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是什么?按做题来回答!

2021-03-07 07:59:21 字数 5568 阅读 9402

1楼:河传杨颖

安史之乱的发生原因有多个方面,它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以及**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等等。

安史之乱的经过,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安禄山乘铁舆,其属下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之声震地。当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以及几代人没有见过战争了,听说范阳兵起,远近都震惊。

河北都是安禄山统辖范围内的,叛军所经过的州县,都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者开门迎接叛军,或者弃城逃跑,或者被叛军擒杀,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河北。太原以及东受降城的人奏报安禄山造反,而唐玄宗仍然认为是厌恶安禄山的人编造的假话,没有相信。

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第一,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北方的经济衰落了,而江淮地区未直接受到安史兵祸。所以,从此之后,南方经济的发展日益超过北方,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了。

第二,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严重削弱了**集权的力量。

2楼:端木吟天

安史之乱[1]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是什么?按做题来回答!

3楼:demon陌

原因:第一,土地兼并严重。唐玄宗后期,土地兼并日益发展,均田制逐渐破坏,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逃亡,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第二,边防节度使权力过大,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玄宗时废除府兵制,实行募兵制,710年在边地设节度使,起初只管军事,后来发展到兼管行政、财政、集大权于一身,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

第三,**统治集团日益腐朽,玄宗怠于政事,纵情享乐,政事委于李林甫、杨国忠,政治更加黑暗,社会矛盾尖锐。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

影响:唐朝不断受到少数民族政权的侵犯。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第一,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

第二,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

第三,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

第四,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

第五,它使黄河流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日益超过北方。

第六,唐朝**权力日益削弱,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4楼:jaejoong金在中

简述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第一,土地兼并严重。唐玄宗后期,土地兼并日益发展,均田制逐渐破坏,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逃亡,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第二,边防节度使权力过大,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玄宗时废除府兵制,实行募兵制。710年在边地设节度使,起初只管军事,后来发展到兼管行政、财政、集大权于一身,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

第三,**统治集团日益腐朽,玄宗怠于政事,纵情享乐,政事委于李林甫、杨国忠,政治更加黑暗,社会矛盾尖锐。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

影响。;唐朝失掉了"天可?quot;的优势,不断受到少数民族政权的侵犯;。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第一,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

第二,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

第三,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

第四,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

第五,它使黄河流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日益超过北方

第六,唐朝**权力日益削弱,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5楼:学姐

1、安史之乱原因:

学术界的研究多把社会背景和社会条件作为原因看待,诸如玄宗昏聩,过于恩宠安禄山,权臣干政,兵制改革造成“外重内轻”等。这是**发生的社会背景和给予安禄山造反的有利条件。

2、经过:

唐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玄宗后期,政治黑暗,**实力削弱,藩镇握有重兵。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伪称奉密诏讨杨国忠,率藩、汉十五万军于范阳(今北京)起兵叛乱,连败唐军,攻入洛阳。

次年正月,自称雄武皇帝,占有河北大部州县。至德二年(757),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唐将郭子仪等与回纥援军收复两京,安庆绪退至邺城(今河南安阳)。

次年,安禄山部将史思明复叛,并南下救援安庆绪,解邺城之围,干元二年(759)杀安庆绪于范阳,自称燕帝,再度南下攻入洛阳及附近州县。

上元二年(761),叛军**,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宝应元年(762)十月,唐军收洛阳,叛军北逃。次年正月,史朝义穷蹙自缢,叛乱始平。

叛乱历时七年余,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唐朝从此由盛转衰,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3、影响:

第一,对外政策发生重大改变。由开放型走向内聚型,汉唐羁縻少数民族的模式几乎难以重现。不过,满清是个例外,能将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拉入统治版图,很不简单。

宋朝的强干弱枝、重内轻外政策,是吸取唐朝外重内轻教训的直接结果,导致终宋一朝也未能对少数民族形成绝对优势。

第二,**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发生重大改变。藩镇本身不是安史之乱的产物,而是产生安史之乱的一个原因。但安史之乱沉重打击了大唐****的威权,藩镇割据因此形成。

第三,社会经济模式发生重大改变。一是均田制不复存在,土地兼并盛行,后续历代也未能妥善解决土地问题(直到新中国成立实施土地改革才彻底解决)。

第四,官僚体系发生重大改变。皇帝与贵族共治天下的模式逐渐被打破,下层士人大量进入统治系统,并发育出宋明两朝高度发达的职业文官体系。

第五,军事模式发生重大改变。均田制之下的全民皆兵制度(非典型意义上的全民皆兵)瓦解,募兵制成为主流。

第六,思想文化发生重大改变。盛唐的恢宏转为晚唐及两宋的婉约,思想更加内敛保守,民族血性和开拓性大为降低。

6楼:夜至哀伤

原因:1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

2民族之间的矛盾.

