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why诉天下
黛玉谜语
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两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借,风雨阴晴任变迁。
名家点评:
这首谜语的谜底是更香。更香用于计时,即在香上标出刻度,以燃烧的长短计算时间。
通行的《红楼梦》(即“程乙本”)以这首谜语属黛玉。脂本系统中,有的(庚辰本)属宝钗,有的(甲辰本)属黛玉。这就形成一件小“公案”。
如把这些诗句理解成日后宝钗寡居的苦况,也无不可;但从“焦首”、“煎心”等句看,似乎更像黛玉的口吻。“琴边衾里两无缘”,也不像说宝钗,因为她就竟还是同宝玉结了婚,不能说一点夫妻的缘分没有。在无更确凿的根据证明定属宝钗的情况下,暂认定属黛玉。
这首诗句句说的是更香,又句句在说人。“琴边衾里两无缘”,是说黛玉和宝玉没有夫妻恩爱的情份,白白地恋爱一场。“晓筹不用鸡人报”,似乎有写黛玉忧思不眠之意。
第七十六回写湘云去潇湘馆过夜,湘、黛二人同时失眠,黛玉说:“我这睡不着也并非今日,大约一年之中通共也只好睡十夜满足的。”黛玉多病、多愁、多泪,焦首煎心,日日年年,正是她的特点。
最后两句是同情怜惜的话:要珍惜青春的时光,周围生活中的风雨阴晴、是非纠葛任它去,不要挂在心上。
这类诗,说谜语是很巧的谜语;丢开谜底去欣赏,就是很有味道的诗。
2楼:匿名用户
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
蒙回前诗:“禅理偏成曲调,灯谜巧引谶言。其中冷暖自寻看,尽夜因循暗转。”
作者独到的艺术匠心是将“禅”在爱情世界里发挥了一种特殊功能,以禅学机锋为丘必特之箭,这也许正是“红楼梦”艺术的高妙之处。二十一回写贾府为庆薛宝钗十五岁生日唱戏时,贾宝玉看完戏以后,因为一个小旦的模样“活象一个人”,被快嘴的史湘云点出:“象林妹妹的模样儿”,引起风波,宝玉想做个调停人,连忙向湘云使眼色,结果林、史二人非但不承情,反而都把他奚落一顿。
他想到前日所读《南华经》上有“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又曰“山禾自寇,源泉自盗”等语,越想越没趣,回到房间。宝玉不由得想起唱戏前宝钗为其解说的鲁智深所唱一支《寄生草》曲文:“漫拔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恶剃度在遂台下。
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掩芒鞋破钵随缘化”,大禁大哭起来,翻身起来。他细细品味其中妙义,不禁大哭起来,且提笔占一偈云: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可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并于偈后亦填一首“寄生草”:“走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
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从表面上看,这是对偶然事件的一时感忿之作,其实是贾宝玉在内心深感孤寂的情况下,对以往感情生活及至人生的一次理性思考。表达的是自己对黛玉的一片真心不被理解,从而感到委屈、失望、艾怨的复杂情感。这一偈二曲,也许作者另有深意存焉,—如隐伏将来宝玉的结局之类。
但“心证意证”之“心”、“意”,绝非禅学所谓“我心即佛”、“本心清净”之义。在前一回“林黛玉俏语谑娇音”中,黛玉因宝玉往往“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而使性子对宝玉表示了不满。当时宝玉很讲了一番“亲不间疏,先不借后”的私情话。
黛玉听后说:“我为的是我的心。”宝玉亦道:
“我也为的是我的心,难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其“心、意”之底蕴正在于此。由此可见,所谓“心证意证”者,即是希望自己的感情能够在对方身上得到所证。
**的主人公看似在参禅,其实在言情,偈语所称“无可云证,是立足境”云云,也就是希望自己的感情毋需解释即为对方所理解,以期达到两心相通的境界而已。但现在一段私心无可与说,就只有借助参禅,求得暂时的心理平衡和解脱了。“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是书之大旨,立足于浊世,便不可能干净,不可能不被污染。
薛宝钗看后认为“都是我的不是,都是我昨儿一支曲子惹出来的。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明儿认真说起这些疯话来,存了这个意思,都是从我这一曲子上来,我成了个罪魁了。
”于是撕了粉碎。林黛玉认为贾宝玉的偈语和《寄生草》曲“不该撕,等我问他。你们跟我来,包管叫他收了这个痴心邪话。
”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果断来到宝玉屋里。一进来黛玉便笑道:宝玉,我问你:
“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
”宝玉竟不能答。三人拍手笑道:“这样钝愚,还参禅呢。
”黛玉又道:“你那偈末云,‘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再续两句在后。
”因念云:“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庚辰双行夹批:
拍案叫绝!此又深一层也。亦如谚云:
“去年贫,只立锥;今年贫,锥也无。”其理一也。《参禅偈》中宝玉所作和黛下所续,既是禅理,也是谶语。
后来宝玉流落在外,讯息杳无可闻,以至“悬崖撒手”,都应了“无可云证”的话;而黛玉的“无立足境”,则是为她泪尽夭亡作谶。宝钗接着道:“实在这方悟彻。
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碓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
’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
庚辰双行夹批:出语录。总写宝卿博学宏览,胜诸才人;颦儿却聪慧灵智,非学力所致——皆绝世绝伦之人也。
宝玉宁不愧杀!今儿这偈语,亦同此意了。只是方才这句机锋,尚未完全了结,这便丢开手不成?
