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阿九九
【《题西林壁》原文】: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原文】:
《游山西村》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题西林壁》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 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题西林壁》赏析】: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
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
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游山西村》译文】:
正值丰年,朴素的农家自酿腊酒,杀鸡宰猪殷勤待客,可别笑话那酒浆浑浊,酒香中溢出的农家热情早已使人心驰神往。
寻寻觅觅,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已无路可走,继续前行,忽然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村庄出现在眼前。
春社祭祀的日子近了,村里**打鼓的热闹起来了,农家人布衣毡帽,淳厚的古风犹存,好一派清新古朴的乡村风貌!
从今后,若是您(农家)同意我随时来拜访,闲来时我将会拄着拐杖,踏着月色,前来叩门。
【《游山西村》赏析】:
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 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感情。
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诗人在语调极其自然亲切的诗句中向人们展示了农村自然风景之美、农民淳朴善良之美,并把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美融于其中。
【陆游简介】:
陆游(北宋宣和七年十月十七-南宋嘉定二年十二月廿九,公元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佃之孙。绍兴三十二年进士,官至宝章阁待制。
中年曾在川陕一带参加军旅生活,先后九年。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南宋四大家,有《剑南诗稿》、《放翁词》。[1]后人每以陆游为南宋诗人之冠。
陆游是现留诗作最多的诗人。
2楼:知否
题西林壁
苏轼.宋
正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
《游山西村》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注释选自《剑南诗稿》。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①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②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足:足够,丰盛。
③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④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⑤箫鼓:**打鼓。
⑥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⑦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⑧若许:如果这样。
⑨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⑩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kòu)门:敲门。
译文正值丰年,朴素的农家自酿腊酒,杀鸡宰猪殷勤待客,可别笑话那酒浆浑浊,酒香中溢出的农家热情早已使人心驰神往。
寻寻觅觅,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已无路可走,继续前行,忽然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村庄出现在眼前。
春社祭祀的日子近了,村里**打鼓的热闹起来了,农家人布衣毡帽,淳厚的古风犹存,好一派清新古朴的乡村风貌!
从今后,若是您(农家)同意我随时来拜访,闲来时我将会拄着拐杖,踏着月色,前来叩门。
3楼:匿名用户
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说明了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分析判断主题感悟题,西林壁这首诗作者抓住庐山的,姿态谈感受,赞美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富于人生哲理。
龙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给我们启示,当我们身处困境时,千万不要放弃,要充满信心,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就会出现新的墨迹,找到希望和出路主题感悟,游山西村这首诗生动描绘出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欢乐的景象,表现了村民好,村民热情好客的品质告诉我们当陷入困境似已无望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只要心中充满希望,绝处逢生现新的转机
4楼:匿名用户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宋苏轼 宋陆游横看成岭侧成峰, 莫笑农家腊酒浑,远近高低的不同。 丰年留客足鸡豚。
不识庐山真面目, 山重水复疑无路,只缘身在此山中。 柳暗花明又一村。
5楼:匿名用户
也好听沟通过tv硬币木vr**想一句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诗意
6楼:匿名用户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这是作者初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壁上的一首诗。
正看庐山,高岭横空;侧看庐山,峭拔成峰;远近高低,形象各异。
为什么总看不清庐山真面目呢?恐怕只是因为自身在这山中的缘故吧!
此诗寓理于情景,巧妙地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游山西村
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
从今日起,如果允许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柴门。
7楼:笃欣悦贸兴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动中即景,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山重水复”见地形复杂,显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一个“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又一村”则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的热闹情景。社日未到,但农民们已经**击鼓,结队往来,衣着都很简朴。“古风存”,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一句写主观心境,如果今后有时间乘月色出游,我会随时拄着手杖来敲你们的门的。作者的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里,对这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这首诗语言质朴清新,塑造了一个游客形象。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中间两联对偶自然工整,显出诗人锤炼字句的非凡功力。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两首诗分别是什么意思?
8楼:这一切为了什么
作品原文
题西林壁 李炯峰先生书写的《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2]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缘:
同“原”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各不同:不相同。 题:
书写;题写。 侧:从侧面看。
识:看清楚。 真面目:
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注: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不是只愿身上此山中
原文翻译如下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其他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因为自己在庐山里。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注释选自《剑南稿》。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①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②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足:足够,丰盛。
③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④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⑤箫鼓:**打鼓。
⑥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⑦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⑧若许:如果这样。
⑨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⑩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kòu)门:敲门。
译文正值丰年,朴素的农家自酿腊酒,杀鸡宰猪殷勤待客,可别笑话那酒浆浑浊,酒香中溢出的农家热情早已使人心驰神往。
寻寻觅觅,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已无路可走,继续前行,忽然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村庄出现在眼前。
春社祭祀的日子近了,村里**打鼓的热闹起来了,农家人布衣毡帽,淳厚的古风犹存,好一派清新古朴的乡村风貌!
从今后,若是您(农家)同意我随时来拜访,闲来时我将会拄着拐杖,踏着月色,前来叩门。
赏析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
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提林西壁这首古诗的意思,古诗两首题林西壁大概的意思是什么
1楼 匿名用户 大概意思已经忘记了 好像是描写庐山的景色,多变性 最后的 不识庐山这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成为千古决句 2楼 小雨滴 远看是山岭 近看是山峰 远看 近看 高看 低看各不同 不知道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子 只因为自己就在此山中 3楼 知道里的知道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应该就是这个简单而许多...
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都蕴含着道理对吗
1楼 大愚若智 对的,这两首诗都各自蕴含着一个道理。 《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游山西村》这首诗告诉我们 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
题西林壁的千古名句是什么,题西林壁诗中千古名句是?
1楼 科学普及交流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楼 幽草天堂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楼 匿名用户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应该是后两句。 题西林壁的千古名句是什么? 4楼 匿名用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楼 任佳乐 不识庐山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