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老拿悄悄拿别人东西是怎么回事

2021-03-06 08:13:39 字数 6322 阅读 1898

1楼:领悟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是一种占有欲和偷窃欲的综合表现。他现在还小,还没有做不出一些出格的事情。而且朋友亲戚也会容忍,可一旦触犯到法律,后果就不堪设想。

从小偷针,长大偷金,这个道理谁都懂。处理方法1:抓住后必须严加管教,说服最佳,必要时采用暴力,长记性。

处理方法2:偷什么东西回来,你扔掉,然后成数十倍的给他买回来,放在他面前,不需要说什么,让他自己想。ps:

我以前是一个罪犯,所以能深深的感到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必须从严从重从快解决,否则后果非常严重,到时候家长才追悔莫及。最后祝你的孩子能快乐成长。

2楼:石桥段轩

大概占有欲太强,给他买他想要的玩具吧,满足他的一些需求或许会好一点。

另外,也可以试着拿走他的东西,让他找不着,体会一下别人的东西“弄丢了”是什么样的心情。

3楼:匿名用户

适当的教育是必要的手段~~ 回想我们小时候不是被老板老妈教育得服服帖帖的么~~

4楼:天蝎

这个毛病必须要让他改掉的哦,必要的时候必须要使用暴力的,如果你舍不得打孩子,那其实是害了他,如果他养成了习惯的话,你想想他以后会怎么样。孩子是小树苗,必须要修建,家长是园林工人,要用剪刀,把歪枝剪掉,否则,小树苗会越长越歪。

5楼:匿名用户

靠痛打之类的暴力体罚

是不可取的。如果打能暂时解决某个问题,那体罚的阴影也会在另一方面使孩子变坏。建议关在一间房间里要他反思错误,或罚他一顿饭不吃(少吃一顿饭不会伤身体的。

)。虽说不要体罚,但偷东西之类的教育和卫生习惯等的教育不一样,教育时要严肃甚至严厉。说得他眼泪汪汪才好。

6楼:匿名用户

一定要教育的,我外甥也拿过,被我姐姐打了一次以后,再也不拿了;打他时,他疼,你也心疼,但是如果不打,你要想想他长大后再拿,可不是光心疼的了!

7楼:匿名用户

教他换位思考。让别人拿他最喜欢的玩具,然后再趁机教育。

8楼:匿名用户

痛揍一次 就长记性了

9楼:匿名用户

主要是小孩的好奇心,慢慢的教育,大了就好了,印象中,都有这个长大的过程中吧

10楼:匿名用户

得教育啊 这样下去是不行的~~~~~~~~~~~~~~~~~~~~~~~~~·

11楼:陌路小马

有时候不能太惯着他,这种习惯是要立马切除,不然以后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小孩子爱拿别人的东西,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12楼:小仙女

儿童心理学研究分析,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有两种心理因素引起:一是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望,他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充满好奇心,而且很想马上获得。在这种私有欲的引领下,他便悄悄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

另一原因是孩子有一种异乎**的冒险心理,他们心想,我拿了别人的东西,只有自己知道,别人却不知道,这是多刺激和神秘呀。可见,孩子刚开始偷拿别人的东西,主要是在外界诱因的驱使下,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而形成的。如果家长不给予正确的引导,就会逐渐演变成偷窃行为。

因此,家长在发现孩子有顺手牵羊的行为时,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帮助孩子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1、帮助孩子形成所有权概念

年幼的孩子活动范围只限于家庭,从记事起他就发现,爸爸妈妈可以随便拿他的东西,孩子也可以拿大人们的东西。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他开始上幼儿园了,接触的人和事越来越多,看到别的小朋友玩具很好看或很好玩时,就想拿过来玩一玩,甚至塞进书包带回家玩,把玩具占为己有。这是由于2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头脑中有了我的、我自己的的概念,但对你的、他的概念又比较模糊,所以,对一切他们有兴趣的东西,都认为是自己的。

当孩子缺乏物品所有权概念时,就要积极帮助形成物品所有权概念。即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可以自由支配,他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才能使用。

在家中也要建立这种所有权的意识。将孩子的东西与**的东西区分开,孩子在需要使用家长的东西时,必须征求家长的同意。家长也要在使用孩子的物品时,征求孩子的意见。

孩子的衣柜和玩具要和家长的分开。还可经常提出这东西是谁的?等问题来帮助孩子形成所有权的概念。

2、对孩子的需要应适度满足

现在的家庭对孩子的需要往往满足过度,容易造成孩子一种思维习惯:我想要就能有,我想要就得有。孩子的需要如果不能满足,就会出现强占或私拿,这是孩子思维的一个误区。

因此在满足孩子的需求时,不能一味地全部满足,有些要求可以让孩子通过努力去实现。

相反,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格,不允许孩子随意获得他并不太需要的东西,这本来是正常的。但如果家长既不给他提供,又不作解释,就会使孩子感到失望。很可能导致他产生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作为己有的不良行为,说起来,这实在还是一种对家教过严的报复行为。

3、让孩子乐于与家长交流

了解孩子内心的真正想法对于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很重要。对待孩子出现的问题要保持一种冷静的态度,让孩子乐于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你是不是也想要以只像明明那样的笔呀?

