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提起客家人,小伙伴们大概都了解一些,在我囯的南方居多。那么客家人这个族群是怎么形成的,下面我们就简单地聊聊。
追遡客家文化的渊源,其实是一部颠沛流离的苦难史。记得有部电视剧《大南迁》,反映的是中国移民史最主要的部分。唐后期,朝廷腐败,自然灾害,造成“国有九破,民有八苦”。
继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汉人再次被迫大举南迁。
这一波的南迁大潮,改变了中国历史在人口、经济、社会各方面北优于南的格局。也就是说大批汉人过江南迁后,开发了南方,特别是赣、闽、粤连结地区,也就由此形成了遍布全世界的客家民系。
历史告诉我们,客家人大都是从中原地区迁移过去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现在的中原地区的人们和客家人的生活已经有了很多的区别。有人说,北方地区历史上战乱频仍,朝代更迭频繁,受多民族融合汉人血统已有变化,而迁移南方的客家人才是血统纯正的汉人,其中真伪有待考证。
台湾客家人是指有汉族客家血统的台湾人,他们的祖辈飘洋过海来到这里,经过一代代的生息繁洐,现已成为人数居第二的族群。
如今,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明净的天空下,人们享受着和洵温暖的阳光,各个民族亲如一家,带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可以说是斑斓璀璨,百花齐放,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瑰宝。
2楼:血刃流
客家人迁居台湾,主要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因清朝中期的广东地区人口太多、耕地严重不足,人地矛盾引发斗殴愈演愈烈,客家人不得不另觅新乐园 客家人在迁移台湾的过程中,由于迁入地人口及经济发展的状况不同,以及向台湾迁移路线的差异,导致客家人在台湾各地的分布及形成村落的时间也不尽相同。
由于客家人迁移来台的时间较泉、漳州族群慢,平原一带肥沃的土地,已先被开发,因此客家族群在台开垦的地区大多集中在南台湾的六堆地区、中台湾的东势地区以及北台湾的桃、竹、苗地区。大致而言,客家人在台湾的分布,经历了一个以台南为中心,继续向南开发,然后再向北发展的先南后北的过程。
3楼:要命戒烟
江西客家的发源地,广东客家人才多,福建不太多,台湾应该是从广东过去的,你看那些比较有名客家华侨大部份是广东的
4楼:紫玉灵帝
因为福建迁移到台湾的人群,无法跟土著融一起
梅州市为什么说是客家人?客家人是怎么来的?现在属于客家人有多少人口?
客家人是那些人?
5楼:歌伶漾
关于“客家”,史学界一般认为:客家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由于受到边疆部族的侵扰,客家先民从中原辗转迁到南方。以后,继而再往南、往各地分散迁徙,形成客家散布许多地区的局面。
中原人民第一次大迁移(公元317~879年间),是由五胡乱华侵扰割据所引起。为避难,自晋代永嘉以后,中原汉族开始南迁,当时被称为“流人”。逐渐形成了三大支流,最后,远的到达了江西中部南部、福建等地,近的,则仍徘徊于颍水淮水汝水汉水一带。
第二次南迁(公元880~1126年间),由唐末黄巢起义引起。十几年动乱,中国各地人民都分头迁徙。这次迁徙,远者,少数已达惠、嘉、韶等地,而多数则留居闽汀州,还有赣州东部各地。
第三次迁徙(公元1127~1644年间),宋时,由于金人元人的入侵,客家人之一部分,再度迁徙。这次由于文天祥等组织人马在闽粤赣山区力抗入侵外族,三省交界处成为双方攻守的重地。于是,先至闽赣的中原氏族再分迁至粤东粤北。
而与此同时,流入汀州者也为数日多。
第四次迁徙(公元1645~1843年间),明末清初,一方面客家内部人口已不断膨胀,另一方面,满洲部族入主中国。在抵抗清的入驻无力之后,民众再次分头迁徙,被迫散居各地。相当一部分人,迁入四川等遭兵火毁灭之地,重新开辟垦殖。
