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探险家余纯顺读后感著名探险家余纯顺生前的红颜知己也是女友徐金玉在余纯顺死后的下落有谁知道?20

2021-03-07 09:51:34 字数 5796 阅读 6047

1楼:匿名用户

去罗布泊探险,必去的地方有楼兰古城、罗布泊湖心、楼兰文物保护站,再就是探险家余纯顺的墓地了。

我们昨天夜里走出了楼兰古城,然后选择在平坦的罗布泊湖心扎营,今天上午我们重新返回了昨天夜里曾经路过的一个地方,那就是余纯顺纪念碑,我们要去悼念这位勇敢的探险壮士,他是挑战大自然的英雄,是我们探险爱好者的榜样。

余纯顺的墓地离罗布泊湖心十几公里,离楼兰也只有近二十公里的路程,可就是在这里,探险家余纯顺走完了人生最后的路,他在这里迷失了方向,最后缺水缺食物而离开了人世。

余纯顺是有名的探险家,他去过中国很多险要的地方,他具有极强的辩别方向的能力和野外生存能力,可是他没有想到,这些常规的办法在罗布泊都不适合。

罗布泊河床一望无际,几乎是平坦的盐碱层,没有任何标志性建筑和物体,四周全是一模一样的,在天地相接的地方,看起来就是一条弧线,这时你会很真实的感觉到,地球真的是一个圆。

如果在这里遇到风沙,没有地方可以躲避,能见度也会降到几米,完全无法看到太阳的方向,完全无法辩别方向,余纯顺当年就是这样迷失了前往楼兰的路。

余纯顺于1951年12月出于上海,他六岁时,母亲患重病长期住院,余纯顺与姐姐相依为命,可是大他1岁的姐姐,在他10岁那年得了精神**症,他还要照顾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的生活,这对余纯顺来说是万分的不幸。他还是个“老三界”,在安徽农场呆过10年,吃的苦比一般人要多,回上海后,先做过街道临时工,不到半年,他顶替父亲进了上海电器成套厂,他利用业余时间在上海教育学院学习了4年中文专业。1988年7月1日,他开始孤身徒步全中国,开始他的探险之旅。

他前后发表了40余万字的游记,沿途拍摄**8千多幅,在沿途举行过150余场的“壮心献给父母之邦”专题演讲。

2楼:姜楠玉

有的人追求的就是挑战极限。或者说每个人有自己的追求,你说别人在北京上海累成狗,他们还笑你在小山村里生活的像只猪。你说他们自己作,他也许还看你碌碌一生像只虫子。

目前中国缺乏探险精神,值得向他们致敬!

3楼:鲁传传

探险家余纯顺是我一生心目中敬仰的英雄!

著名探险家余纯顺生前的红颜知己(也是女友)徐金玉在余纯顺死后的下落有谁知道? 20

4楼:百度用户

探险家余纯顺是我一生心目中敬仰的英雄!

5楼:匿名用户

在新疆奇台县半截沟镇老葛根7村,

6楼:

壮士啊!我的家乡人!钦佩、悲壮!

7楼:匿名用户

徐金玉,现在天津东丽区华明镇华明工业园区

8楼:袁槐东

英雄的红颜知已,祝你健康快乐幸福地活着!

那位高人可以谈谈余纯顺

9楼:雨夜狂人

余纯顺简介:

余纯顺(1952-1996)上海人,是职业探险者。他的理想是走访遍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56个民族主要的聚居地。

他曾说过,自己走在路上,每当夜空布满繁星的时候,躺在天幕之下,也会禁不住想念家乡,想念亲人朋友,可是早上起来,面对新的太阳,回望一下故乡的方向,也就那么走下去了。

他认为自己生命最好的终结是在路上。1996年6月,上海探险家 余纯顺决定要去穿越罗布泊, 意欲打破6月不能进罗布泊的神话。当时曾有不少人劝阻余纯顺,告之6月份的罗布泊酷热难耐,不适合穿越,但余纯顺决心很大,且跟踪拍摄的上海电视台也没有时间等到秋季再行动。

于是,一个悲剧就这样悄悄开演了。1996年6月,余纯顺走到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站--罗布泊沙漠。对于徒步探险的人,这是个死亡地带,几乎没有人曾经徒步走过去

真实的余纯顺:

好友余纯顺壮士在罗布泊庄严地走完了他不平坦的人生之路。身后也不平静,先有墓被盗,最近他的一位女友写了一本书,说他是一个为名声所累、不够清醒的英雄。不少朋友来电说我是最早策划宣传余纯顺的记者,希望我来说说余纯顺。

