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1793年的中国,一队英国使团浩浩荡荡从北京出发,到200多公里外的承德避暑山庄去觐见清朝皇帝乾隆。这里面有一个叫tomas staunton的12岁英国男孩,是使团副使的儿子,他语言天赋惊人,在路上就跟传教士学会了中国话,于是在觐见时竟然跟乾隆爷唠起了家常。乾隆一高兴,赏了他自己佩戴的荷包,直到今天这个荷包还保存在博物馆里。
按理说这足以让12岁的staunton回味好一阵了,然而,这次中国之行他竟有比这最难忘的经历:那是在觐见的路上,他们途经一个叫古北口的地方,眼前豁然开朗,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一道壮观的大型建筑进入他们眼帘,就像一条巨龙蜿蜒盘踞在山脊之间,无穷无尽,望不到头。按staunton父亲回国之后写的书中所载,使团所有人的感觉是“惊心动魄”。
这,就是我们的主角,人类史上最长的建筑:长城--我们将讲述一些也许你不熟知的长城故事。
无论从工程的规模、材料的数量、人工的消耗和建筑地点的困难来看,人类历史上所有的防线加起来也抵不上中国的长城。
作为第一批看到长城的外国人,让staunton不解的是,与使团随行的清朝**,对于这座奇迹般的大型防御工事态度冷淡。刚学会中国话的他估计没听过“冲冠一怒为红颜”,此前一个半世纪,明臣吴三桂一纸降书,使清兵长驱直入长城山海关,入主中原。从那时起,长城就已失去了全部的防御价值。:
两个多世纪过去了,在今天八达岭长城的城砖上,游客海量的“到此一游”刻字中,外国字母越来越多。“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一句诗不仅鼓舞了长征中的红军,也鼓舞了不计其数的外国人。叶利钦当上了好汉,小布什也要证明自己是个汉子,他说:
我要比尼克松登的更高!当不计其数的“好汉”从世界不同角落前来登临之后,长城,已经从一座防御型建筑,成功转型为一个文化符号。万里长城,也成为大多数外国人心目中中国的代名词。
然而在自豪的同时,中国人至今仍在困惑:万里究竟是多少里?长城到底有多长?
据说每位登上长城的国家元首,都会获颁一份“元首登长城”的证书,现在这个证书已经发出去400多份。登上长城的各国元首似乎都很激动,有的当场作诗,有的现场画素描,还有的甚至把生日party都搬到了长城上。不过当每位元首问到长城的长度时,无论是专家和导游都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答案。
关于长城的长度,一直是中国人的一块心病。今年4月18日,北京八达岭长城张灯结彩,中国国家文物局和测绘局隆重宣布:经过多年勘测,最新数据表明:
明长城总长度8851.8公里!呵呵,厉害吧,都精确到小数点以后了。
但即便这个数据准确,它也无法代表“万里长城”的真正长度,因为明长城不过是两千多年长城修筑史中的一个章节,它的故事,从早可从遥远的战国开始书写。
“烽火戏诸侯”故事中的烽火台,在周幽王之后的春秋战国被大量兴建,各诸侯国为了防止敌国入侵,修筑城墙连接烽火台,这就形成了最早的长城。而后,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他自命为“千古一帝”,拆除了原诸侯国间的城墙,转而要为后世留下一道外族无法逾越的高墙。于是,他派遣大将蒙恬率三十万人北逐匈奴,在北边扩建长城。
当时的民间工程师采用“因地制宜”原则,在高山峻岭,则开山取石;在平原荒地,则就地夯土。他们使用最多的是板筑夯土法,将泥土倒入木质框架,人工夯打直至坚硬如石。用这种方法修筑起来的长城,直至今天的阴山一带,仍有遗迹留存。
据《史记》记载,秦长城“延袤万余里”。万里长城之说,由此而来。然而,这人力砌出的万里城墙,却建立于秦朝的**和无数劳工的尸骸之上。
孟姜女哭倒长城,城墙崩裂,显露丈夫尸骨的传说,让民间一直流传一种说法:秦长城的修建材料之一,是人骨。说长城,必道孟姜女,历史上是否真有孟姜女其人?
