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正常人看近物时眼的调节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2021-03-07 10:14:39 字数 2221 阅读 4474

1楼:王王王小六

正常人看近物时眼睛调节过程为:

为了看清近距离的目标,人的眼睛主要通过眼内肌肉——睫状肌的收缩来进行调节。

此时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因自身弹性而前后凸出,前凸更明显使前表面折光能力增强,将物像前移到视网膜上,同时发生瞳孔缩小和视轴汇聚,使眼内晶状体弯曲度增加,从而增强了眼的屈光力,使近距离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

生理意义:

人眼看近物时通过自身睫状肌的调节,可以调整眼球的屈光状态,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力保物相落在视网膜上,促使双眼视物清晰。

扩展资料

近视眼如果要看到一个清晰的物像,有以下三种方法:

1、看目标向眼前移到一定距离,在该眼的远点范围内,就能获得清晰的视力;

2、在眼前置一凹镜片,通过镜片的折射力使平行光线散开,使其在视网膜上聚焦;

3、通过改变角膜曲率,使眼球屈光力改变,以达到正视,常见的方法如:ok镜及屈光手术。

2楼:追寻复制者

眼视近物时发生的调节,最主要的是晶状体变凸(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因自身弹性而前后凸出,前凸更明显使前表面折光能力增强,将物像前移到视网膜上),同时发生瞳孔缩小和视轴汇聚。

生理意义:

1、调节不足,伴随外隐斜,多数由于长时间近距离工作引起;

2、调节过度,儿童多见,注视近距离物体时,调节反应大于调节刺激;

3、调节失灵,调节幅度正常,但远近交替注视时,反应迟钝。

扩展资料:

入眼光线的折射主要发生在角膜前表面。

远点:将人眼不做任何调节时能看清的最远处。

近点:眼做充分调节时能看清的最近处,反映最大调节能力。

瞳孔对光反射:光照一侧眼双侧瞳孔缩小。

视网膜中的感光换能系统。

包括视杆系统和视锥系统。

1、视杆系统:暗视觉系统,对光敏感度高,无色觉,只有一种视色素(视紫红质)。

2、视锥系统:明视觉系统,对光敏感度低(强光下激活),有色觉,分辨细节能力强,3种色素。

**凹处视锥细胞高度集中,细胞直径最小,且是单线联系,所以分辨能力最强视敏度最高。

视敏度:眼对细小结构的分辨能力。

3楼:匿名用户

为了看清近距离的目标,通过眼内肌肉——睫状肌的收缩,使眼内晶状体弯曲度增加,内晶状体弯曲度增加从而增强了眼的屈光力,使近距离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这种为看清近物而改变眼的屈光力的功能称为眼的调节功能。详细的调节过程如下,包括三个方面:

1、晶状体的调节:随着物体的移近,反射性引起睫状肌收缩,致使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弹性回位,凸度增加,使其折光能力增加,使辐散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

2、 瞳孔的调节:当视近物时,在晶状体调节的同时还伴随瞳孔的缩小。这种瞳孔近反射可减少入眼的光量和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使视网膜上形成的物像更加清晰。

3、眼球会聚:当视近物时会发生双眼向鼻侧会聚现象。这种反射可以使物体成像于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产生单一视觉。

生理意义:近物时,瞳孔缩小,其生理意义是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扩展资料

眼睛看的调节幅度

调节幅度是表示眼睛多能付出的最大的近距离调节范围。临床上常用移近法测量调节幅度。

调节灵活度是指眼睛放松调节和运用调节的能力。一般采用±2.00d反转拍与视力卡配合检查。

一般情况下,在1分钟内,8~12岁的儿童双眼应可以看清不少于5圈,单眼不少于7圈。13~30岁的人双眼不少于8圈,单眼不少于11圈。30~40岁的成年人双眼应不少于9圈。

眼睛看物体时的调节异常情况

1、调节不足,伴随外隐斜,多数由于长时间近距离工作引起;

2、调节过度,儿童多见,注视近距离物体时,调节反应大于调节刺激;

3、调节失灵,调节幅度正常,但远近交替注视时,反应迟钝。

4楼:匿名用户

当视近物时,由于眼的调节机制,可使较近物体发出的辐散光线仍可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眼的调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晶状体的调节:随着物体的移近,反射性引起睫状肌收缩,致使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弹性回位,凸度增加,使其折光能力增加,使辐散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

(2) 瞳孔的调节:当视近物时,在晶状体调节的同时还伴随瞳孔的缩小。这种瞳孔近反射可减少入眼的光量和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使视网膜上形成的物像更加清晰。

(3) 眼球会聚:当视近物时会发生双眼向鼻侧会聚现象。这种反射可以使物体成像于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产生单一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