我认识余纯顺是在1991年冬天。上海电台主持人范蓉介绍道,有位职工孤身走中华,让我报道一下;我约他来寒舍聊叙,我们于是就相识了。他长长的胡须,红而发亮的脸膛,说话坦率流畅而富有激情;他那丰富多彩的探险生活,让我为之动容。

我决计花力气对他进行宣传,并得到上海新闻界朋友的认同。

余纯顺是一个十分看重名声的人,也许这同长期受到歧视和压抑有关,他太想出人头地了。他多次对我说,想体面地生活,想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自学考到大学也没人用他,妻子又同他离了婚,自卑到了极点。

他想通过非常的举动,非凡意志力来证明他作为男子汉的存在价值。徒步走中华,遍访56个少数民族,这是摆脱困境,表明他的价值的最佳选择。讲实话,走罗布泊也是追逐名声的结果。

他的计划是在那年年初给我的信中披露的,我当即表示反对,给他发了传真,要他完成走遍中华大地的主题不放。回沪后,他听说上海电视台随他拍摄,决定提前到6月。他这样对我说,多年来第一次有电视台随他拍摄,不愿放弃这次机会,天大的困难也要去。

我再没有劝他,现在想来后悔不已。

余纯顺是极讲义气的人,走到**总给我来信报平安,每年新春总收到他的贺年卡。我当时对余纯顺重视不够,只保留了少数几封没有来得及处理的信件,其中有一封长信收入由我主编的《应用文写作大全》一书中,作为对余纯顺的纪念。

余纯顺是个多情的人,英雄爱美人,也算人世间佳话了。我曾问他,在漫长而孤独的徒步生涯中,有没有红颜知己?余纯顺坦诚地说,在起初一二年,他特别谨慎,后来几次从死亡线上挣扎归来后,就顺其自然了。

有时他拿出红颜知己的**给我看,说她们如何漂亮、如何温柔。我看了**总要嘲笑他,你眼睛里的女人都是国色天香,眼光一点不灵。他会解释一番,引得大笑一阵。

我想作为一个离婚的男人,有女人喜欢他,他也喜欢人家,这是他们的私事,无损于作为“壮士”的形象。

余纯顺似乎有一种天生的征服欲望,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走遍**的人,非常了不起。他常爱说征服什么什么。后来彼此熟悉了,我建议他勿用“征服”一词,干啥把自己同大自然对立起来。

有人登上珠峰,就说征服珠峰,其实不妥当,你不过走一走而已,珠峰不是照样昂首挺胸吗?也许余纯顺多次死里逃生使他变得过于自信,以至于夸大人的生存能力。余纯顺是一位诚实的旅行家,走了8.4万华里,没有一点虚头,他的脚从41码变成43码就是最好的见证,不管怎么说,余纯顺作为朋友是可亲可近的,作为旅行探险家也是当之无愧的,这也是至今人们怀念他的缘由。

10楼:秋紫枫

无论怎么样~

他都不是一个好儿子与好丈夫好父亲~

在他的父亲妻子儿子眼中他是否是我们所认定的英雄都不重要~我们也许会说我们失去了一个勇敢的人!~

可是他的父亲却失去了儿子

11楼:匿名用户

余纯顺 (1951.12-1996.6.

13), 上海人,生于1951中12月,大学本科, 1988年7月1日开始孤身徒步全中国的旅行、探险之举。 行程巳达4万多公里,足迹踏遍23个省市自治区。巳访问过33个少数民族发表游记40余万字。

沿途拍摄**8千余幅,为沿途人们作了150余场题为“壮心献给父母之邦”的演讲。尤其是完成了人类首次孤身徒步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公路全程。征服“世界第三极”的壮举,1996年6月13日在即将完成徒步穿越新疆罗布泊全境的壮举时,不幸在罗布泊西遇难。

谁知道探险家徐霞客或余纯顺的故事

12楼:匿名用户

三百多年前,有一位登山探险家、杰出的散文作家出现在中华大地上,这就是徐霞客。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为了完成国家使命而不畏艰险,征程万里的勇者智者。如汉代通西域的张骞,唐代“西天取经”(经中亚往南亚)的玄奘,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明代“七下西洋”的郑和。

徐霞客与他们不同。他出生书香门第,自幼好学,博览图经地志,故萌发了问奇于名山大川、探索祖国大自然奥秘的兴趣。22岁那年,他弃科举,踏上慢慢旅途历经33年,足迹遍祖国东南西北17个省,留下一部十几万字的科学(地质地理学)和文学名著《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与一般游山玩水者不同,他志在考察奇山异水之地貌,探索形成的原因。例如,他对石灰岩地貌的发现、考察、记述,早于欧洲人约两百年;他第一个断定长江的上源是更加源远流长的金沙江而非岷江,纠正了古人的错误;他亲自考察了万山丛中扑朔迷离的 盤江的源头,等等。其考察的深度、广度,不论是在我国还是在世界地学史上都是空前的。