是即第四次迁徙,“移湖广,填四川”。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迁徙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末期(在1866年以后),当在清后期。这可以说是一次世界范围的迁徙。人口日多,山区条件差,不足养口。
于是,客家人分迁往南至雷州、钦州广州潮汕等地,渡海则出至香港澳门台湾南洋群岛,甚至远至欧美等地。
经过多次的辗转迁徙,客家人始得在各地安身立命,世代繁殖,终至今日成为中华民族一支重要的特殊的民系。
到现在,有人估计,海内外客家人约有一亿二千万左右,其中在香港有三分之一的华人是客家人;在台湾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人口是客家人。在内地,除闽、赣、粤三省外,湖南、广西、四川等省都有相当数量的客家人。在海外,东南亚各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也都有很多客家人。
从众多的珍贵史料和族谱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地每姓都把最早迁抵闽西的先祖尊为南方始祖,把闽西作为客家先民在文化里程中告别中原的终点和成为客家人的起点。
自唐明皇开元年间置汀州至清末的1000多年间,长汀都是州郡路府治所。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福州长史唐循忠于潮州北,虔州东,福州西,光龙洞等处检责得诸州避役百姓三千余户,又开福,抚二州山峒,奏请设置汀州,于九龙水源长汀置长汀县。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汀州建置完成,州治在新罗,初辖长汀、新罗、黄莲三县。
建置时,县境东接沙县,西接江西于都,东南接龙岩县,西北接江西虔化,东北接宁化县,西南接广东海阳程乡二县,包括现今长汀、武平、上杭、连城等县及清流西南部分地区。唐天宝元年(742年)汀州改名临汀郡,郡治迁长汀村。大历十四年(769年),福建节度使李承昭奏请迁州治于汀江上游长汀白石乡东坊口,大历二十四年(779年)又迁卧龙山阳,县治一同随迁。
当时,汀州已成为福建五大州(福州、泉州、漳州、建州、汀州)之一。宋代,大量南迁汉民进入闽粤赣边。南迁的中原民众一批一批涌来,沿武夷山南下或由赣南到汀州宁化的石壁寨(现名石壁村)一带,然后继续移迁汀州郡各属地。
汀州宁化石壁,百姓先祖在此生息、繁衍、播迁、是汉人南迁的主要聚居地和播迁地。入汀的中原民众与当地百越族的闽越及畲族逐渐融合。从而,同化了土著,形成了汉民族支系,成为闽西客家人。
宋《临汀志》载:“迨宋朝承平日久,生聚日滋,《元丰九域志》已载主户66157,客户15299,视唐既数倍。庆元旧志载主客户218570,主客丁453231,视元丰又数倍……”。
可见宋时南迁入汀者日多。经唐,宋,元历代,汀州管辖区域和称谓多次变更,至明朝成化十四年(1478年),汀州府管辖长汀、宁化、清流、归化、连城、上杭、武平、永定八县。清顺治三年(1646年)11月清兵入闽,置府县仍如明制,版图如旧。
故明清两朝汀州府管辖八县。**初年废府建置,长汀县属汀漳道。**二十四年设第八行政督察区,后改为第七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在长汀,管辖长汀、连城、清流、明溪、宁化、建宁、泰宁、武平八县。
长汀在漫长的岁月里,人文称盛,不减江浙中州。汀州有优越的地理环境,有汀江流域的水路交通,有州府治所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故而成为客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心,各地纷纷在汀州建会馆,如历史上曾有广东会馆、湖南会馆、杭永会馆、江西会馆、龙岩会馆等,汀州八县的生员到汀州考秀才,汀州仁人志士荟萃,商贾工匠云集。由于这些历史原因,汀州自然成为客家首府。
“天下水皆东,唯汀独南”,汀江是闽西最大河流,也是连接客家人南迁的两个中转站----福建闽西宁化和广东梅州的唯一河流。客家人入闽后,沿着汀江两岸定居,汀江流域成为客家人的大本营。汀江孕育了客家人,逐步发展壮大了客家民系。
汀江流域,成了海内外客家人心中的“麦加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