声中,在锣鼓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

这种温暖同金钱无关,同权力无关,同势利无关,是骨肉情,阖家欢。同时,春节还是加深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节日,是团结的节日。不但在亲人之间,即使在互不相识“外人”之间,包括在有些隔阂、有些矛盾的人们之间,春节见面时也会客气一点,会有笑容和宽容。

有点理解和关心,一句“恭喜发财”,一句“新春愉快”,谁听了谁高兴。总之,春节是使人和陆相处、欢乐愉快的盛大节日。

春节是集中展现传统文化的节日。过春节,是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检阅和激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春节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受人喜爱,深入人心。

如今,春节不但深入中国人心,还深入了外国人心。重家庭、重亲情,中国人、外国人都一样。在一些有中国人的国家和地区,外国人也同中国人一起过春节。

除了原来的几千万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今天还有更多的中国人在走出国门,也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人的进进出出,势必促进文化的进进出出,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华,取长补短,凡是健康的、文明的就是世界欢迎的。文化交流使世界更文明,生活更多彩。

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过春节,为什么对中国人这么重要

2楼:丶青川少年郎

春节对于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假期,更是一种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春节是一个全家团圆、共享天伦之乐的节日,是一个满怀生机、为来年积蓄力量的节日。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伴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春节的影响力在国外不断扩展。海外的华侨华人、留学生都会在春节期间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很多活动得到了当地**的认可。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工作和生活,更进一步了解中国春节以及中国文化。

春节,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扩展资料

虽然我国已有四千多年过春节的历史,但真正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我国近代辛亥革命后的事。据说,辛亥革命胜利后,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使用公历,在民间使用夏历。

当时,中国国民党曾试图废除春节,但不被中国人接受,后以失败告终。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

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二十四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所以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把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3楼:匿名用户

中国人最重视的就是春节,每年有数万人在春节前踏上返乡的旅途,只为了能和家人过春节。过春节,是“回家”。

4楼:奔跑的窝牛的家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节日。在对春天的理解中,对年的理解中,对岁的理解中,我们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方式、思维方式,包括我们的信仰方式,这是我们特殊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就是说,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它不仅仅是现在时态的民俗生活,它是以记忆的形式保存了这个民族几乎全部的文化生活内容。

中国正处在一个从农耕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这样一个更为特殊的历史时刻。在这个时期,人们更多地倾向于对外来文明的广泛的接受,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抛弃了自己的节日,在无形之中,就形成了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种记忆力的减退。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为虔诚的信奉的一个节日。全球化的这种大趋势使多个民族文化共融为一体即现代文明,在这个时刻每一个民族都有对自己文化的捍卫的权利和传承的权利。而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春节的内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淡忘,特别是年轻人,他们热衷于过圣诞节。

年轻人过圣诞节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有责任要过好自己的节日,我们保卫春节也就是说要告诫人们不要忘记了自己神圣的民族文化遗产。

现代文明和传统民俗节日的存在并不是完全相悖的。人们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而精神家园的标志事实上就是民俗。民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底色,现代文明越发达,人们对自己的精神家园、对民俗的守护程度会越高,最重要的是守护民族精神,是对自己的文化尊严的捍卫。

民族节日并不是简单的一种符号,而是代表了这个民族的情感的、价值的、多种内容的一种聚合体。

中秋节已经简化成了吃月饼,端午节已经简化成了吃粽子、“过年”已经简化成了吃饺子……从农耕文化到商业文化,凡是能简化的我们都简化掉了,凡是能省略的我们都省略了。今天,我们的民族似乎已成为一个最为实用、最为“删繁就简”的民族。所以端午节被韩国人抢了,七夕节被情人节替了,春节已越来越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了……除了发展经济,除了挣钱,我们的民族还需要什么?

