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金晓峰论金
一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既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倒推,厘清到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任务,又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顺推,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是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既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又从全球经济联系中进行谋划。
三是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既着眼于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对外开放、国防建设和党的建设,又突出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
四是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既强调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又突出规划的约束力和可操作、能检查、易评估。规划建议要突出前瞻性和指导性,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现状,科学预判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变量,确保提出的目标和举措能够顺应发展趋势、引领发展方向。
如何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
2楼:恋劳
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总结: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应坚持什么为中心
3楼: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金融系统必须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在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的基础上,牢牢把握明年经济工作的核心要求,坚持稳中求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稳中求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对此,我们要正确看待,既要保持一定发展速度,在发展中解决诸多难题,同时,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在这样的发展理念下,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就必须要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突出创新驱动,着眼提质增效。既要加大力度支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动力,又要致力于传统产业“挖潜开荒”,促进“老树发新芽”。如此,中国经济才能保持在合理区间,才能以结构的优化托举发展跃上新台阶。
坚持稳中求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要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包括金融在内的重点领域改革。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当前,新一轮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
金融系统要坚持把改革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坚持问题导向,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加快推出既有年度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激发市场内在动力和活力。同时,面对对外开放出现的新特点,必须更加积极地促进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坚持稳中求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实现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需要一个稳定有效的政策环境。对此,**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并确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依然延续“积极+稳健”的组合。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这一要求,兼顾了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符合主动适应新常态的客观实际。有力度的积极财政政策,意味着将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意味着会保持适当的赤字规模。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意味着货币政策取向没有发生变化,将继续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基调,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应坚持以什么为
4楼:彩霞满天光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尽管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要把握这些大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推动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如何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5楼:恋劳
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总结: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