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词解释的要点名词解释应当具备哪些要点主要是历史学哲学文学方面,谢啦

2021-03-06 22:26:07 字数 4997 阅读 6373

1楼:匿名用户

一、核心题型:名词解释是试题的核心题型

介绍具体方法之前,我们有必要加深对名词解释这一题型的认识。统考试题中,名词解释共八题,题十分,共八十分,占到总分的四分之一强,低于简答题的五分之二。从分值上看,似乎名词解释没有简答题重要。

然而,仔细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名词解释是贯穿于整个试题之中的。其一,二十个单选题,大部分可以看做是名词解释的变形,如07年1题,考的就是“稷下学宫”。其二,在史料题中,一种考察的方式是对材料中出现的名词进行解释,如07年29(1)要求解释材料中出现的“四子书”“大比”“进士出身”“传胪”。

其三,简答题(包括史料分析题中的简答题),有些是可以看成是名词解释的重新整合或对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影响的概述。

至此,我们不难理解名词解释是核心题型这一论断了,但是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其实,答案,我已在新手入门贴中指出:考研历史考的是史实!

而考史实的最好题型就是以记忆为基础的名词解释,而不是论述题。名词解释成为核心题型的另一个因素在于它可难可易。一般而言,名词解释的题干只有二至六字,如果试题中出现较为偏的名词解释,则考场上会有很大一部分考生空写或写的不着边际,其结果是白白失去了十分。

因此,名词解释也是最有区分度的题型。

二、次重点:考研历史名词解释的范围

前文已经指出,虽然简答题所占分值高于名词解释,但试题的核心题型是名词解释,而不是简答题。那么,在引入“次重点”一词之前,我们先明确简答题的考试范围。对比历年的简答题于考试大纲,我们很容易发现大部分简答题是考纲上的**标题。

因此,可以把简答题的考试范围称之为“重点”。

与简答题不同的是,名词解释的范围是“次重点”。那么,何谓“次重点”?1、历史上较为重要的史实;2、重大历史事件的一部分或对重**实产生过一定影响;3、具有相对性,即“次重点”是相对重点而言。

如07年27题《九十五条论纲》,相对于宗教改革就是次重点;08年26题圣德太子改革,相对于大化改新也是次重点。

尽管如此,次重点的依然是较为重要的史实,在历史上产生过相当的影响。如普遍认为较偏的08年28题德福雷斯事件,事实上,次事件是19世纪未法国历史上重要的排犹事件,对法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

正是由于名词解释的次重点特性,才使得我们明确了名词解释的范围:重大的历史事件不是名词解释的范围,像前文所举的大化改新,宗教改革不可能直接作为名词解释;同样,过细的知识点也不在次范围之内。

三、真题分析:最易忽视的工作

名词解释真题包括题干和参***两部分。分析真题中的名词解释是考生最易忽视的工作,而对参***的忽视程度远甚于题干。长孙以为两者同样重要。

题干。通过对题干的分析发现,题干之间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最直接的就是题干在分布上,一般而言,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各占两个(07年即例外)。

而在世界古代史中,一般是欧洲文明一个,亚非一个。就其内容而言,主要集中于改革、战争、文教、经济上,而鲜有人名、地名,其原因可能是人名、地名要点过多,判卷时不易把握。但需要指出的是考试大纲并未明确说明此类名词不考,因此,在复习中,对于较为重要的人名、地名,还是要予以重视,毕竟此类名词可以以单选、史料分析的形式出现在试题中。

参***。对于名词解释的分析是被普遍忽视的。究其原因,一是考生认为考过的不会再考;二是认为参***的字数太少,过于简洁。

其实,这两种观念都存在误区,可以说,正是对参***的重视,才有本文的的核心部分第四章。本文所讲之方法,最早的灵感就**于此。对于名词解释的参***的字数分析,我将在第五章专门论述。

四、三段论:可行的高分模式

在介绍了名词解释的范围之后,进入本文的最重要部分:如何解答名词解释。

长孙总结的三段论认为名词解释的答案应包括概括句、分述部分、影响与作用句(结尾句)。可以看出,三段论不是三个段落,而是指有上述三部分构成的完整的答案。如09年23题官督商办:

“①洋务运动时期清**创办民用企业的主要方式。②一般由商人出资认股,由清**委任**督办。③官督商办方式对民用企业早期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其中①为概括句,②为分述部分,③为影响与作用句。

整体上看,三段论的答案呈现“总-分-总”的形式,这种形式与考研英语大作文的三段模式很相似。

应当给与重点关注的三段论的概括句。在答题时,考生最易忽视此句,而直接进入叙述,这是考生不能获得高分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为什么必须要概括句呢?

其原因在于概括句能直接而准确地告诉阅卷者,这个名词解释是什么!假如有一本专门论述少年中国学会的著作,而此前你并不知道什么是少年中国学会,当你深入此书后,慢慢地你会知道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著名的社团。若干时间后,你可能忘记了书中关于该社团成立时间、主张、活动的具体叙述,但你依然记得:

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的社团。是的,这句活就是该名词的概括句。更通俗的例子是,当别人问你什么是火龙果时,你会告诉他火龙果是热带的一种水果,而不是喋喋不休的告诉他火龙果的成分构成和生长环境。

至此,我想大家已经清楚地知道了,概括句就是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概括某个名词的主要特性的句子。

概括句的重要性在于,它能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地知道考生对该名词的掌握程度,是最能体现考生水平的部分,也是获得高分的关键。

