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cam猫葵
人工呼吸方法在《金匮要略》便有记载。
《金匮要略》一书中第二十三卷“杂疗方”中记载道:自缢死,旦至暮虽已冷,必可疗。暮至旦,小难也。
恐此当言阴气盛,故也。然夏时夜短于昼,又热,犹应可疗。又云心下若微温者,一日以上犹可活。
皆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
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小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
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须令可少桂心汤及粥清含与之,令濡喉,渐渐能咽,乃稍止,兼令两人各以管吹其两耳,弥好此最善,无不活者。并皆疗之。这段关于对自缢者的施救过程记述十分详细,在急救过程中已经有了采用吹气急救的明确记载:
如“兼令两人各以管吹其两耳。”
虽然根据现代的医学证明,仅靠吹耳急救显然无法达到救治窒息病人的目的,但至少表明到东汉时,我国古代的急救医学中已经意识到可以采用人工吹气**窒息患者,并付诸实施。
扩展资料
古代中医的人工呼吸术和现代医学的人工呼吸术相比,还是有着很多区别,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古代中医的人工呼吸中有很多是通过耳朵进行吹气的,而且一般采用芦管或葱管等工具。
而不采取直接的口对口或口对鼻吹气**,我们认为,并非古人不懂得吹口鼻急救,比如明朝朱櫹所著《普济方》就明确记载“塞两鼻孔,以芦管纳其口中至咽,令人嘘之”,这和现在的人工呼吸可说完全一致。
普遍采用“吹耳”急救,这表明古人已经认识到了耳朵与呼吸道是相通的这一事实。现代医学解剖学表明,人的呼吸道通过咽鼓管和中耳相连,但是,古人的人体解剖学知识毕竟有限,并不知道因为有鼓膜隔开,外耳和中耳实际上并不相通。
也就是说,如果试图通过耳朵吹气,以达到肺部充气鼓起进而恢复自主呼吸,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似乎不太可能,因为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可能是首先导致鼓膜受到伤害。
通过“吹耳”急救成功,可能并非真正的是通过吹耳使患者恢复了自主呼吸能力,更可能是耳中的异响刺激了患者的末梢神经,从而唤醒了患者,也就是说,“吹耳”所起的功效其实和“牵发”、“炙脐”等外部刺激方法所起的功效是一样的。
除了这些外,还有最大的原因那就是“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等这些封建理法的重大影响了!在封建社会里,又一直尊崇男尊女卑,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自缢或溺水等显然是女性居多,对女性自缢或溺水者急救时,受男女有别古训的限制。
口对口或口对鼻的急救方法显然难以推行,这才不得已而求其次,退而采取了吹耳急救,很少采取吹口鼻**,而且,不论是吹耳还是口鼻,都是弃简就繁,通过芦管、葱管等操作。
可见我国从东汉时就已出现了应用人工呼吸进行急救的医学实践,并形成了较为科学、系统的医学理论。而国外最早的有关应用人工呼吸于人体急救的记载大约要到十九世纪末才出现,比中国要迟上1 600年左右。
2楼:匿名用户
答案是两千年前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金匾要略》。请看以下这段内容。
正救自缢死,旦至暮,虽已冷,必可治,……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揉胸上,数动之;一人 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 ,亦勿苦劳之。
须臾,可少桂汤及粥清含与之,令濡喉,渐渐能咽,及稍止,若向令两人以管吹其两耳,深好。此法最善,无不活者。——《金匮要略·杂疗方第二 十三》
所以说徒手心肺复苏的最早发明很可能还是起自中国,但是没有被推广应用罢了。
中国古代四大医书,是哪四本书?
3楼:匿名用户
《黄帝内经》、扁鹊《难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这个应该是公认的
4楼:匿名用户
自己想学一些中医基本常识那本医书好?
最早采用人工呼吸方法救人的医学家是谁?
