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是个"使动用法",使……活。"臣"使"之"活,活是救活之意。
【出处】:《鸿门宴》
【作者】: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原句】: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译文】:秦朝当政的时候,项伯和我一起出游,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
【创作背景】: 公元前206年,当时为沛公的刘邦率领义军攻破武关,进入关中地区。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
刘邦入关后,与秦民约法三章,并派人驻守函谷关,以防项羽进关。当时项羽刚刚于巨鹿之战取得胜利,并歼灭了秦军的主力,正向关中进攻。当项羽到达函谷关后,得知刘邦已经攻陷关中,一怒之下攻陷了关隘,并推进至戏水之西。
刘邦当时与其军队同处霸上,暂未会见项羽。当时项羽的兵力大约是400,000 人,刘邦军队共约100,000 人。
【相关成语】:
斗酒彘肩:形容英雄豪壮之气。《史记·项羽本纪》
秋毫无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史记·项羽本纪》
劳苦功高: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史记·项羽本纪》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史记·项羽本纪》
鸿门宴:指不怀好意的宴请或加害客人的宴会。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2楼:黛妮
一、“活”字在这里是名词动用。使动用法。使之活的意思。
“活”字,本来就有动、名、形、副4种词性,所以,这里直接是动词,并且为使动用法。
一般只有一个名词无动词词性,但在句子中作动词用时,才是名词作动词。
整句话的意思是——
项伯杀了人,我(臣)让他活了下来 活:使动用法,使...活 结合语境就是让他活下来,就是救了他的意思。
二、作品简介:
鸿门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这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后人也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
详细记述最早见于“史圣”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后衍生出大量的相关文学作品。
三、附原文如下:
鸿门宴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xiǎng)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zōu)生说(shuì)我曰: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良曰:“长于臣。”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zhī)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shuò)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kuài)。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jǐ)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chēn)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zì)尽裂。项王按剑而跽(jì)曰:
“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cān shèng)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zhì)肩。
”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
“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
“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zǔ),我为鱼肉,何辞为?
”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
“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bēi)杓(sháo),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
”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3楼:匿名用户
“活”字,本来就有动、名、形、副4种词性,所以,这里直接是动词,并且为使动用法。
一般只有一个名词无动词词性,但在句子中作动词用时,才是名词作动词。
ps:你觉得这个回答可以接受的话,记得采纳我的答案哦~~
4楼:蓝天
是名词动用。使动用法。使之活的意思
5楼:匿名用户
活本来是动词,这里是使之活
里面的词类活用
6楼:七色彩虹之毛毛
答:一、词类活用的内涵
1、词类活用是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2、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二、词类活用的类型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4、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5、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7楼:松茸人
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名词作动词
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规律: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
②规则:名词后紧接代词或所处名词,介宾短语。名词活用做动词
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击鼓奏乐
③名词前有副词或情态动词(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
云霏霏兮欲雨。 雨:下雨
④名词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
扣舷而歌之。 歌:唱歌
衣冠而见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⑤否定词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未云何龙。云:形成云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孚:为人所信服
⑥“所”之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置人所罾鱼腹中。罾:用网捕捞
⑦“皆”“都”等副词之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皆指目陈胜。指:指指点点
形容词作动词
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或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②越国之中,疾者吾问之,死者吾葬之。老其老,慈其幼,张其孤,问其病,求以报吴。《国语·吴语》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
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
数词作动词
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 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不一定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例: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1)动词的使动用法:
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例如:不及物动词类: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例如:
①晋侯饮赵盾酒。(《左传沸》)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贾谊《过秦论》)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①: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意动用法
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例如: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说难》)
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
2)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②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③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魏禧《大铁锥传》)
名词作状语
1)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2)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例: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