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漫阅科技
纵观彩陶的装饰纹样,绝大部分是抽象的几何纹,这些纹样在其表达出的视觉效果之外,应当还有其自身的含义,原始人如此执著地喜爱这些纹样,一定具有表达某些思想的功能,对于这一点吸引了众多学者去**研究,并得出种种解释。
由考古学家提供的半坡型彩陶中一些几何纹样是由鱼纹演变而来的种种证据是很有说服力的。从这里得到的启示进而证实了很多几何纹正是对某些动物、自然物甚至工具的先是写实摸写然后逐步演变成抽象的几何纹。水在平日给人以生命,在其泛滥成灾时又给人带来死亡,彩陶纹样中众多的水波纹正是人们对水寄托的各种感情。
另一种出发点似对问题的认识更深一步,它是从原始人的认识观和宗教观入手,认为摹绘的意义已不全在这些动物和自然物本身,而是由这些事物联想出的其他含义,是原始宗教观的反映,如对鱼、鸟、蛙的描绘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开始是对鱼能游于水,鸟能翔于天,蛙能两栖生活等优于人类的天性的向往,进而产生对这些动物的崇拜,希望它们是自己的保护神,鱼以后成为龙的组成部分,鸟和蛙则成为太阳和月亮的化身;对于大量的水波纹和旋涡纹则不认为是对水的表现,而是源于对蛇的崇拜,这些纹样则是对蛇的爬行和盘旋状的模拟,蛇以后成为龙的主体。
彩陶纹样中另一部分几何纹很可能与陶器制作起源时期的某些印纹有关。恩格斯曾指出:“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在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织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
陶器成熟后在不需要这些编织物时仍把它们的纹路或印或绘于陶器上,早期的裴李岗文化陶器上就出现大量弦线纹,篦点纹,在彩陶上更有很多模拟编织物的纹样,如方格纹、网纹等。另外在用手抹平或拍打陶器时印在陶器上的指纹及对指纹的联想也很可能是同心圆纹、回纹、旋涡纹等纹样的**。
写实纹样为什么抽象演变成几何纹,这个过程现在还不能分析得很清楚,但是几何纹样富于变化,构成灵活,比写实纹样更适于这种球形体的各部位的装饰,它很方便地布满所要装饰的面,达到预想的效果以及比写实纹样易于绘制和流传,或许这正是其统治彩陶纹样的原因。
为什么新石器时代制陶艺术中有大量几何形纹样的出现?
2楼:漫阅科技
新石器时代制陶艺术中大量几何形纹样的出现,说明人类生活日趋安定之后,对大自然观察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人们不仅仅从物体的外貌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通过对反复出现的事件的多次体验,来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和运动,把它概括为一种抽象形象。
我国新石器时代半坡彩陶的装饰纹样中鱼纹的反复出现说明了什么?
3楼:漫阅科技
纹样中鱼的反复出现连同半坡出土的许多捕鱼工具说明当时渔猎经济的盛况,捕鱼作为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使鱼在人们生活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新石器时代陶器几何纹有什么含义?
4楼:爱竹子的熊猫
新石器时代是陶器纹饰的改变时期,由生动形象的动物图案转化为抽象的几何纹饰。关于陶器几何印纹有多种含义。几何印纹陶的纹样体现了原始人们由实用向审美观念的转化。
一开始陶器都是手工制作的经过一道道工序,这便会让陶器形成了几何印纹。陶器纹饰的发展从实质上反映了原始人的审美观念已经从实用中分离两离出来。
古代陶瓷器的纹饰,形式上可分为几何纹与绘画两大类。几何纹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图案化描绘,这种现象在现代绘画艺术里,是以极端化了的形式来表现得尤为充分、彻底。例如三角形可能表达了山,云霄纹中的圈、弧线,可能表达了良然界的云和雷,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弧线三角纹可能表达了狂风、巨浪,等等。
绘画,无论写实写意的,都是人们通过自身的观察,运用人的感觉、认识、理解来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因而最受人的意识、哲学、美学等的制约,最具社会性、时代性,因此,陶器上的几何纹具有较重要的鉴定意义。
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这些文化中都出现过陶器,可见陶器发展历史的悠久以及多样性。陶瓷器上鱼的形象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就已作为装饰纹饰,如著名的鱼纹盆。鱼谐余,象征宝贵有余,年年有余,表达生产落后社会里人们希望生活富裕宽绰,有余有剩。
由此可见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几何纹包含有许多的含义,具体是什么还需要我们去推敲。
5楼:淘淘爱文化
这说明在新石器时代,古人就已经渐渐有审美观了。在要求物品使用价值的同时,也开始要求起美观了。这是生活文明中的一大进步。
6楼:不一样的趣味文化
几何纹出现以前陶器上画的大都是动物图案,这些动物图案一反面可以加强部族凝聚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起震慑作用。而几何纹的出现说明古人开始了实用向审美的转变。
7楼:小huitai狼
陶器的几何纹应该是为了美观,这代表了当时人的审美观念改变,也是在进步的象征。
8楼:媛你三冬暖
新石器时代陶瓷的几何文出现表明人们慢慢的,在追求实用的物品时,还在追求美观。
9楼:大王不巡山
这表明当时的人类不仅仅是追求一个饱腹,更是在向着精神文明方向发展。
10楼:360度有死角
主要是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那些图表现都是当时人们的生活与生存状态。
11楼:来器呃呃
一种说法认为,陶器上的几何纹体现了原始人由实用向审美观念的转化,与生活密切相关。
12楼:那就
记几何纹代表了美国,还代表了精致,这也证明了在那个时代,人们对审美有了重新的定义。
13楼:一坨粉猪肉
就是好看阿。这样弄的话除了能增加精致度之外也是我们对陶器的新的定义开始。
14楼:199103熊
几何就是指图形,说明那个年代的人们已经开始知道图形的概念了,也开始有了审美的意识。
15楼:小陈闲谈文化
反应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当时的生活状态,也很好的见证了人类对审美观念的认知。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具有什么特点
16楼:匿名用户
