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知天命,古稀,弱冠,而立,不惑,耄耋,是多大

2021-03-06 11:59:09 字数 6227 阅读 2904

1楼:竹林细雨

花甲是60岁。

知天命是50岁。

古稀是70岁。

弱冠是20岁。

而立是30岁。

不惑是40岁。

耄耋是80~90岁。

花甲:指60周岁。花甲即一甲子。

由天干、地支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为一循环。因干支名号错综参互,故称花甲子。后称年满六十为花甲。

花甲也指年月、时代、年纪、年岁。

扩展资料:

三十而立——人在30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40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

五十知命——50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另一种解释:看清事物的真相,自然的繁衍事实;孔子说: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并非是一种对自己生命妥协的负面心态,而是对追寻学问、获得人生经验而总结出来的大道)。

六十花甲——60在阴历来算,已经天干地支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

六十耳顺——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按照现代人的观点,是指:清楚看明白各人观点不同、欲望不同、处境不同、心态、情绪等的不同,言语表态等等都能够释然,容纳了,但不等于接受了。

七十古稀——70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另解:已经很稀有了,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

2楼:爱单单爱

花甲:六十岁。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

知天命:五十岁。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古稀:七十岁。意思是古来稀少。

弱冠:男子二十岁。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而立:三十岁。立,站得住的意思。

不惑:四十岁。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耄耋:**十岁。

扩展资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花甲之年”也叫“耳顺之年”。

参考资料:

3楼:琪花瑶草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没有专门的90,只是八十九十合叫耄耋(mao die)

4楼:缺钱找我

还有襁褓是婴儿的意思

5楼:蓝曦萼

花甲:60 知命:男子50 古稀:

70 弱冠:男子20 而立:男子30 不惑:

男子40 耄耋:80或90 耄:80 耋:90

6楼:匿名用户

如此肌肤恢**货了。绝对绝对划算哭的很多年获得国家的叠加到家的姐姐对象

7楼:我是只菜

依次为60,50,70,20,40,80岁

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有什么典故来历?

8楼:没钱的萌娃纸

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的典故介绍:

1、弱冠

男子20岁称弱冠。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

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

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出处《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2、而立

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30岁。

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3、不惑

指40岁。也指遇事能明辨不疑。

(1)谓遇事能明辨不疑。

《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唐 韩愈 《伯夷颂》:“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

宋 曾巩 《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人以怒迁,公能自克;人以利回,公能不惑。”

(2)《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因以“不惑”为四十岁的代称。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十六:“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木工蔡荣》:"自幼信神只,每食必分置於地,潜祝土地,自总角至於不惑,未尝暂忘也。"

清 方文 《初度》诗:"行年将不惑,学道尚无闻。"

4、知天命

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叙述方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

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

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

孔子学《易》,乃知天命。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

5、花甲

花甲之年:指60岁。

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6、古稀

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明 李贽 《观音阁》诗之一:"如何古希人,不识三伏苦。"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瑞文端公重瞳》:"公早贵,致位宰辅,寿臻古稀。"

《当代》1981年第6期:"他后悔自己的鲁莽行动,年届七旬,古稀高龄了,干么还这么不知轻重。"

7、耄耋[mào dié]

耄,《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

耋,《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

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

耄耋:泛指晚年。耄,**十岁的年纪。

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耋指**十岁。毛传又云:

“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耋之年:

指**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8、期颐

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

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

“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

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

9楼:匿名用户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

称“弱冠”。(《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

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

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

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

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

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

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

均指70岁。

耄:指**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

”《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

“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

泛指晚年。耄,**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

耄(mao)耋(die)指**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

”后人因称**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十岁。

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

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

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

“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

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