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是谁写的有俩个作者吗《水浒传》怎么有两个作者?到底哪一个才是作者?其它四大名著为什么也有这样的现象?

2021-03-08 12:32:10 字数 5186 阅读 7768

1楼:匿名用户

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标明原作者为施耐庵、罗贯中 人,引起许多观众的疑惑:《水浒传》的作者不明明是施耐庵一个人吗,怎么变成了施耐庵、罗贯中两个人?

说来话长。

在清代和在**年间,《水浒传》最流行的版本是贯华堂刊本,即金圣叹评本(七十回本),它所题署的作者为施耐庵。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之前,《水浒传》最流行的版本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整理本,它所题署的作者仍然是施耐庵。同时,在许多文学史著作的论述中,也把《水浒传》的著作权归之于施耐庵一人。

因此,长期以来,“《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这个看法已经给人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其实,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来存在着多种说法,“施耐庵撰”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而已。撇开那些荒诞不经的说法(例如,《水浒传》藜光堂刊本题“姚宗镇国藩父编”)不算,明、清两代,在《水浒传》版本上,在文人们的笔记和书目的记载中,主要的说法有如下三种:

(一)罗贯中撰 见于郎瑛《七修类稿》、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王圻《续文献通考》、《稗史汇编》、许自昌《樗斋漫录》、阮葵生《茶余客话》等书的记载,以及钱曾《也是国书目》的著录。

(二)施耐庵、罗贯中合撰 见于高儒《百川书志》的著录,《水浒传》“嘉靖本”(北京图书馆藏八回残本)、天都外臣序本、袁无涯刊本的题署,以及容与堂刊本的李卓吾序、映雪草堂刊本的五湖老人序、芥子园刊本大涤余人序的叙述。

(三)施耐庵撰 见于《水浒传》雄飞馆刊本、贯华堂刊本为题号,以及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徐树丕《识小录》、周晖《金陵琐事》、钱希言《戏瑕》、刘仕义《玩易轩新知录》、曹玉珂《过梁山记》、王士祯《居易录》、金埴《巾箱说》、梁玉绳《瞥记》、焦循《剧说》、李超琼《柜轩笔记》等书的记载。

哪一种说法最可靠或比较可靠呢?

先从文人的记载看。

第一种说法,首见于郎瑛(1487-1566)的《七修类稿》。而郎瑛乃明代嘉靖时人。第二种说法,首见于高儒的《百川书志》。

高儒的生卒年不详,但《百川书志》卷首有高儒嘉靖十九年(1540)自序,可知他的和郎瑛同时,也是嘉靖时人。第三种说法,首见于胡应麟(1551-1602)的《少室山房笔丛》。而胡应麟乃万历时人。

因此,从它们分别出现的时间上比较而言,第一种说法和第二种说法无疑要早于第三种说法。

再从《水浒传》版本的题署看。

第一种说法不见于现存的任何版本的题署,以第二种说法为题署的版本大多出现于明代的嘉靖、万历年间,第三种说法的两种版本则出现于明末的崇祯年间;因此,从时间上说,也同样是第三种说法要晚于第一种说法和第二种说法。

这样说,是不是意味着第一种说法、第二种说法比较可靠,第三种说法最不可靠呢? 这倒不一定。

以第一种说法而论,它恐怕是最不可靠的。我们知道,罗贯中是《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在这一点上,并不存在争议。

而《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两部**,在语言形式上完全不用。前者用的是浅近的文言。后者却出之以通俗的白话。

说它们出于同一作者的笔下,实在很难获得人们的首肯。

第二种说法和第三种说法虽然有出现早和出现晚的差别,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点:以施耐庵为作者或作者之一,它们实际上是相互支持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它们都是比较可靠的。

第二种说法,以施耐庵、罗贯中为共同的作者,有一定的道理。但缺憾在于,它没有交代清楚他们是什么样的合作关系:二人之中,谁为主,谁为次?

依照常理来判断,不可能恰好是50%对50%,没有那么的凑巧。

在清代,也有人(例如,《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的作者徐渭仁)坐实了施、罗二人的分工,把前七十回给予施耐庵,把后五十回给予罗贯中。这仅仅是一种凭空的猜测,而且出现的时间太晚:只有在《水浒传》一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流行之后,它才可能在人们的头脑中萌生。

要比较准确地理解他们的合作关系,目前唯一的途径便是考察明代有关《水浒传》作者的题署 高儒《百川书志》:“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本”、天都外臣序本、袁无涯刊本:“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

所谓“的本”,是宋、元、明时代的常用语。即“真本”。“集撰”含有“撰写”之意。

这表明,施耐庵是作者,是执笔人。所谓“纂修”,可解释为“‘编辑”,和“编次”是同样的意思。这等于说,罗贯中是编者,或整理者、加工者。

因此,第一,施耐庵的著作权应该得到毫不含糊的确认;第二,罗贯中参预了创作的过程,他是施耐庵的合作者,应该得到公正的对待。

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从狭义上说,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从广义上说,《水浒传》是施耐庵、罗贯中二人合作的产品。

总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标明原作者为施、罗二人,是有根据的,并没有什么错处可以指摘。

(刘世德)

参考资料:http://****ykyz.***/yuwen/book4/zhiqu/xiangguang/xg15.htm

2楼:匿名用户

施耐安是主写,前面大部分都有是他写的.而罗惯中只是完成了后面的小部分.