”黛玉笑道:“彼时不能答,就算输了,这会子答上了也不为出奇。只是以后再不许谈禅了。
连我们两个所知所能的,你还不知不能呢,还去参禅呢。”宝玉自己以为觉悟,不想忽被黛玉一问,便不能答,宝钗又比出“语录”来,自己想了一想: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
宝玉便笑道:“谁又参禅,不过一时顽话罢了。”。
禅学教义,仪式给人以庄严,神圣之感,宝、黛二人正是自觉不自觉地借助了它的外壳,使所表达的爱情信念也具有庄严和神圣的色彩,通过说禅从侧面言宝黛之情的方法,十分切合人物的性格特点。
作者在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里,为了逃脱“*** ”,故意在书中设置了谜语,也就成了书中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元宵节后,元春娘娘从宫中送出一个灯谜命大家猜,猜后每人也作一个灯谜送进去。
第二日晚间,小太监又送出了娘娘的回信。当时,恰逢贾母高兴,于是在堂屋设了一架小巧精致的围屏灯,将元春及宝玉等人做的灯谜都抄在纸上,粘在屏上。到了晚上,元纪派太监来颁赐奖品,独迎春;贾环没得。
元妃还批评贾环这首谜语“不通”,根本没猜,贾环十分难堪。据贾环说,他这首谜语的谜底,一个是枕头,一个是房脊上的兽头。那天,贾政也陪伴在贾母左右。
贾母便叫贾政先猜“猴子身轻站树梢”。庚辰双行夹批:所谓“树倒猢狲散”是也。
打一果名。贾政已知是荔枝,庚辰双行夹批:“的是贾母之谜。
”便故意乱猜别的,罚了许多东西,然后方猜着。贾母谜底的寓意在于暗示将来的“树倒猢狲散”,谜底“荔枝”又可谐音“离枝”。这句在秦氏托梦预言贾府后事时郑重提到过的俗语,作者并非随便拈来,而是有寓意的。
然后贾政也念一个与贾母猜,念道:“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
”庚辰双行夹批:好极!的是贾老之谜,包藏贾府祖宗自身,“必”字隐“笔”字。
妙极,妙极!打一用物。说毕,便悄悄的说与宝玉。
宝玉意会,又悄悄的告诉了贾母。贾母想了想,便说:“是砚台。
”贾政笑道:“到底是老太太,一猜就是。谜语和贾政的身份相称。
他从封建阶级的标准说,还算有“德”,同乃兄大恶棍贾赦作风不同,不膘不赌,恪守“忠孝”之道,俨然是位道学先生,这就是“身自端方”。在维护封建贵族家庭传统上,对宝玉的“叛逆”行为深恶痛绝,把宝玉打得死去活来,够得上“体自坚硬”了。他虽略有才学,撑着一副读书人的架子。
这样一个封建家长作这样一首一本正经的谜语,即使人觉得正常,同时又觉出一些讽刺意味。《红楼梦》中的这些谜语,都是作者借书中人物之手写出的 ,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闲文 ,它是**人物的未来命运的隐语 ,具有“谶语”式的特点 ,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学表现才能。
第一个谜是元春的:“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惊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打一玩物。”元春的诗谜谜底是爆竹。一响而散、回首化灰的爆竹,正是对贾元春“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的命运的写照。
元春之死,敲响了贾府败亡的丧钟。迎春谜语:“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
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谜底是算盘,谜面的语言句句双关。
贾赦想选个有财有势的贵婿,结果把女儿送进“中山狼”的口里,结果都是“有功无运”,迎春这个善良的姑娘终于断送了青春的生命。这是一首带有浓厚宿命色彩的自伤自悼的抒情诗。 第三个是探春的:
“阶下儿童仰面时 ,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打一玩物。
”探春的诗谜谜底是风筝。这是作者以断线风筝暗示探春将来的远嫁不归 。“才自精明志自高”的贾府三小姐探春,虽是庶出,但凭着王夫人的赏识,在贾府一度当上了发号施令的女管家 。
一旦风筝断线,“东风”又把它远远地送走,结局便是“千里东风一梦遥”。惜春谜语:“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身沉墨海,性中自有大光明。”贾政猜是“佛前海灯”。海灯是点在寺庙里佛像前的长明灯,隐喻惜春出家为尼。
对惜春将来出家为尼,作者充满悲悯、同情。黛玉谜语:“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谜底是更香。更香用于计时,即在香上标出刻度,以燃烧的长短计算时间。通行的《红楼梦》(程乙本)以这首谜语属黛玉,脂本系统中,庚辰本属宝钗,有的甲辰本属黛玉。
如把这些诗句理解成日后宝钗寡居的苦况,也无不可;但从“焦首”、“煎心”等句看,似乎更像黛玉的口吻。“琴边衾里两无缘”,也不像说宝钗,因为她就竟还是同宝玉结了婚,不能说一点夫妻的缘分没有。所以暂认定属黛玉。