你可以用你的零花钱买一个。孩子每天回到家,都要与他聊聊在幼儿园或在学校发生的有趣的事,让孩子养成与家长说心事的习惯。

4、让孩子把玩具还回去

家长若发现孩子拿别人的东西,千万不要打骂、鄙视孩子,应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不可取,让孩子学会接受错误,勇于承担后果。如要求孩子把玩具还回去,也可陪着孩子物归原主,让孩子给对方道歉,甚至送给对方一个小礼物。让孩子意识到知错就改、补偿对方的重要性。

但切忌小题大做,把拿上升到偷的高度,甚至威胁惩罚孩子。相反,家长可以借此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使小朋友难过,并鼓励孩子角色易位,体会自己喜爱的东西遗失会是什么滋味。

另外,对于孩子拾金不昧、帮助他人等行为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5、要强调伤害

到了幼稚园阶段,大多数五岁左右的孩子明白拿别人东西不对。即便如此,孩子有时会对锺爱的东西不由自主。若家长发现孩子有顺手拿来的行为,要反复强调拿别人东西的行为不会被容忍。

该年龄段的孩子特别重视友情,因此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拿别人的东西会伤害彼此友谊,让孩子考虑自己的行为对朋友和老师造成的伤害。

6、要维护孩子的自尊

有的家长发现孩子犯了错,总爱摆起一副老子教儿子天经地义的态度来教训孩子。用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孩子最多知道这件事让家长特别生气,下次不能做,或者下次不能让他们知道。家长应有分寸地用科学方法来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

如果孩子是初犯,要警告他:这次行为如能改正不再犯,就可以得到原谅,如果再犯要重罚。在批评和惩罚孩子时,要针对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他的人格,既不要像个历史学家翻出孩子过去的错误不放,也不要在外人面前教训孩子,否则,孩子会从心里和家长产生对抗,以后再想说他什么可就难了。

7、须警惕孩子说谎

若孩子经常拿东西,家长则要格外当心。家长要经常检查孩子的书包,即使多一件小物品,也要问清来路。如果孩子说是朋友送的,即使怀疑孩子说谎,也不要当场表露,但私底下要跟小朋友家长核查,不要轻易定性孩子偷盗。

家长绝对不能对孩子拿别人东西视而不见,以防患未然。

上小学后,孩子已有是非观念,可以明辨对错,不会随手拿别人的东西,但家长更要警惕。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仍有可能仅仅出于爱好而霸占别人的东西,也有可能受嫉妒心理驱使拿别人的东西。譬如说,写字漂亮的同学经常得到老师赞扬,孩子可能认为同学的铅笔有助自己写好字,从而将具有神奇力量的铅笔占为己有。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当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时,家长不能毫不介意,这样孩子会认为你默许了他的做法,慢慢形成恶习;要及时向孩子了解原因,是在哪儿拿的,拿谁的;让孩子知道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会给别人带来不方便和烦恼,是一种不好的行为;要求孩子及时归还别人的东西,并向对方道歉;对孩子的行为提出明确要求,及时提醒,严格监督,使孩子养成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好习惯。

13楼:匿名用户

孩子 成长的一个过程,慢慢的会好的。

孩子总是爱拿别人的东西怎么办

14楼:匿名用户

儿童心理学研究,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有两种心理因素引起:一是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望,他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充满好奇心,而且很想马上获得。在这种私有欲的引领下,他便悄悄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

另一原因是孩子有一种异乎**的冒险心理,他们心想,我拿了别人的东西,只有自己知道,别人却不知道,这是多和神秘呀。可见,孩子刚开始偷拿别人的东西,主要是在外界诱因的驱使下,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而形成的。如果家长不给予正确的引导,就会逐渐演变成偷窃行为。

因此,家长在发现孩子有顺手牵羊的行为时,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帮助孩子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1、帮助孩子形成所有权概念 年幼的孩子活动范围只限于家庭,从记事起他就发现,爸爸妈妈可以随便拿他的东西,孩子也可以拿大人们的东西。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他开始上幼儿园了,接触的人和事越来越多,看到别的小朋友玩具很好看或很好玩时,就想拿过来玩一玩,甚至塞进书包带回家玩,把玩具占为己有。

这是由于2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头脑中有了我的、我自己的的概念,但对你的、他的概念又比较模糊,所以,对一切他们有兴趣的东西,都认为是自己的。 当孩子缺乏物品所有权概念时,就要积极帮助形成物品所有权概念。即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

属于自己的可以支配,他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才能使用。在家中也要建立这种所有权的意识。将孩子的东西与**的东西区分开,孩子在需要使用家长的东西时,必须征求家长的同意。

家长也要在使用孩子的物品时,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的衣柜和玩具要和家长的分开。还可经常提出这东西是谁的?

