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红军各时期人数

2021-03-07 06:30:16 字数 4636 阅读 2634

1楼:苦味精味苦

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被推翻的剥削阶

苏联红军(16张)

级在国际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组织白卫军,发动反革命叛乱,妄图推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号召人民和赤卫队捍卫十月革命的伟大成果。然而,严峻的形势表明,仅靠十月武装起义时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赤卫队以及由革命士兵和水兵组成的部队,保卫新生的国家政权是极其困难的。

列宁指出,为了保卫十月革命的伟大成果,无产阶级**的国家必须拥有一支严格按照无产阶级原则建立起来的人数众多的正规军。根据列宁的建议,1918年1月28日苏维埃人民委员会通过关于建立工农红军的法令。红军最高领导机关是列宁领导的人民委员会,直接指挥机关是军事人民委员部。

起初,红军以赤卫队为骨干,按照自愿的原则,动员劳动者阶级中最有觉悟最有组织性的先进分子参加红军。2月23日,苏俄劳动人民为抗击德**队入侵,踊跃参加红军,经英勇战斗,阻止了德军的进攻。这一天后来被定为红军的建军节。

苏联红军军旗

1918年4月底,红军扩充到19.6万人。随着内战规模不断扩大,志愿兵役制已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

5月29日,根据苏俄**执行委员会决议,国家改行义务兵役制,地方成立兵役委员会,普及军事训练,组建军事院校,培养军事干部,废除指挥人员选举制,实行委任制。7月实行政治委员制,由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委员共同负责管理所属部队的军政事务。10月底,红军扩大到80万人,开始编成集团军级和方面军级军团。

至1919年秋,共组建7个方面军,每个方面军辖2~5个集团军。同年底,红军总兵力增至300万人。至1920年秋,共组建88个步兵师、29个骑兵师、61个空军支队及一些炮兵和装甲兵部队,总兵力五百余万。

整个内战时期,红军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战,粉碎a.v.高尔察克、nn.

尤登尼奇、a.i.邓尼金、p.

n.弗兰格尔的白卫军和波兰军队,将英、法、美、日武装干涉者驱逐出境,平息了喀琅施塔得叛乱、安东诺夫叛乱、马赫诺叛乱和巴斯马奇叛乱,捍卫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波苏战争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与战败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由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与波兰的边界在凡尔赛条约中并未加以详细说明,而此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由于内战限于混乱之中,波兰的国家元首约瑟夫·毕苏斯基认为这是波兰向东拓展疆土的有利时机,计划通过联合中东欧其余国家建立一个波兰化的联盟(midzymorze,字面意思是“海之间”,按毕氏的计划是指从波罗的海至黑海),作为对付德国和**帝国主义再度出现这一潜在威胁的防波堤。同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弗拉基米尔·列宁则认为红军可以经由波兰支援德国共产党,并在欧洲其他地方制造革命。

1919年,波兰军队控制了西乌克兰的大部分,在波乌战争中取得胜利,在波兰人和乌克兰人都提出要求的版图上建立一个乌克兰国家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尝试未能成功。同时,布尔什维克在内战中取得优势,并向西进攻有争议的领土。1919年末,形成了一条清楚的阵线。

边境小型冲突逐步升级,1920年4月,毕苏斯基的向东攻入乌克兰,开始了公开的战争。几乎同时,苏俄军队已经开始**,最初的**非常成功,苏军进至波兰首都华沙附近。这时,西方国家担心苏军抵达德国边境,对波苏战争的兴趣增加。

在仲夏,华沙看来即将陷落,但在8月中旬局势再次倒转,波兰军队在华沙战役中取得了意外的、决定性的胜利。向东前进的波军节节胜利,苏俄提出求和,1920年10月,双方停火。1921年3月18日签订了正式的和平条约——《里加条约》,划分了波兰和苏俄之间有争议的边界。

这次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波苏边界。[1]

和平建军

内战结束后,国家转入和平建设时期。为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红军大批复员。1924~1925年,以mv.