四春的谜,就是他们一生的全部春光的集中缩写。元春江南岁月极度繁华不过如爆竹,一响而尽;迎春有功无运两地难逢,如算盘任人拨弄而毫无办法;探春燕市重逢光彩照人,终又像断线之风筝,飘零远去,一去不返;最后“惜春出家”喻出家为尼,可惜了美好春光。所以作者先开“大观园”佳境,以喜衬悲
接着是宝玉写的 :“南面而坐,北面而朝,像忧亦忧,像喜亦喜。——打一用物。
”宝玉的谜语谜底是镜子 。这是一首很巧妙的谜语,寓意是喜忧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暗示着宝玉后来大彻大悟,遁入空门,并揭示出贾府的表面繁荣与悲惨结局。有的早期《石头记》抄本上没有这首谜语,而且又见于明代冯梦龙编的《挂枝儿》中,所以有的研究者认为是后人增补的。
宝钗谜语是 :“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
——打一用物。”宝钗的谜底是竹夫人。它用竹篾编成,中空 、透风,夏天睡时抱着取凉 。
它夏天“荷花出水”时可供取凉 ,秋天“梧桐叶落”时被弃置不用,暗示宝钗与宝玉“夫妻不到冬”,结局悲惨。曹頫,号竹居;暗示宝钗是曹頫的妻子。这首谜语也不见于某些脂本,故有人认为不是出自作者笔下,为后人所增补。
错,很可能是作者最后的定稿,一百二十回的价值会逐渐显现。唐宋以来,咏“竹夫人”的诗较多,有说“但随秋扇”的,有叹“爱憎情易迁”的,还有说“与君宿昔尚同床”、“只恐西风动别愁”、“人情易变乃如此,世事多虞只自伤,却笑班姬与陈后,一生辛苦望专房”等佳句,不一而足。《红楼梦》里的灯谜的作用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点明文章主旨,增添悲剧气氛;还暗示曹頫是宝玉原型,是真正的作者。
《红楼梦》作为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具有很强的写实性。作者在第一回中就说到:“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 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
”整个《红楼梦》的故事里各种生活场景的描写,都尽可能在平平实实中此起彼伏地交替进行。将猜灯谜、制灯谜这样一种当时盛行的岁时习俗反映到作品中来是很自然的事。另外,清朝研究谜语较前代更盛。
据赵濂《谜语 浅说》,乾隆年间的《玉荷隐语》被认为是质量较高的谜语专著。清著名学者俞樾著有《隐书》。晚清灯谜大师张起南的《橐园春灯话》,集灯谜之大成,理论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至今仍有参考借鉴价值。
清朝的“谜热”多以文人参与并以灯谜为主,但影响所及,推动了民间谜语的发展。曹雪芹身处这样的大环境中,难免不受其影响,因此《红楼梦》里出现灯谜就不足为怪了。
庚辰: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蒙回末总评:作者倍菩提心,捉笔现身说法,每于言外警人再三再四。而读者但以**古词目之,则大罪过。
其先以庄子为引,己曲句作醒悟之语,以警觉世人。犹恐不入,再以灯谜试伸致意,自解自叹,以不成寐,为言其用心之切之诚。读者忍不留心而慢忽之耶?
(批语再三强调“芹逝矣”,不合情理。又再三提醒读者,警觉世人。我们认为,甲戌本第一回批语: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这回又强调“芹逝矣”应该是为了弥补漏洞,如果有人猜到曹頫是作者,但作者已死,也无法追究;再三提醒读者,除了暗示**的主旨外,更重要的是提醒读者,曹頫是宝玉的原型,是**的真正作者。
第二十二回,还有一条批语:“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寥矣,不怨夫!”这几乎就是明说了。
这也是导致各个版本有差异的根本原因。 作者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安排出版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时才补上宝玉和宝钗的谜语。)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和三十回的思考练习题
1楼 wo廖秋丽 1 贾政仅因为在满月时宝玉抓的是脂粉朱钗,就认定他没什么大前途,只能是个流氓无赖。听信贾环的话,不分青红皂白就揍了宝玉一顿。 而且嫌小厮打的太轻, 一脚踢开,自己狠命打了好几大板 打得王夫人心肝肉的叫唤也不停手。 2 林黛玉只是心疼的哭得说不出话,眼睛都肿得像桃核。宝玉忍痛还宽慰她...
《红楼梦》中描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住所的语段有哪些
1楼 匿名用户 黛玉先到了潇湘馆 人都说大家子住大房 昨儿见了老太太正房 配上大箱大柜大桌子大床 果然威武 那柜子比我们那一间房子还大还高 怪道后院子里有个梯子 我想并不上房晒东西 预备个梯子作什么 后来我想起来 定是为开顶柜收放东西 非离了那梯子 怎么得上去呢 如今又见了这小屋子 更比大的越发齐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