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度遗址和半坡遗址的气候类型和地形名称是什么

2021-03-17 07:37:18 字数 2236 阅读 2196

1楼:麻花疼不疼

河姆渡遗址:浙江余姚、长江三角洲、中下游平原 地形名称:(长江中下游平原)

半坡遗址:陕西西安、黄河中游地形名称:(黄土高原)

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为**带季风气候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温带季风性气候

河姆度和半坡遗址证明那里的原始居民是哪2条大河流域的居民?

2楼:匿名用户

半坡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

河姆渡文明发源于长江流域

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和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分别创造了中国历史早期的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以上

3楼:随风飘散

半坡文明发源于黄抄河流域。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距今约6800─6300年,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原始社会。

居住区有壕沟围绕,以防野兽侵害。房屋为地面和半地下式的,呈方形或圆形。居住区**有长方形大屋,可能是氏族集体活动的场所。

多种农具、鱼猎工具的出土,反映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等。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

河姆渡文明发源于长江流域。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和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分别创造了中国历史早期的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

河姆度人和半坡人的房屋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4楼:幽魂如茵

河姆渡文化盛行一种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在河姆渡遗址各文化层,都发现了与这种建筑遗迹有关的圆桩、方桩、板桩、梁、柱、木板等木构件,共达数千件。第4层的一座干栏式长屋,桩木和相紧靠的长圆木残存220余根,较规则地排列成4行,互相平行,作西北—东南走向。

现存最长一行桩木长23米,由西南到东北的第 1、2、3行之间的距离大体相等,合计宽约7米,推知室内面积在160平方米以上。第3、4行的间距1.3米,这是设在面向东北一边的前廊过道。

建筑遗迹范围内,出土有芦席残片,许多陶片以及人们食后丢弃的大量植物皮壳、动物碎骨等。这座大型干栏式建筑当属公共住宅,室内很可能隔成若干小房间。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地区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以河姆渡发现的为最早。

除干栏式建筑外,早期稍后,还出现一种立柱式地面建筑,在柱洞底部垫放木板作为基础,有的则是填塞红烧土块、粘土和碎陶片等,填实加固形成臼状柱础,中间立木柱。

半坡人居住的无论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而且以小屋居多,大屋仅一座,位于**,小屋围大屋而筑。这种环形布局,不会是无意识的,明显地体现着团结向心的一种原则一种精神。上宅文化遗址,也是半地穴式建筑,大多是不规整的椭圆形,屋内都埋有一个或两个深腹罐,是灶塘吧,且兼及存储火种。

因没有全部挖掘,不知是否也有大屋 ,也环形布局。我想,有可能同半坡类似的。半坡遗址上,有很多柱洞,其建筑应是用树木枝和其它植物的茎叶再加泥土混合架构而成的,上宅文化遗址也发现了柱洞。

这些今天看来实在是不起眼的"马架子窝棚",却是六千年前先民的杰出创造,是中国土木合构的古典建筑的发端了。穴居日久,容易“下润湿伤民”,人们便就地取材,铺茅草、皮毛甚至烘烤地面。屋内设有火塘,但无烟道,一旦失火,就得重新搭造.

原因: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沿岸,而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地理环境的不同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房屋特点.

5楼:死亡凋零

河姆度人潮湿通风,半坡人的房屋比较干燥。因为两地的气候和生活环境不同!

6楼:匿名用户

看书上的,不就行了吗?

7楼:冥界少年

气候原因,相信是初二历史与社会上的吧

河姆度人与半坡人的不同

8楼:可可嘟嘟兜兜

河姆渡人生活于七千年前,居住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长江流域),那里的自然条件湿润,水网密布,建筑风格是干栏式房屋,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制作的陶器是黑陶,驯养的动物是以牛为主

半坡人生活于五六千年前,居住于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黄河流域),那里的自然条件干燥,河流较少,建筑风格是半地穴式房屋,主要农作物是粟和小麦,制作的陶器是彩陶,驯养的动物是以猪为主!!

我可是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的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