还真有,不过传说似乎冤枉了秦始皇。孟姜女最早见于《左传》,是战国齐国人,丈夫叫杞梁,是齐国将军,死于战事;和荡气回肠的民间传说不同的是,她在丈夫死后并没有悲愤痛哭,而是谨守礼法。然而到了西汉,这事就变了:
大文人刘向写了《列女传》,在他笔下,孟姜女成了在城墙下抚丈夫尸体痛哭的烈女;十天之后,城墙为之崩坏。谁知到了唐朝,故事又变了!一位叫贯休的和尚写了一首诗,诗中写到“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
在这首里,孟姜女一跃由战国穿越到了秦朝,他的丈夫由齐国的将军变成了修万里长城而死的劳工,而孟姜女哭的地方则转移到了长城脚下,她哭崩了长城,让丈夫的尸体从中显露。从此,孟姜女夫妇就与长城结下了不解之缘。不知你注意没有,这首唐诗写到“筑人筑土一万里”,他也认为长城是由人骨和土筑成,那么长城的材料真有人骨吗?
经过对秦长城遗址的探测,除了部分陶瓷碎片和动物骨骼以外,并没有发现人的骸骨。这是一段明代长城,有关人骨的传说,也指向它们墙砖的接合处,传说这些白色的灰泥,是由人骨磨成。经过探测,灰泥的主要成分是石灰,还有一种神秘的有机物质。
它们是糯米。自古以来,就流传有秦朝用糯米砌筑长城的传说,最终明长城成为了佐证。米所含的淀粉粘性非常高,而在中国古代,淀粉和石灰的胶凝料是民间的一项建筑瑰宝,明皇城和少林寺的修建都有它们的影子。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粘合料的坚硬和耐久,远胜西方的石灰和沙子混合物。直到18世纪,它才被西方发明的水泥所超越。糯米的发现也许会让那些不信人骨砌长城的人松一口气。
然而随着考古的深入,考古学家有了惊人的发现,近年来,在陕西的秦长城和山东齐长城段,先后在夯土层中发现了夹杂的人骨,从排布情况看,死者应该是被直接铺在夯土之内夯实。你说这样的皇朝、这样的统治者,怎能够不灭亡?秦朝很快就被农民战争的海洋所淹没,主修长城的大将蒙恬含羞自杀。
两千年后的今天,中国有许多地方,仍旧留有这个15年短命皇朝所建的长城遗址,在荒原中静默。秦朝覆灭,长城荒芜,匈奴开始肆无忌惮的绕过长城,进犯北方。然而很快,中国迎来了一位强大的君主,他在把匈奴打回老家的同时,也修筑了历史上最长的长城,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武帝。
汉武帝胡服骑射,国力渐强,于是开始对匈奴发动战争。在第一次大战中,卫青大破匈奴,收复河套以南地区,匈奴对长安的威胁解除,汉武帝宣布重修秦长城。在随后的两次大战中,一位年青将军横空出世,和卫青一道纵横草原,出塞1000多公里,将匈奴彻底赶到了漠北,他就是只活了短短23年的战神--霍去病。
于是汉武帝下令,在西部修筑近两千公里的新长城,以保护汉朝日益繁盛的一条**通道,它就是击退匈奴后兴起的丝绸之路。然而,西部遍地是戈壁和荒漠,原先的夯筑法在沙砾中完全失去了效用,因为松散的沙子无法承压,怎么办?古代的建筑师们再次将“因地制宜”的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找到了一样宝贝:
芦苇。只要利用一层又一层的芦苇充当支架,就能够将沙砾强化和粘着,即使面对西部肆虐的风沙,也不会轻易瓦解,高耸的长城就这样在西部竖立起来。一千八百多年后,西方发明出钢筋混凝土浇筑法,实际上和中国古代建筑师在西部修长城的方法,如出一辙。
通过丝绸之路,西方的货商和属国的岁贡源源不断的来到大汉都城,汉朝的国力一时无匹,到达了顶峰。为了进一步保护丝路,汉武帝力用同样的天才设计,在敦煌建起了一座大型军事关隘,通体采用黄土夯筑而成,沿途设置烽火台。它就是丝绸之路西去的门户:
玉门关。时至今日,它还有一座四方形的城堡遗址留存。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这座为无数文人墨客吟诵的关隘,可以说是辉煌的汉长城和繁盛时期丝绸之路的缩影。传说汉朝时西域的和田美玉,就是经过这座关口进入中原,所以它才因此得名“玉门”。与西汉强盛的国力相对,长城的夯筑技术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
汉长城西起大宛,东至朝鲜入海口,全长近一万公里,成为修筑长城最多的朝代。此后,长城的修筑暂缓,唐朝由于国力强盛,北突厥已被击败不再成为威胁,所以不需要修长城。而宋朝燕云十六州失陷,使得长城的修筑失去意义。
随后蒙古人入主中原,他们最多对老长城做一点修缮,充当商路的驿站。长城真正迎来革命性的发展,是在汉朝之后一千多年,在那一时期,长城的修筑史正式书写下一个新的篇章,也是它最后的辉煌。从那以后,再也无人筑长城。