3**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

经过:1.755年冬,安禄山率兵十五万南下反叛,陷洛阳。2.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史思明占河北十三郡。六月,玄宗奔蜀,肃宗继位。

3.757年,安史集团**。郭子仪等收复长安、洛阳。4.759年,史思明称帝,再陷洛阳。

5.761年,史思明西犯长安,途中被其子史朝义杀掉,叛军大衰。6.763年,李适、仆国怀恩等收复失地,安史之乱”结束。

影响:1、它使广大人民遭受了一场空前浩劫,北方经济遭到了大破坏,百姓穷困不堪;土地荒芜;水利失修,“千里萧条”。从此,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2、它使唐朝边防空虚。边防军不得不调往内地,吐蕃等少数民族乘机而入;安西四镇及陇右、河西走廊之地尽失。

3、它打破了唐朝的统一。**集权日益削弱,藩镇势力不断扩大,战乱频起,生灵涂炭。

总之,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此,唐王朝逐渐衰微了。

够简洁了吗?不简洁自己在修改下。

7楼:匿名用户

安史之乱是755年至763年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集权的反叛。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

唐朝初年,为巩固**集权,保卫边疆,实行府兵制。府兵一般征自“高赀多丁”之家,分给其土地,定期卫戍京师或守御边疆。在内地或边境重镇设置大都督,统兵驻守。

后来,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农民失掉土地逃亡,兵源发生了问题;加上征战频繁,府兵不能按时轮换,长期服孔,家中不能免去征徭,因此大批逃亡。在这种情况下,唐朝统治者被迫改为“募兵制”,召募兵士宿卫,在边将统率下从事屯垦。在边境统兵的将官称为“节度使”。

“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因统兵作战的需要,兼管地方行政和财政。节度使权力无限扩大,“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成为大军阀。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已有10个,他们各掌握一州或几州的军、政、财权,使****越来越无力控制。

以唐玄宗为首的贵族官僚,营私舞弊,不问政事,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把朝廷外事推给权相李林甫、杨国忠去应付,内事交付宦官高力士。李林甫专权自恣,排斥异己。杨国忠到处搜刮,广**赂。

统治集团的腐败,给安史叛乱造成可乘之机。

身兼范阳(今北京西南)、河东(今山西太原)、平卢(今辽宁锦州西)三镇的节度使安禄山,是营州柳城(今辽宁锦州市附近)人,他为人狡诈,善逢迎,因请求做杨贵妃养子,很得玄宗的欢心,并取得信任,官运亨通,是势力最大的军阀。他看到唐玄宗荒淫昏乱,内地防卫力量薄弱,“取而代之”的野心膨胀起来。在表面上,他经常到首都长安,装得对朝廷极其恭顺,骗得唐玄宗的宠信,而在背后却暗自在河北老巢积蓄力量。

在范阳城北建筑雄武城,广招兵马;又利用****,大搞**活动。经过10年左右的准备,于755年11月,安禄山串通部将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15万兵南下反唐。“安史之乱”爆发。

当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多年未见战乱,突然听说叛乱爆发,远近震骇。叛军所过州县,无敢拒之者。甚至士卒登城,听到敌人的鼓角声,竟吓得纷纷坠落城下。

唐朝廷急忙命封常清、高仙芝招收市并无赖之徒,前往阻挡,结果二人兵败身亡。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

756年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伙同杨国忠以及杨氏弟兄姊妹,西奔四川。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军士鼓躁不进,杀死杨国忠,杨贵妃也被迫吊死。

安史叛军烧杀掳掠,遭到沿途老百姓和部分唐**军的反对,“河朔之民苦贼暴,所至屯结,多至2万人,少者万人,各为营以拒贼。”唐朝地方官吏和将领颜杲卿、张巡、鲁炅都进行了有效的抵抗。在广大人民群众和唐朝部分将吏的抗击下,安史叛军受到挫折,内部矛盾重重。

此时,唐玄宗的儿子李亨在灵武即位,这就是唐肃宗。他任用郭子仪等大将,集合西北各路军队,依靠淮南、江南的雄厚财力、物力,并向回纥等少数民族借兵,准备平乱。

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唐军乘机收复长安、洛阳等地。唐军因缺乏统一指挥,加上粮食**不足,士气低落。

759年,史思明率13万人进攻,结果唐军大败。史思明在邺城(河南安阳市)取胜后杀了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

接着,又攻陷洛阳。后史朝义杀死其父史思明。762年,唐军再次收回洛阳,史朝义出逃中被迫自杀,其部下将领全部投降。历时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告结束。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

社会阶级矛盾加深了。同时,唐朝**的力量削弱了,各地出现了40多个大小军阀,形成了方镇割据的局面。

在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唐朝****既不能任免官吏、征收赋税,又不能调动军队。节度使的职位,或者父子相袭,或者部将相继。他们手握重兵,互相攻伐,对唐朝**集权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安史之乱既不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斗争,更不是敌对阶级之间的较量,而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所以广大人民群从对这场战争是厌恶的。安史之乱集团是一股**割据的反动势力,是发动战争的祸首,更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

安史之乱的起因及过程是什么,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结果是什么?

1楼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安史之乱 指的是安禄山 史思明反叛唐玄宗的一次内乱。安禄山是混血胡人,通晓6种蕃语,史思明是他的同乡,两人在一起长大,在一起当过互市郎 唐代边疆与少数民族 中的经纪人 ,后来又都在幽州节度使 管辖今北京市一带地区 张守畦部下当军官。 安禄山不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权位和势力,还想...

“安史之乱”对唐朝有什么影响,安史之乱对唐朝和唐朝人民的影响

1楼 北京创典文化 安史之乱 使得唐朝的元气大伤,唐朝从此由盛转衰。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 自此以后,唐朝外有吐蕃 回纥 南诏等外患,内有宦官掌权,禁军兵权甚至是皇帝的拥立都由宦官来决定。 2楼 乙玉兰德春 安史之乱是唐朝的转折时期...

安史之乱有哪些历史影响,安史之乱的历史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

1楼 漫阅科技 安史之乱是唐朝 政权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一场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这次事件对社会 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唐王朝由统一集权走向 割据的转折点,是阶级矛盾由缓和走向激化的转折点,是唐王朝对周边各族由主动进攻走向被动挨打的转折点。以此为标志,唐朝的历史分为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 藩镇割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