2楼:挽歌

在名词解释中第一个必须注意的是区分:专有名词和非专有名词,专有名词可能指向了一个历史事件,文学含义,哲学创新,例如:辛亥革命,堂吉诃德,觉解,它们就必须根据原文去仔细的提取此种名词概念的构成因素,历史性的名词: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影响。文学名词:出处,作者的构思意图,对现代使用的含义指向,哲学名词:

只能根据作者的原意进行概括,哲学家本身就是制定概念的。对于非专有的名词则可以根据自我对此个名词的通俗理解加上联系此个名词的上下文构成一种合理的解释。

名词解释的答案应包括概括句、分述部分、影响与作用句(结尾句)。可以看出,三段论不是三个段落,而是指有上述三部分构成的完整的答案。 整体上看,三段论的答案呈现“总-分-总”的形式,应当给与重点关注的三段论的概括句。

概括句就是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概括某个名词的主要特性的句子。概括句的重要性在于,它能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地知道考生对该名词的掌握程度,是最能体现考生水平的部分,也是获得高分的关键。 三段论的第二段是分述,此部分是详细解释名词的具体内容。

一般而言战争类应写明交战双方、原因、经过、结果;改革应主要写明改革内容。 第三段是影响与作用,这部分较为简单。应予注意的是与第二段的分述不同,第三段应指出名词对现在或以前的最主要的影响与作用上。

希望对你有帮助的~

3楼:匿名用户

围绕一个中心,从经济或者上层建筑或者直接原因或者间接原因产生及影响。

名词解释应当具备哪些要点 主要是历史学、哲学、文学方面,谢啦~

4楼:绿影抽空

如果是作家诗人之类的话,要有他文学史的地位,代表作及简介,创作风格

如果是文学作品,要有主要观点,代表作家及风格,发展演变的关键事件

以此类推······

5楼:匿名用户

名词解释的答案应包括概括句、分述部分、影响与作用句(结尾句)。可以看出,三段论不是三个段落,而是指有上述三部分构成的完整的答案。整体上看,三段论的答案呈现“总-分-总”的形式,应当给与重点关注的三段论的概括句。

概括句就是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概括某个名词的主要特性的句子。概括句的重要性在于,它能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地知道考生对该名词的掌握程度,是最能体现考生水平的部分,也是获得高分的关键。三段论的第二段是分述,此部分是详细解释名词的具体内容。

一般而言战争类应写明交战双方、原因、经过、结果;改革应主要写明改革内容。第三段是影响与作用,这部分较为简单。应予注意的是与第二段的分述不同,第三段应指出名词对现在或以前的最主要的影响与作用上。

6楼:匿名用户

在名词解释中第一个必须注意的是区分:专

有名词和非专有名词,专有名词可能指向了一个历史事件,文学含义,哲学创新,例如:辛亥革命,堂吉诃德,觉解,它们就必须根据原文去仔细的提取此种名词概念的构成因素,历史性的名词: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影响。

文学名词:出处,作者的构思意图,对现代使用的含义指向,哲学名词:只能根据作者的原意进行概括,哲学家本身就是制定概念的。

对于非专有的名词则可以根据自我对此个名词的通俗理解加上联系此个名词的上下文构成一种合理的解释。希望对你有帮助的~

名词解释

7楼:爽朗的

景别:是指由于摄影机与被摄体的距离不同,而造成被摄体在摄影机寻像器中所呈现出的范围大小的区别。

镜头:指从开机到关机所拍摄下来的一段连续的画面,或两个剪接点之间的片段,也叫一个镜头。

关键帧: 帧——就是动画中最小单位的单幅影像画面,相当于电影胶片上的每一格镜头。在动画软件的时间轴上帧表现为一格或一个标记。

关键帧——相当于二维动画中的原画。指角色或者物体运动或变化中的关键动作所处的那一帧。关键帧与关键帧之间的动画可以由软件来创建,叫做过渡帧或者中间帧。

拍摄角度:拍摄角度包括拍摄高度、拍摄方向和拍摄距离。拍摄高度分为平拍、俯拍和仰拍三种。拍摄方向分为正面角度、侧面角度、斜侧角度、背面角度等。拍摄距离是决定景别的元素之一。

扩展资料:

景别的分类

景别是通过视觉所产生的。不同的景别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我国古代绘画有这么一句话“近取其神,远取其势”。一部电影的影像就是这些能够产生不同艺术效果的景别组合在一起的结果。

景别可具体划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五种。

远景远景一般用来表现远离摄影机的环境全貌,展示人物及其周围广阔的空间环境,自然景色和群众活动大场面的镜头画面。它相当于从较远的距离**景物和人物,视野宽广,能包容广大的空间,人物较小,背景占主要地位,画面给人以整体感,细部却不甚清晰。

远景通常用于介绍环境,抒发情感。在拍摄外景时常常使用这样的镜头可以有效的描绘雄伟的峡谷、豪华的庄园、荒野的丛林,也可以描绘现代化的工业区或阴沉的贫民区。

电影诞生以来,卢米埃尔就发现并运用远景画面善于表现大的物象的特点。《工厂的大门》与《火车进站》所表现的就是众多工人上工和火车到站时站台上熙熙攘攘的景象。

格利菲斯1916年导演的《党同伐异》,制作了最雄伟的巴比伦宫殿布景,纵身达1600米,仅拍摄“巴尔泰萨尔盛宴”一个场面,就动用了4000多名群众演员,摄影师坐在气球上拍摄。也只有运用大全景,才能摄入如此浩大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