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一、 社会主义运动
(一)**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1、**十月革命的胜利
(1)历史条件
①**的帝国主义具有明显的军事封建色彩,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很大,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在**表现得特别突出。在世界范围内,**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②革命前,**无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身受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革命性较强;**有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无产阶级还有革命的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
③沙俄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
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爆发并取得成功不是偶然的,是当时**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性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是**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的基本原因。①沙皇**制度阻碍社会进步,成为各种革命力量集中冲击的对象。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的各种矛盾,落后的**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③**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战斗性强,在政治上有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有广大农民为革命同盟军。④二月革命使**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经受了锻炼,革命力量壮大。
⑤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及时地制定了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正确方针,并领导**人民为实现这一方针而奋斗,直至取得胜利。
(2)经过
①1917年,**发生了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形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②1917年4月,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③ 1917年7月,发生“七月流血”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革命失去了和平发展的可。
④ 1917年10月,布***通过了列宁提出的关于近期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
⑤ ⑤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发生了起义,攻占了临时**的所在地冬宫,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
(3)历史意义
①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改造成为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②它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宣告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
③它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④它使人类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2.苏俄巩固政权的斗争
(l)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形势,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发动叛乱;英、法、美、日等国敌视新政权,不满苏俄单独和德国讲和,又惧怕其会威胁到本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经济破坏,物资极度匮乏。
(2)巩固政权的措施
①政治:打碎旧的国机器。
②军事:为集中力量保卫祖国,苏维埃政权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红军。
③外交:签订《布列斯特和约》:1918年3月,为摆脱帝国主义战争,苏俄同德国签订了该条约,双方停战。
④经济上: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把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取消一切商品**;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3)结果:经过二年多的战斗,红军把白军全部击溃,并把外圆军队赶出**,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
对于苏俄1918年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该政策功不可没;另一种观点认为该政策弊大于利;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该政策的实行利大于弊。你同意哪一种观点?
请按照自己的理解阐述理由。
答案一:功不可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质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可行的。
实施余粮收集制,普遍实行国有化,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对于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人力,击败外国武装干涉,平定国内反革命叛乱,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挥了重大作用。
答案二:弊大于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是苏俄在战争中采取的应急措施,但从领导人的主观认识上看企图通过这一措施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从理论上看,这些措施超出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排斥商品、市场、货币,采取单纯的军事行政手段,急于超越阶段地直接实行共产主义,这违背了经济规律,并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从实践上看,激化了社会矛盾,尤其是引起了农民阶级的不满,也使城市工商业遭到严重破坏,以致后来导致苏维埃国家出现了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答案三:利大于弊。参照答案一,适当结合答案二即可。
(二)苏俄(苏联)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实施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①经济方面:战争使苏俄的经济濒临崩溃;1921年大旱造成了饥荒;战时共产本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加剧了缍济的进一步恶化。
②政治方面:有些地区发生农民暴动;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的水兵发生了暴动。
(2)实施: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俄共(布)十大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
在农业方面,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
1921年苏俄以粮食税收取代余粮收集制,决定巩固农民经济,对中农、力量单薄农民以及扩大种植面积的农民减免税收。如按余粮收集制,1921-1922年应征收粮食4.23亿普特(1普特约为16.38公斤)改行粮食税后实际征收2.4亿普特,试分析粮食税较余粮收集制的进步之处和历史意义。
进步性:实行粮食税有利于保证生产者劳动经营活动,提高生产率,纳税后剩余粮食归农民支配;对勤劳的经营者实行优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降低税额减轻了农民负担。(8分)
意义:有利于加强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和巩固苏维埃政权。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力。(5分)
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流通方面,由最初实行的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
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
(3)历史作用:它的实施,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欢迎,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2.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
(1)工业化: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召开,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决定把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装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装备的国家,其重点是发展重工业。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到1937年,其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2)农业集体化: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规定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
3.制订1936年苏联新宪法:1936午苏联制订了新宪法,它规定.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工仗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公主义所有制;它的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它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自十月革命到3o年代中期,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对苏俄(苏联)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参***】
经济政策及影响:
① 苏维埃**成立后,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一切企业实行工人监督,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
②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设想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是在内战结束后,其消极影响日增,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③ 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
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④1925年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1927年又通过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方针。此后不久,新经济政策被
逐渐取消。从1928年起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到1937年,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支配地位。
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存在严重问题,如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对农民利益损害较大等。
⑤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也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形成。后来,此体制逐渐成为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阻碍。
启示:① 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 要从实际国情出发,要保证农、轻、重有比例地平衡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建设稳步地、高速地发展。
2楼:匿名用户
历史事件的发展一般有三个过程:起因(背景、条件、原因等)、经过、结果(影响)
有什么好的自我心理调节方法,谁可以介绍一些实用的自我心理调节方法?
1楼 乔妹擦浪嘿 在心理学上有许多好的自我心理调节方法。 1 自我暗示调节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暗示作用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内部语言可以引起或抑止人的心理和行为。 自我暗示即通过内部语言来提醒和安慰自己,以此来缓解心理压力,调整不良情绪。 2 自我放松调节方法 放松调节是通过对身体各...
白虎老婆可以娶吗?会不会克夫啊,谁的老婆是白虎.结婚在一起.会不会出现克夫,倒霉,经历过请说放 5
1楼 匿名用户 迷信彻头彻尾的迷信 朋友啊 都什么年代了还信这个 只要人好你爱她不就得了 2楼 匿名用户 封建!迷信!放心大胆的爱吧 3楼 匿名用户 不要太相信迷信了 这只是她的体内雄激素分泌过少的原因 而且也不会影响以后的生育 4楼 贾半仙 孩子白不 是遗传性疾病不 5楼 匿名用户 不清楚 不过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