等问题来帮助孩子形成所有权的概念。 2、对孩子的需要应适度满足 现在的家庭对孩子的需要往往满足过度,容易造成孩子一种思维习惯:我想要就能有,我想要就得有。

孩子的需要如果不能满足,就会出现强占或私拿,这是孩子思维的一个误区。因此在满足孩子的需求时,不能一味地全部满足,有些要求可以让孩子通过努力去实现。 相反,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格,不允许孩子随意获得他并不太需要的东西,这本来是正常的。

但如果家长既不给他提供,又不作解释,就会使孩子感到失望。很可能导致他产生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作为己有的不良行为,说起来,这实在还是一种对家教过严的报复行为。 3、让孩子乐于与家长交流 了解孩子内心的真正想法对于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很重要。

对待孩子出现的问题要保持一种冷静的态度,让孩子乐于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你是不是也想要以只像明明那样的笔呀?你可以用你的零花钱一个。

孩子每天回到家,都要与他聊聊在幼儿园或在学校发生的有趣的事,让孩子养成与家长说心事的习惯。 4、让孩子把玩具还回去 家长若发现孩子拿别人的东西,千万不要打骂、鄙视孩子,应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不可取,让孩子学会接受错误,勇于承担后果。如要求孩子把玩具还回去,也可陪着孩子物归原主,让孩子给对方道歉,甚至送给对方一个小礼物。

让孩子意识到知错就改、补偿对方的重要性。但切忌小题大做,把拿上升到偷的高度,甚至威胁惩罚孩子。相反,家长可以借此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使小朋友难过,并鼓励孩子角色易位,体会自己喜爱的东西遗失会是什么滋味。

另外,对于孩子拾金不昧、帮助他人等行为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5、要强调伤害 到了幼稚园阶段,大多数五岁左右的孩子明白拿别人东西不对。即便如此,孩子有时会对钟爱的东西不由自主。

若家长发现孩子有顺手拿来的行为,要反复强调拿别人东西的行为不会被容。该年龄段的孩子特别重视友情,因此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拿别人的东西会伤害彼此友谊,让孩子考虑自己的行为对朋友和老师造成的伤害。 6、要维护孩子的自尊 有的家长发现孩子犯了错,总爱摆起一副老子教儿子天经地义的态度来教训孩子。

用不能解决问题,孩子最多知道这件事让家长特别生气,下次不能做,或者下次不能让他们知道。家长应有分寸地用科学方法来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如果孩子是初犯,要警告他:

这次行为如能改正不再犯,就可以得到原谅,如果再犯要重罚。在批评和惩罚孩子时,要针对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他的人格,既不要像个历史学家翻出孩子过去的错误不放,也不要在外人面前教训孩子,否则,孩子会从心里和家长产生对抗,以后再想说他什么可就难了。 7、须警惕孩子说谎 若孩子经常拿东西,家长则要格外当心。

家长要经常检查孩子的书包,即使多一件小物品,也要问清来路。如果孩子说是朋友送的,即使怀疑孩子说谎,也不要当场表露,但私底下要跟小朋友家长核查,不要轻易定性孩子偷盗。家长绝对不能对孩子拿别人东西视而不见,以防患未然。

上小学后,孩子已有是非观念,可以明辨对错,不会随手拿别人的东西,但家长更要警惕。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仍有可能仅仅出于爱好而霸占别人的东西,也有可能受嫉妒心理驱使拿别人的东西。譬如说,写字漂亮的同学经常得到老师赞扬,孩子可能认为同学的铅笔有助自己写好字,从而将具有神奇力量的铅笔占为己有。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当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时,家长不能毫不介意,这样孩子会认为你默许了他的做法,慢慢形成恶习;要及时向孩子了解原因,是在哪儿拿的,拿谁的;让孩子知道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会给别人带来不方便和烦恼,是一种不好的行为;要求孩子及时归还别人的东西,并向对方道歉;对孩子的行为提出明确要求,及时提醒,严格监督,使孩子养成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好习惯。

我们班的同学老是悄悄地拿我的东西,我该咋办

1楼 匿名用户 1 小学还是大学 2 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闹大,要么放过去 3 找几个朋友证明,给她 的机会 2楼 匿名用户 把你的每一个东西都刻上自己的名字,同时提醒她以后别再拿你的东西了,如果她还那样下去,就告诉你们班主任,开个班会什么的好好批评教育她一次。 3楼 飘移高小树 那要看那东西重要吗...

出轨女人被发现后.还悄悄联系以前的情人是怎么回事

1楼 匿名用户 出轨大致有两种情况 1 被迫,或情有可原 比如喝多了 。事后自己知道错了,诚心悔改!可以原谅! 2 在清醒的情况下,自愿出轨。而且,事后并不觉得错,还和那个人保持联系,关系暧昧。不值得原谅! 你说的就属于第二种情况。她对自己的老公已经失去兴趣,移情别恋了,或者说情人满足了她的物质需求...

手拿小东西时,有时候会发抖是怎么回事

1楼 匿名用户 可能是特发性震颤。这种病的 不明,主要累及上肢和头部。意见建议 主要表现是做精细动作时出现手抖,如写字 持筷子 扣纽扣等。情绪紧张 疲劳时手抖更明显,于精神松弛或休息时减轻或完全消失。神经系统检查除手抖外无其它异常 2楼 匿名用户 首先建议检查是否是甲亢和帕金森综合征 另外如果你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