伏龙芝为首的特别委员会组织实施军事改革。通过改革,苏联采用了正规军与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保留并建立了一支50余万人的精干红军。同时,组织编制发生根本变化,组织形式取得统一;建立严格的兵员补充制度,每年秋季征集义务兵;各级指挥人员进一步更新,工农出身的指挥干部占2/3以上,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约占其半数;实行一长制,增强指挥人员的责任感;健全部队训练制度,贯彻执行新的条令和教令,调整政治教育体制;加强政治机关,提高党的政治工作效率;改进技术装备,提高部队的火力和突击力;军事干部的培养由内战时期的短训制改为学制3~4年的院校训练体制。

这次军事改革使红军中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比重增加到26%,军队中党的各级组织进一步完善。1925年12月,苏共第14次代表大会通过的联共(布)章程首次增加了“关于红军中的党组织”一章。以后在苏共的党章中一直保留了有关军队党组织的章节。

这对加强苏共对红军的领导,提高红军的战斗力起了重要作用。

1934~1938年,由于战争威胁日趋严重,苏联武装力量由混合体制向基干体制过渡。红军开始有计划地扩充,至1937年增至近百万人。同年5月10日,根据苏联**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决议,重新实行政委制(至1940年8月)。

1935年9月和1940年5月,先后实行军衔制和将官军衔制,提高了军事干部的威望。但是,在1937~1938年的“清洗”中,红军大批高中级干部被错杀,严重削弱了红军的战斗力。[2]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红军的**装备不断改善,各兵种的机械化和摩托化程度逐步提高。1930~1939年间,火炮和迫击炮增加6倍,反坦克火炮和坦克炮增加69倍,坦克增加1.5倍,飞机增加5.

5倍。1940~1941年上半年,红军的**装备发展更为显著。军工生产1940年比1939年增加30%以上,成批生产了先进的重型、中型坦克,制造了新型作战飞机和火箭炮。

随着技术装备的发展,组织体制发生变化,步兵师装备了坦克,配备了师属炮兵、反坦克炮兵、高射炮兵,火力显著增强,并开始组建坦克师和机械化师。1941年计划组建20个机械化军。空降兵旅扩编为军。

空军于1940年实行师的编制。红军员额进一步扩大,至1941年6月,陆军共303个师(其中1/4正在组建),红军总人数已达470余万。随着部队**装备的不断发展和组织机构的日臻完善,30年代前半期,红军创立了大纵深进攻战役理论。

1940年,红军在军事学术研究、总结诺门坎事件、张鼓峰事件、苏芬战争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作战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制定颁发了步兵、坦克兵等战斗条令。然而,苏德战争爆发前,红军在新技术装备基础上的改编工作尚未完成;实行新编制的大多数兵团**装备没有配齐;许多指挥员缺乏现代化战争的经验。

苏德战争

苏联红军攻占柏林议会大厦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由于战前苏联对战争危机估计不足,没有充分做好迎战准备,对双方力量对比估计失当,以及战略指导失误等原因,战争初期红军未能阻止德军的进攻。至7月8日,红军89个步兵师、20个坦克师被歼。

至11月,德军深入苏联腹地850~1200公里,红军损失约700万人,其中被俘300余万人。为抗击侵略,苏联共产党和**动员全**民奋起进行卫国战争。至1941年7月1日,共有530万人应征参加红军。

至11月,红军共有291个师又94个旅开赴前线。至1941年底,红军新组建400多个师。苏共**动员共产党员参军参战,至1941年12月下旬,约有110多万党员参加红军。

联共(布)**、各加盟共和国***、各边疆区委、州委和其他党的领导机关的许多成员,在红军中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为了应付日益复杂的局势,加强部队的组织领导,红军又一次恢复政委制。为提高各级指挥员的组织指挥能力,解决指挥干部严重缺编问题,加强了战时指挥干部的训练工作。