《水浒传》怎么有两个作者?到底哪一个才是作者?其它四大名著为什么也有这样的现象?

3楼:匿名用户

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

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

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四大名著之【水浒传】

施耐庵(1296年-1370年)中国**家。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出生于江苏一代,兴化白驹场人。

关于他的生平资料正确性有所争议,也有查无此人之说。主要是水浒传一书作者素有争议,有一考为该书根本非施耐庵所写,而是罗贯中所写。在**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水浒传》中,将作者写做施耐庵和罗贯中。

4楼:匿名用户

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

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施耐庵(1296年-1370年)中国**家。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出生于江苏一代,兴化白驹场人。

关于他的生平资料正确性有所争议,也有查无此人之说。主要是水浒传一书作者素有争议,有一考为该书根本非施耐庵所写,而是罗贯中所写。在**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水浒传》中,将作者写做施耐庵和罗贯中。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从明朝到现在,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是罗贯中写的,就是说《水浒传》的作者是罗贯中;第二种说法,认为《水浒传》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人合作的,这个是比较多的一些个看法,也是明朝人的看法;第三种说法,是施耐庵一个人写的。这个最早也见于明朝人,但是时间比较晚。

那尤其是金圣叹那个本子。流行以后,由于它前边加了一个冒充的施耐庵的序,那个序是假的,是金圣叹自己写的。

不过现在标准的说法是施耐庵!

5楼:匿名用户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从明朝到现在,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是罗贯中写的,就是说《水浒传》的作者是罗贯中;第二种说法,认为《水浒传》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人合作的,这个是比较多的一些个看法,也是明朝人的看法;第三种说法,是施耐庵一个人写的。这个最早也见于明朝人,但是时间比较晚。

那尤其是金圣叹那个本子。流行以后,由于它前边加了一个冒充的施耐庵的序,那个序是假的,是金圣叹自己写的。

不过现在标准的说法是施耐庵!

6楼:雪色之铃

《水浒传》主要是民间流传的一些故事集中起来的,作者是施耐庵,两个作者是另一种说法而已喔!偶滴老师讲过,偶还记得~~~~不过标准说法是施耐庵

7楼:匿名用户

事实上,因为当时文人都在追求雅致的诗词曲赋,而对于民间文学并不重视,像三国演义以及水浒传等等都由民间长期积淀而成,再由少数文人整理而成。不过自明清起,民间文学逐渐被文人重视,自清朝达到顶峰。

和一楼的差不多,在没有找到确切证据前,还是暂定为2个作者啦!!

8楼:想回老家的小子

你的《水浒传》是被改过的,不是古文版,所以有两个作者。

9楼:匿名用户

因为历史给我们留下来的辅助论证资料很少,而对于多个作者都有各自的说法,如今学术界还未能解决,所以暂定为两个,其都有一定的依据

而其他名著亦如此

10楼:想哭__人来人往

施耐庵,罗贯中是施耐庵徒弟

请问水浒传,谁是作者

11楼:匿名用户

《水浒传》作者通常被认为是施耐庵,但是也有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者是两人都有。施耐庵原名叫做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在淮安死亡,终年74岁。

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12楼:下无寸土

《水浒传》作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主要描写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的故事。

13楼:木木木子丶李

施耐庵施耐庵(约1296—约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泰州兴化人,祖籍苏州,舟人之子,生于兴化白驹镇(今盐城市大丰区),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35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

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

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扩展资料

***十分佩服《水浒传》中的打虎英雄武松,赞赏武松大无畏的精神和英雄豪举。但他却更深入地思考这个故事,把武松打虎看作一种英雄气概,一种敢于斗争的精神,他经常用这个故事启发干部。

***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应该有一种武松打虎的英雄气概。在长征路上,***夸奖战将许世友“不愧是名副其实的打虎英雄”,敢打“国民党这只虎”!他经常称赞英勇的红军战士,个个都是武松那样的打虎英雄。

1975年8月,晚年***患眼疾开刀后未愈,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芦荻为其读古典文学名著。8月13日,芦荻向***请教关于如何评价《水浒传》的问题。***回答说:

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作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