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文学尝试
“万物作焉而不辞”出自老子《道德经》,意思是让万物兴起而不拒绝它们。。
一、原文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二、释义
作:兴起;“不辞”二字不好懂。魏源解作“万物作焉而后应之不辞耳,此因应无为之道也。”不辞,就是不拒绝。完全随应万物,也就是无为而治的意思。
三、赏析
万物生生不息,不代表不会犯错,但即使看到万物走上歧路,“道”也不会横加干涉,而是让万物自然而然的繁衍生息,因为万物迟早会再回归“道”,就像一个经常酒驾的人,迟早会付出代价,或者改正错误回归“道”,或者车祸死亡回归“道”,“道”不会干涉。作为人就要常常自省,学习,让自己不要离道失德。
即使是生化万物的“道”,也不对万物横加干涉,不占有,不依赖,没有任何狂妄自大,所以,万物和“道”之间才能永不背离,一切才可以永恒的生生不息下去。
那么,作为人,更要慎重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努力的从不同角度理解万物,尽量让自己看得更明白,不争辩,不用强,才能与万物和谐共存。
扩展资料
老子《道德经》中其他经典名句
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解释: 天下人都在口口声声说,某些美好的东西如何如何美了,那一定是夸夸其谈的不正当的。天下人都在口口声声说的那些所谓很高明的行为,一定不是什么真正的高明。
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解释: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三、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解释: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四、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解释: 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
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五、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解释: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2楼:炎仌王
【词目】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原文】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尔不恃,功成而弗居。
【释义】作:兴起;“不辞”二字不好懂。魏源解作“万物作焉而后应之不辞耳,此因应无为之道也。”不辞,就是不拒绝。完全随应万物,也就是无为而治的意思。(见《老子本义》)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1楼 匿名用户 留基波一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希腊奴隶主民主制的哲学概括,只有经过留基波 德谟克利特从宇宙论 认识论的高度上概括,才有智者学派把个人主义 感觉主义原则在人类社会中的具体运用,从而为苏格拉底 柏拉图哲学的发辟了新的方面。 人是万物的尺度。该命题孕育着人本主义的萌芽,在当时是一个震撼传统...
成语不辞而别是什么意思,不辞而别的意思是什么?
1楼 中公教育 1 解释 辞 告辞 别 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或悄悄溜走了。 2 出自 元 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 报老爷得知,王粲不辞而别去了。 3 示例 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 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 4 语法 偏正式 作谓语 宾语 状语 形容不打招呼就离开 2楼 柏兰雀俏 不辞而别 别有洞...
不懂就问,尼采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
1楼 姜阳 不懂就问 就是不知道的事情别乱说 请教懂的人 2楼 惊心意 不懂就问的意思是 有什么不会的就去问,别不懂装懂的样子。 尼采是个人名来的, 尼采一般指弗里德里希 威廉 尼采 尼采主要著作有 《权力意志》 《悲剧的诞生》 《不合时宜的考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