(老q)

我对春节的印象还停留在童年时期。那时候是小孩子们的欢乐时光。成年以后,觉得春节无趣了许多,只是回家和放松的日子。

但今年,我从腊八就开始忙活,熬腊八粥腌腊八蒜,小年买来芝麻糖,二十四开始扫房子,然后买新衣买礼物,买门神对联和鞭炮,备好一周用的水果蔬菜、零食宵夜。因为我已经成了孩子妈妈,我不想让她对春节的记忆成为一片空白。(小党)

面对春节等传统节日的日渐势弱,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被动的“保卫”,而是要尝试给传统的节日注入新的生命力,把它们经营成为一个个全球化的节日文化消费品牌。如果还是仅仅固守在几个遥远的“外婆”传说,以及夹杂着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动和简单的吃喝上,都不会起到真正的保护作用,更谈不上发扬光大了。

传统节日无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可是,当前有多少人在研究大众消费心理?又有几个人在研究娱乐形式的时代性呢?如果没有人潜心地把中国丰富、独特的珍贵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包装,使其转化为世界文化消费的商品,那我们就只能面对洋节的洪水泛滥,望“洋”兴叹了。

(笑天)

于中国人,春节既是风土人情的混合体,更是过往历史的沉淀物。春节之于我们的意义不能简单地等于享用一场饕餮大餐,而应该是每个人温习风土人情,回顾既往历史的一大载体。年味淡了,是因为我们不再温习,也舍弃回顾,人人专注于自己的圈子和物质。

不错,全球化的车轮面前,一切民族的东西无不显得渺小、悲情。但全球化与民族特色绝不是形同水火,不可跨越。只有为传统的东西不断添加新的内核,一个民族的种子才不会被全球化的车轮碾碎,甚至还可借助全球化的快车撒向更广袤的大地。

中国人为什么如此重视祖先?

5楼:百度用户

祖先,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既亲切又陌生的语词,恐怕只有中国人会有如此深厚的情结,那么,祖先究竟是什么呢?祖先,无疑代表着我们的历史、代表着我们过去的集体记忆,不了解他,我们就不知道“我是谁?”、“我从**来?

”、“我到**去?”这些根本而又永恒的哲学之问。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敬祖崇祖的传统,从早期的祖先崇拜到后来的祭祖都无疑说明了这一点。直到今天,每到清明,作为个体,我们依然会到祖先坟头凭吊祭扫;作为集体,我们依然会到黄帝陵凭吊祭扫。黄帝作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是华夏民族根脉之所在,祭奠他不仅仅是一个仪式,更重要的是对集体记忆的追思,这种集体记忆已成为我们的精神依托,失去它,既缺了乡愁的冲动,也少了家园的存续。

我们的生命是父母所给予的,父母的父母由此无穷上溯则是我们的初祖所赐,所以我们的生命是祖先生命的延续,没有了祖先的过去也就没有了我们的今天,对祖先的追忆不仅是对祖先存在的肯定,更是对自己生命的肯定,从这点来说,否定祖先即是否定我们自己。

孔子云:“慎终追远,民?怨楹褚印!

鄙髦兆吩都仁嵌宰嫦鹊目隙ê蜕??丛吹淖匪迹挥质嵌愿鎏逶鹑蔚牡8河肷??某行?

换故嵌宰约捍嬖诘娜贤?肷??庖宓奶窖啊n颐堑拇?

澄幕?泻芏喽寂ㄋ跤诟裱浴⑺子镏校?纭肮庾谝?