可以说,徐霞客是将探险考察与科学相结合的开创者。

作为一个探险者,徐霞客一生中大部分时光是在祖国的山野林莽间度过的。那时没有现代舟、车之便,除了骑马,主要靠步行,尤其西南地区山险、水急、平地少,一天之内的行程就主要是跋山涉水。他几乎是由自己的脚步一寸一寸地丈量着祖国的土地,记下极富文学色彩的科学考察日记,可谓体、脑并用辛苦备尝。

他一生到达过的著名山岳,粗略统计有东岳泰山、峄山、天台、雁荡、四明山、落迦山、(今普陀山)、黄山、武夷山、庐山、嵩山、华山、武当山、罗浮山、盘山、浮盖山、五台山、恒山等等。中国境内,除了青藏高原,东北、西北边境的山他来不及涉足,东、西、南、北、中的许多名山,他全去了。更不用说那些有名无名的岭脉。

可以说,现代的中国人,除了参加过万里长征的革命前辈以及登山队员们,象徐霞客那样征服过这样多山岭的人并不多见。

登山是勇敢者的事业,探求者的事业。徐霞客极其英勇无畏并贯彻着探索的精神。例如,他初次上黄山是在早春二月天,山中积雪未化,没有现代登山队员所用的冰镐,则以杖凿冰开孔,固定自己的位置再前进,起了现代冰镐的作用。

他再上黄山,决意征服最险的天都峰。那时上天都峰还没有路,他“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终于登顶。第二天,又征服了黄山最高峰莲花峰。

又例如,他在湖南茶陵,打算深入一处溶洞考察,,想找一名向导,但当地人没有敢去的,都说这里边有神龙奇鬼,“非符术不能服!”但徐霞客不信神鬼,举**把,跟自己的仆人一起进洞去,一定要摸清洞里边的真相。村民数十人聚在洞口,没有一个人敢跟着进去。

等到徐霞客他们从洞子里出来,村名们无不“额礼称异”。徐霞客感叹地说,“此洞但入处多隘;其中美胜,予所见洞,俱莫及,不知世人何畏入乃尔。”他以实际行动,破除了当地人的神鬼迷信。

登山就是探险、历险。在《徐霞客游记》中一往无前地面对险境、战胜险境的经历比比皆是。例如,他在西南,为了考察一处山顶石洞,他“仰攀而上,其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

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损,攀之亦损。间得一少(指)粘者,绷足挂指,如平帖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于此。

”或许只有现代的登山队员,在攀登珠峰的“第二台阶”时才有类似的体会。

登山,探索大自然的奥妙,对于从事这项事业的人,不只是勇气的考验,更是意志、耐力和韧性精神的考验。徐霞客是位具备坚强意志、非凡超常的耐力和韧性精神的人,只有具备这样精神品格的人,才能克服超常的困难,实现自己的目的。徐霞客51:

''times new roman''">岁起始,开始近四年之久的祖国西南万里行,起初带着一位叫静闻的和尚,还有一位姓顾的和姓王的仆人。但姓王的仆人出发不久便逃跑了,那位静闻和尚于此年病死在广西南宁。万里征程,他只剩下一个仆人,途中两次遇窃,几乎断了口粮;找不到挑夫时,他就和仆人分挑着行李,且不说日常生活之艰苦。

在征服险山恶水时,是九死一生。例如,在广西融县,为寻找一处龙洞,“手足失势”,险些丧生。至于在荒无人烟的山里迷了路更是可怕的事。

有一回“怎么也走不出去”,走错了三回,又返回原处找路,往返折腾多次最后才找见路。在云南西部旅行时竟到了断资金、断粮的绝境,只好靠卖自己的衣服来维持一日之餐;即便到了这步田地,还要抓紧时间,“乘晚”去“探剑峰之胜”。最后,连跟了他整整三年形影不离的顾仆,也因忍受不了长期艰苦的生活而逃跑了,这对徐霞客的情绪自然打击甚大,尽管如此,也不能动摇他继续自己事业的决心。

人们会问,在筹划艰苦卓绝的西南万里行时,徐霞客年纪已过半百,为什么不享受一个安乐的晚年,还要四出奔跑命也抵上,图个啥呢?回答只能是他热爱祖国山河甚至超过自己的生命;他愿意以自己身体力行的实践,求得关于祖国山河第一手的真知识。这种热爱的感情,求知的渴望,正是驱使他不怕任何困难,坚定不移的干下去不竭的动力。

我想,不只是在登山,探险、科学考察的事业中。在祖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各项事业里,我们都可以借鉴一点几百年前这位先人徐霞客的精神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