5楼:匿名用户
人工呼吸这一急救措施的采用,最早记录在我国东汉时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中。
《金匮要略》在描述急救上吊自缢的患者时,是这样写的:“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
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着劳之……”
这段文字所记载的**方法,就是说当遇到自缢身死患者时,不能把上吊的绳子割断,而要先把病人抱住,慢慢解开绳套。
然后把病人放在被子里保温,不要着凉。需要三个人来进行急救,一个用两脚抵住病人的肩部,一个人用双手按患者的两侧胸部,一上一下地按压放松;还有另一个人用手分别扶住患者的两上肢,一屈一伸,和按压胸部的那个人互相配合。
这样的急救动作,要持续进行一顿饭的功夫,也就是大约半个小时左右。只要坚持做下去,就能把病人救活,不多一会儿,患者就会开始呼吸,睁开眼睛。这时候,还要继续做下去,不要停止,才能把病人真正救活。
这个急救方法,现在看来,也是完全符合人工呼吸的要求的。我国人民发明这种人工呼吸的方法救治上吊自缢的病人,是早在公元2~3世纪左右的事。
次早提到人工呼吸方法的人是著名的比利时解剖学家维萨留斯(vesalius)。
他开始时是对动物做解剖实验。他发现,只要给剖开胸腔的动物的肺吹气,这只动物的心脏就能维持跳动更长的时间。这还只是类似于人工呼吸的作法,但还没有用来治病。
1666年,英国科学家虎克给一只剖开胸腔的动物联上个小风箱。把管子插到气管里,用风箱来维持动物的呼吸,动物可以不死。这种人工呼吸还没有用来救治病人。
只是到了公元1897年,拉波得才真正把人工呼吸的方法介绍到**人体的疾病,用以急救某些濒死的患者。
6楼:**干货
最早人工呼吸的医学家
7楼:g用事实说话
是国外的人啊。具体叫什么名字我就不知道了。
人工呼吸的产生历史 发源地是**?中国吗?洗冤录集里有这记载,是那个意思吗/
8楼:匿名用户
人工呼吸,似乎西医才有。然而,中国古代早就有了。
关于人工呼吸急救,中国在约两千年前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金匾要略》里就已见证载了。当时是用于急救自溢窒息而体温尚存者。
其法为安置患者于仰卧位后由三人施术:一人按住患者两肩以固定体位;一人将手置于患者胸部有节律地交替按压与松弛;一人摩将屈伸运动患者四肢,并有节奏地按压其腹部。“如此一炊顷,(患者)气从口出,呼吸眼开”。
张仲景记述的这种人工呼吸法,在今天看来,仍相当合理。
这,是不是人工呼吸的起源,待考证。然而,2000年前书上记载的,的确是早的了。
《洗冤录》,是宋朝法官宋慈所著,比东汉张仲景晚多了。不了解《洗冤录》是怎么写的。
9楼:匿名用户
现在的医学手段,只说方法本身,不说理论。中国古代,基本上都已经有了。包括手术和人工呼吸,甚至包括种痘。。。
但由于中国传统不重视科技,认为是“淫术”。结果可想而知,要不就是在小范围或某个行当里流传;要不干脆失传,只能在古人的记载中见面那。
统治层为了维护利益,什么事情干不出来,不识字,只会用,就不会产生疑问,没有疑问,就不会乱想,不乱想,上面的才坐得稳压。
10楼:匿名用户
起源不可找,但绝对不是中国。这是西医里对窒息、无呼吸情况急救的一种,在古代中国是不可想象的(尤其是著名的口对口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最早是什么时候在中国使用的?
11楼:羽毛和翅膀
东汉时期
张仲景在南阳、修武一带行医,始终放不下写书传播医理的心愿。为了写好这本书,他除了寻找、研究各种祖国的医学典籍外,还尽力采集民间的验方,不断积累资料。有一天,他听说邻近老乡们把一个上吊的人救活了,便忙去打听用的是什么方法,回来后,他在书上这样写道:
“把自缢的人抱住,再轻轻地解下来。在死者挂着时不可截断绳索,以免跌伤。然后将死者仰放在床板上,两人蹲在死者的头两旁,揉摩他的臂部和颈部,并拿起两手一起一落的运动。
另外一个人反复按死者的胸脯,和抬手的人节拍一致。这样进行了约煮熟一顿饭的功夫,死者若能恢复呼吸,运动仍然继续进行,但这时动作不可太猛,以免患者过于劳累……”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工呼吸”的记载。
中国古代四大医书,是哪四本?
12楼:匿名用户
公认的是:《黄帝内经》、扁鹊《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找一本书,讲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的,想找一本旧书,关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收录的很全
1楼 弹指一去 《传奇》《聊斋》《世说新语》《笑林广记》 想找一本旧书 关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收录的很全 2楼 会上口敖刻 里面是不是有东方朔的故事。我也记得一本深蓝封皮的神话故事书,可惜小学的时候老师收了没还给我 3楼 匿名用户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全集 4楼 狮子天宝 第一个故事是不是李寄斩蛇?还...
中国古代漆器工艺的基本形式,中国古代漆器的分类与制作方法有哪些
1楼 匿名用户 。胎为木制,偶尔也用陶瓷 铜或其它材料,也有用固化的漆直接刻制而不用胎。胎体完成,漆器艺人运用多种技法对表面进行装饰。 漆器的主要特点是可以抛光到可与瓷器媲美。漆层在潮湿条件下干燥,固化后非常坚硬,有耐酸 耐碱 耐磨的特性。像陶瓷 丝绸一样,中国漆器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中国古代漆器的...
想找人介绍一本书,类似山海经的,关于古代中国神话的
1楼 匿名用户 《搜神记》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汉族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的故事 集,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多篇,开创了中国古代神话 的先河,作者是东晋史学家干宝。 想找一些类似中国上古神话故事的书,例如山海经一类的。求推荐 10 2楼 fantast天蝎 在中国古籍中缺少专门的神话著作,神话资料零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