妗薄?安恍⒂腥?,无后为大”、“父债子偿”自己有所成就往往会说“全赖祖上阴德、祖宗保佑”仔细想来,人是一种理性存在者,除了动物性的需求,还会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人是无法忍受无意义的存在的,即便人生没有意义,我们也会赋予其意义。

中国人虽然没有西方人那样对宗教的热忱,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以达永恒的彼岸天国,但对生命是有所寄托的,其所追求的是在现实的、此岸世界的超越,是不求来生的,是“只争朝夕”的,那么何以如此呢?中国人是个重生的民族,不追求“向死而生”,求的是“开枝散叶”、“香火延续”以此达到生命的生生不息、代代永续。这是将有限的伦理个体(即道德主体、独立的自我)纳入无限的伦理总体,从而超越之,以实现永恒。

如此我们便不会担忧生命的有限,因为我们的文化追求“香火永续”,子孙的生命既**于祖先,又担负着祖先生命的延续(传宗接代),这就如同接力赛一般,每代人都有其规限的责任,只要尽己所能即可。从这点来说,我们无须担忧个人生命的有限,我们担忧的是不能履行自己的责任(传宗接代),或者说担忧的是无限的伦理总体在自己这一环断裂,这不仅仅是无法屡责的问题,更是生命意义消解的问题。

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的天性,这些我们从祖先那里可得到些许印证,如“人死为鬼”、“灵魂不灭”的观念,我想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所构想的另一世界生命的存续,以此来慰藉自己。对于死亡的问题一直是哲学所讨论的重大问题,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这一点,如柏拉图的“哲学是对死亡的练习”,伊壁鸠鲁的“死亡并不可怕,当死亡未来临时,我们离死还很远;当死亡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塞涅卡的“死亡是我们走向新生的台阶”荀子的“死,人之终也。”,韩非的“人尽之谓死”,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从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西方对死亡的超越是“向死而生”,中国对死亡的超越是“向生而生”。

由之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样的土壤是很难培育出宗教之花的,“子不语怪力乱神”断然说明这一点,祭祀祖先的意义上文已详细说明,此不赘述。我们的“祖先情结”似乎异常浓厚,皇帝贵为天子,权势之大无出其右者,但依然有“祖宗家法”约束着他,最为典型的是宋朝赵匡胤所立的“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的祖规家训,终宋一代,皇帝受之约束,鲜有越雷池者。不惟皇帝如此,祖先之影响随处可见,即便破落至阿q之流者也会抬出祖先,冒出一句“我们祖上也曾阔过”

凡事有一利则有一弊,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祖先在给我们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带来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这无疑是沉重的包袱,这种“祖先情结”的存在否认了我们独立人格的存在,作为个体永远被固定在这一链条之上,欲求自由而不得,以伦理总体的追求代替和消解了自己的追求。个人想要挣脱这一无形之网无疑是“蚍蜉撼大树”,即便是在今天,在全球化的冲击之下,“祖先的影子”或多或少依然有所依存,它已渗透在我们的日常行为及风俗习惯之中,几千年的传统自有其强大的惯性,也许我们不自觉,但它确实存在!

为什么中国人这么注重历史记载呢,中国人为什么这么重视历史

1楼 暮静雨 中国古代为什么如此重视记载历史?这与中国人的信仰有关。 溥 普 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宾,莫非王臣 的理想, 君权神授 和 天人感应 的观念,都赋予记录君主言行和祭祀 军事等大事的史官最神圣的使命 他们所记录的实际是天意,是天命的体现。如果有半点不实,那就是曲解了天意和天命,就是欺天...

中国人为什么从古至今很重视编撰历史

1楼 糯米 小龟 以史为鉴,自修其身,追溯自己及自己民族的往昔。 从宏观来讲,我们所传承的,不仅是写出来的那个历史,而且还是我们民族的文明! 历史,记录了我们辉煌的过去,而历史的载体 文字,则传承了我们伟大的文明。 千年来我们同化了多少民族?他们之所以被同化,就是因为没有文字,没有文化,要传承下去,...

春节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和地位

1楼 匿名用户 春节降临,万象更新,象征着一年的开始 标志着人生的另一个起点。 春节之所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是因为通过这个节日的庆祝仪式,能加强家庭联系与亲情。诸如吃团圆饭 向亲友拜年送礼等等,这些习俗都在提醒人们,家庭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世界各地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无不隆重而热烈的庆祝这个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