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12000-9000年)
发现的陶器数量较少,绝大多数为陶片,陶器中普遍参杂较大的石英砂粒,使用原始的模制技术和泥片贴塑方法、捏塑成型,工艺原始、器类简单,无刻意的装饰。
根据湖南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的考古发现,中国至迟在公元前12000年就出现了原始陶器,在中国北方,河北徐水南庄头也发现了公元前9000至公元前8000年的陶器,据此,可以大体看出,中国南方最早的陶器多圜底,中国北方早期的陶器多平底,陶器的制作方法、器表的装饰手法也有明显的差异,说明陶器的起源是多元的。
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9000-7000年)
陶器工艺有很大改进,普遍采用泥片贴塑法、捏塑法和泥条盘筑法,以红色、褐色陶为主,烧成温度提高,但器表存在色泽不一的现象,装饰普遍比较简单,在黄河流域彩陶开始萌芽。
白陶图册
新石器时代晚期前段(距今7000-4500年)
制陶技术快速发展,流行泥条盘筑法,满轮修整技术普及,部分地区开始出现轮制技术,陶器颜色仍以红色为主,但色泽纯正,随着时间的推移,黑灰陶比例逐渐增多,装饰手法多样,黄河流域彩陶流行。
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距今4500-4000年)
制陶技术突飞猛进,快轮制陶技术迅速普及,产量增加,黑色、黑灰色磨光陶流行,风格素雅凝重,在黄河流域随着袋足炊器的普遍出现,范模制陶工艺发展很快。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的变化特点
17楼:北京王嘉化妆学校
彩陶最早于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其后在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地陆续发现。彩陶因时间的不同,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另外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手法。
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须分类加以区别,主要有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
半坡彩陶
最早发现于西安半坡,距今有七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彩陶文化历史较早、特点突出、影响较大的一个类型。半坡彩陶的遗址,在河流的岸边,因而半坡的彩陶有汲水尖底瓶、葫芦、长颈瓶,另外还有盆类、罐类,与今天的盆罐大体相似。
半坡彩陶早期纹饰,多为散点式构图。也就是说,在一件器型上,装饰往往只占据器面的一小部分,纹样一般是自然形态的再现。半坡纹饰的形象可爱,表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稚气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
仔细体味,有人与自然溶为一体的感觉,可以说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记录。
纹饰形象主要描绘了当时人们接触的动物,有奔跑的鹿、鱼纹、人面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以上纹样两种或三种组合的纹样。也有一些单纯的任何纹样如折线纹、三角纹、网纹等。
庙底沟彩陶
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
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效果。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
〖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
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
半山彩陶
半山类型的彩陶器,多为罐、壶。造型饱满近似球,足内收,腹近直线,由于器型的下半部内收,装饰都集中于上半部。
半山类型的彩陶,是在马家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马家窑更丰富;她的繁荣昌盛、雍荣华贵的风格是由饱满器型上的旋动结构的纹饰,黑红相间的色彩,线条的粗细变化,及锯齿纹、三角纹的配合,大图案里套小图案形成的。旋转而连续的结构,使几个大圆圈一反一正,互相背靠,互相连结,有前呼后应、鱼贯而行、连绵不断的效果,显示一种融合、缠绵的气势。与器型共同构成一种雄伟宏大的气势。
半山期,是我国彩陶文化的高峰阶段,显示博大、成熟和完美的特色。
马厂类型彩陶
1924年秋发现于青海民和马厂塬,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等地,器形基本沿袭半山类型的造型,但较之半山彩陶显得高耸、秀美。出现了单耳筒形杯,耳、纽的造型富有变化。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350~前2050年。
纹饰有同心圆纹、菱形纹、人形蛙纹、平行线纹、回纹、钩连纹等。另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齐家文化等遗址中也出土有彩陶,但在数量、规模、艺术水平上与上述文化类型的彩陶有一定差距。古代陶器中还有一种在陶器烧成后画上纹饰的彩绘陶。
当代彩陶艺术
在当代彩陶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四川彩陶,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川彩陶制陶业的兴起,以1998年吕艺彩陶的建立为标志。在短短数十年的时间里,四川的彩陶生厂厂家数量已经超过二十余家,产品远销海内外。在全国重要的工艺品市场中,消费者可以很容易地购买到集古典、现代美于一身的彩陶工艺品。
作为该行业的开山鼻祖——吕艺彩陶,已经在历史的变迁中逐渐消亡,她曾经创立的辉煌自然是无可超越的。该公司作品“十大元帅瓶”为中**事博物馆所收藏,“1999”更是作为国礼,在庆澳门回归之时赠给澳门市**。取而代之的是,工艺进一步革新的聚艺彩陶等厂商。
当代的彩陶艺术生产流程总计五十余道工序,其中融合了流传已久的拉坯技术及陶坯雕刻技术及当代的色彩工艺。当然,当代彩陶艺术的发展时间尚短,文化积淀依然不足以和源远流长的古典彩陶相媲美。但一种陶文化的形成需要时间,需要更多地将时代的科技与中国文化想结合。
一个没有文化的产业,必然是经不起时间的检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