军事院校通过扩大招收学员名额,缩短学制,提高培训能力。方面军和集团军举办速成训练班,培训大量初级军官。同时,还大批提拔作战有功的士兵充实基层干部队伍。

由于采取上述紧急措施,红军的作战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到1941年底,红军终于把德军阻止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接近地,并为转入**创造了条件。在莫斯科会战的第

二、第三阶段,红军消灭德军50余万人,使法西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次遭到失败,a.希特勒的“闪击战”计划彻底破产。1942年夏季,德军在苏德战场南翼发动进攻,企图夺取高加索石油产地和顿河、库班河一带产粮区。

为阻止德军进攻,红军继续扩充力量,至1942年夏总兵力达1000余万人(其中作战部队550余万)。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红军给德军以沉重打击,夺取战略主动权。这一胜利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

随着战时国防工业的迅速发展,1943年红军在军事技术装备方面取得了对德军的优势。至1943年6月,红军作战部队已拥有火炮和迫击炮10万余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万余辆,作战飞机1万余架。同年底,红军已有5个坦克集团军、24个坦克军和13个机械化军。

航空兵师、军和空军集团军也进一步扩编。在1943年夏秋战局中,德军统帅部企图夺取库尔斯克突出部,以扭转不利态势,但红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给德军以歼灭性打击,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1944年,红军在列宁格勒、克里木、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达维亚、波罗的海沿岸和北极地区连续发动一系列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战役,把德军赶出苏联国土。

红军越战越强,至1945年初拥有作战部队等94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4万余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5万余辆、作战飞机2.2万余架。

这支英雄的军队不给德军以喘息时间,在解放本国领土之后又不停顿地发起一系列战略性进攻战役,帮助东欧和东南欧各国人民从德国法西斯的占领下解放出来。1945年4月,红军发起柏林战役,歼灭德军近百万人,彻底捣毁希特勒老巢。苏德战争结束后,红军挥师东向,于同年8月9日对日作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和外蒙古(今蒙古国)军队协同下,粉碎日本关东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苏德战争期间,苏联共产党向红军输送160余万党员。他们在红军中发挥了核心领导作用,使红军经受了严峻的战争考验。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红军700多万官兵荣获勋章和奖章,1.

1万余人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战后,红军大批复员。从1946年起,苏联红军正式改称苏联武装力量。

苏联红军建军初期的军旗有哪些,苏联红军建军初期的军旗有哪些? 10

1楼 风尘狂客 镰刀斧头 就和咱们的党旗差不多 2楼 伏罗希洛夫 布琼尼 图哈切夫斯基 布柳赫尔 叶戈罗夫 苏联红军军旗的寓意 3楼 匿名用户 苏联红军军旗历史上改过很多次 红色底色代表共产主义 五角星代表 苏联共产党 镰刀锤子代表工人和农民阶级 图案 放在中间的意思是 联合团结全部工农阶级 拥护无...

二战时期为什么德国苏联的军工生产比中国的

1楼 北京王嘉化妆学校 战争初期德国飞机制造厂里整齐摆放的快完工的ju 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战争初期依靠先进作战理念生产出的战机给英法军队造成了极大地恐慌,但是随着德军势力衰弱这些进攻利器也逐渐失去了光辉被改成了攻击机。 库尔斯克战役前德工厂里整齐停放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这个装甲怪物一上战场的确吓...

苏联二战兵人军服上色用什么颜色,二战苏军用哪种颜色涂军装比较好

1楼 飘零下线 二战期间的苏联军服自成一格,它不强调款式上的装饰性,而以厚重和严肃为主要特征,这与苏联地域辽阔 冬季漫长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也与其落后的轻纺工业有很大关系。 苏式军服虽无特别之处,但自成体系,并且十分实用,穿在俄罗斯人健壮的身躯上,有一种特别的英武之气。正是这些穿着朴素军服的苏联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