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墨海愚者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位置在长沙市岳麓山下。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
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于此。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相继有人建舍于此,或修道,或潜心学习,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岳麓书院就是在此基础上“因袭增拓”而诞生的。
岳麓书院自北宋创始,历宋、元、明、清各代,兴学不变。随着清末改革学制,废书院,办学堂,辛亥革命后改高等学校等,直至湖南大学,均因旧址扩建,千余年来都是湖南高等学府所在,在历朝历代的文教及知识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岳麓书院反映了祖国文教事业的悠久历史,是十分可贵的文物史迹,被外界誉为“千年学府”。
扩展资料:
岳麓书院历史沿革
一、北宋时期
1、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岳麓书院于岳麓山抱黄洞下,初设“讲堂五间斋序五十二间”。由此奠定了书院讲学部分的基础。
2、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州守李允则扩建,书院建筑的讲学、藏书、供祀三个组成部分的基本规制形成。
3、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即院长)周式,并颁书赐额,“于是书院之称闻天下”。
二、南宋
1、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安抚使刘珙因旧址复建,保持了原有规制。刘珙延请张栻主持教事。随后朱熹自闽专程来访,与张栻论学,首开书院会讲先河。
2、绍兴五年朱熹出任湖南安抚使,书院“更建于爽垲之地,规制一新”。其时,“学徒千余人,食田五十顷”。谚曰:“‘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书院规模有了很大发展。
三、元明时期
元明一代屡有兴废,阳明心学和明代实学相继发扬于书院。正德年间守道吴世忠重新规划,“以风水未美,迁正学基”,更书院向,迁大成殿于书院左,并形庙制,拆毁道林寺,以其材修建书院。”因此形成了现存书院前部的基本布局。
四、清代
1、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巡抚周召南倡修,基本承明遗制。
2、康熙廿三年(公元1684年)巡抚丁思孔再修,次年得康熙御书“学达性天”额及十三经等赐书十六种,便成现存书院中轴后部规制。乾隆年间对环境风景建设又多有所创。院长罗典辟院旁隙地为园池,栽花木,标以“八景”。
3、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巡抚刘昆重振书院,留下书院的最后形制规模,现存书院古建亦多经此次重修或重建。
4、清光绪廿八年(公元1902年)清**实行“新政”,改革学制,诏谕各省“于省城市改设大学堂”,因此次年废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学堂仍以此为校舍,仅将“东西斋舍悉改新式”,而自大门以上,讲堂,文昌阁、藏书楼及周程朱张等祠堂,保留不变。
五、**
1、**元年(公元1912年)废学堂,乃迁入湖南优级师范学堂,改名湖南高等师范学校。
2、**六年(公元1917年)高师停办,又迁入湖南工业专门学校,仍就书院基址扩建,并创辟实习工厂(今址),从此麓山开始了工科教育建设。
3、1926年2月1日省立湖南大学(1937年改国立)在书院正式成立。
六、新中国时期
1、上世纪七十年代,湖南省委托湖南大学管理、修复岳麓书院。湖南大学于1979年开始着手岳麓书院的修复工作,并于1984年成立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设理学、书院、文物和古建筑四个研究室,组成了一支由历史学家、建筑师和文物保护工作者相结合的教学科研与文物保护队伍。
2、1986年修复工作陆续完成,正式对外开放,吸引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2005年湖南大学改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为岳麓书院,下设中国哲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国书院研究中心和中国软实力文化研究中心等多个部门。
3、2009年岳麓书院批准招收历史学本科生。至此,书院学科从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格局已经基本完备。
2楼:贞观之风
名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所在的岳麓书院位于我国湖南,他的所在地正是在湖南省会城市长沙的岳麓山下。
湖南位于我国的中部偏南,长江中游南岸,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9′—30°08′。大部分地区位于洞庭湖以南,故名湖南,简称“湘”。
绝大部分位于低纬度,在五带中位于北温带;其北邻湖北省,东邻江西省,南邻广东省,西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邻贵州省,西北邻重庆市。
湖南行政区划:全省划分为13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行政中心吉首),省会长沙市。
湖南东、西、南三面山岭相连,中部多为丘陵和盆地,起伏和缓;北部为平原,地势低平,从总体上看,全省恰似一个三面高、中部低、朝北部敞开的“马蹄形”盆地。
3楼:狂暴一夏
岳麓书院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麓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延绵。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
[1] 嗣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中华**15年(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仍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
“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4楼:断首夕阳前
直接翻译就是:楚国人才辈出,在这里更是多!
至于典故,好吧,我真心不知道,于是以下是我百度的结果,跟楼主一起涨姿势了!这两句严格看来应该算是引用,古人最擅长的就是上下五千年随手化用了= =:
“惟楚有材”,出自《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惟,语助词,没有意义。这句相当于“楚有才”,“惟”并不是简单的和“唯”对应的。
至于“斯”,是这里的意思
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
“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
上联“惟楚有材”,典出《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 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5楼:浅白色
“惟楚有材”,出自《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惟,语助词,没有意义。“斯”,是这里的意思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
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
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这里(指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6楼:吃不了兜着走
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 ”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
“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
上联“惟楚有材”,典出《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 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7楼:柠檬又酸又甜
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出自《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