在嘉峪关西瓮城的门楼上,有一块单独放置的砖,当地人称它“定城砖”。嘉峪关,明长城的最西端起点,拥有内城、外城和城壕组成的完备体系。依旧护卫丝路,依旧建立于戈壁滩,如果仍旧沿用一千多年前的沙砾和芦苇修筑,将无法抵御外敌已经发展成熟的火炮。
怎么办?一千多年后的明朝,砖墙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为了再也不要见到被赶跑的蒙古人回转,明朝人决定用砖头修筑长城,将它打造成为真正的防御要塞。
当时的工匠对于建材的用量、设计和规划,都已到达一个新的高峰,嘉峪关门楼上的这块砖头,述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当时的一位巧匠精通计量,监工就来请他计算工程砖头用量,他经过周密的计算后说:一共需要99999块砖。
于是监工就如数将砖发给工匠们,并刁难说:多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你的头,并罚其他人劳役三年。工程竣工,砖头多出了一块,就放在门楼。
监工见状大喜,以为抓住了工匠的把柄,结果那位老兄说:那块砖是神仙放的,叫做定城砖,谁动了它,整一座关隘就会垮掉。监工闻言再也不敢刁难,这块砖头也就这么一直放在了门楼上。
明朝定都北京,然而在北京和草原之间的群山中,却有一系列隘口,这是游牧民族入侵的最佳路线。于是为了保护都城,一位天才的军事家和工程师,在这些隘口修筑了长城史上最为出色的防御工事。古北口的司马台长城,就是他的杰作。
司马台山势陡峭,地势险峻,长城就修建在它刀刃般的山脊之上,外墙以长砖包裹,城墙得以加厚。设计者恰到好处的将35座敌楼设置于每一个制高点,敌楼外设瞭望台、射击孔;内设兵舍和密室,能够存放兵器火药。最高的一座楼叫“仙女楼”,需要登100米的“天梯”而上,坡度85度,近乎垂直。
此后,这里成为长城战事最多的关隘,有史可查的战役多达138次,乾隆年间让英国使节staunton“惊心动魄”的是它,抗日战争中让中国守军痛歼日军的也是它。它将长城作为一座防御型建筑的功用发挥到极致,修建它的人以抗倭留名青史,他的队伍有一个闪亮的名字“戚家军”,他被称为民族英雄--戚继光。与此同时,戚继光还肩负山海关的防卫重任,这座“天下第一关”,同样也抵达了长城的建筑顶峰。
然而半个多世纪以后,正是在此,吴三桂放清兵入关。戚继光忠心护卫的大明帝国灭亡,再坚固的城墙,也抵不过人心的背叛。
长城作为防御工事的意义,从此不复存在。从那以后起,就再也没有人修长城了,长城在明朝达到顶峰,然后很快就走向了消亡,那一座座设计精妙的敌楼、那一段段雄伟宽阔的城墙,很快就成为崇山峻岭间无人理睬的建筑废墟。外国人开始注意到长城,是在它从辉煌步入黄昏的时候,通过十六世纪西班牙人门多萨的一本中国专着《大中华帝国志》。
而外国人真正见到它,是在开头我们说到的十八世纪末。在那之后的半个世纪,1840年的英国议会大厅,议员们正在激烈的进行辩论,商议如何营救在中国面临死刑的鸦片商人。一位年近六十的爵士起身发言,强烈支持发起对华战争。
他,就是当年跟随使团出使中国,曾目睹中国最伟大防线的12岁少年,tomas staunton。随后,鸦片战争打响,英军从海上侵入中国,那条震撼过他们的万里陆上防线,没有为清**带去一丝安慰。
过去有一个说法:长城是宇航员在太空唯一能够辨认出来的地球建筑。2003年,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返回地球,老老实实的告诉人们:
我看不到。然而,还是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来到八达岭,来到司马台,想亲眼看一看长城,当一回好汉。一位历经沧桑的东方老人,每天都沉思不语,默默的迎送一个又一个来自不同地方的孩子,一个又一个崭新的黄昏与黎明。
给予的故事: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悟,请写在下面
1楼 o邇 要选择相信别人,别人的意见也许是对的,不过要先通过思考别人是否正确。 2楼 萝莉莉丝水瓶 有时候该相信别人的时候,就应该相信别人。因为他有可能是会帮助你的。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 3楼 匿名用户 要得到一样东西,就要相信别人所说的。 4楼 匿名用户 读了给予的故事这篇短文,他为什么要在后面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