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作者写蝉的寓意蝉的意象的寓意

2021-03-05 22:59:07 字数 5291 阅读 7827

1楼:匿名用户

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籍,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注释: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 、书法家.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

绥(音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流响:连绵的声音.

疏桐:稀疏、高大的梧桐树.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形状、习性、声音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3)虞世南的《蝉》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2楼:匿名用户

写蝉的寓意,主要是用蝉的高洁,勤劳的品德,来比喻人的品德

3楼:活宝小菜小姐

对蝉的喜爱,赞美之情,如果是关于童年的那就是对童年对故乡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蝉 一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0

4楼:第一职责

《蝉》 一诗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郁郁不得志的感情。

扩展资料

原文:蝉

唐代: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赏析: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以”,因。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

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

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所以纪昀说开头两句是“意在笔先”。

蝉彻夜悲鸣,叫到五更天,已是声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断绝了。可是那些树呢,依旧碧绿青翠,任凭蝉叫得如何凄苦动人,也是无动于衷,真是无情啊!

蝉声与树木的碧绿本来是毫不相干的,诗人却责怪树木的冷酷无情。显然,这同样是在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写自己的哀告无门、受人冷落。曾经有过深交的令狐绹等人本来是可以帮助李商隐的,可是,他们不仅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处处排挤打击他。

在这样的境况下,诗人怎能不怨恨与激愤。

“故园芜已平”,从陶渊明《归去来辞》的“田园将芜胡不归”化用而来。陶渊明做官不如意,想到自己家乡的田地快要荒芜了,就辞官而去,归隐田园,自得其乐。自己也是仕途坎坷,处处碰壁,何不也像陶渊明那样早日还乡呢?

可是,故园荒芜,似乎已经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地,真是进亦难,退亦难!

这两句在四处漂泊、前途黯淡的生活身世倾诉中,透露出诗人的失意与苍凉。

最后两句是作者对蝉说的话:多劳你给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样清寒。“君”,指蝉。

“警”,警醒,这里有触动的意思。蝉在告诫什么呢?有人说是警告诗人为什么不及早回头,早归故园;有人则认为是提醒诗人保持高洁的操守。

此联前一句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手法写蝉。后一句“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结合起来,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5楼:life布可

蝉唐代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6楼:活在午夜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

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会不会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蝉,本来没有什么“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不是不真实了吗?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

蝉的意象的寓意

7楼:武府小道

蝉,作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弱小生命体,朝饮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在苍茫宇宙中显得微不足道。然而正是它的这一生命规律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爱,蝉被带入诗词中成了较多的描写对象。

一、显示出时间的变化

蝉在白露到来时,必死无疑,给人无可奈何的伤悲之感。诗人常以蝉喻指自我生年不满百的悲剧情怀,凄冷的人生风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

另有“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元稹《送卢戡诗》)“红树”、“蝉”、“夕阳”、“白头”自然融为一体,落日相伴的蝉恰恰是白头之人的真实写照。加上离别之悲,是一种下降凝缩的力的运动。蝉的这一寄托,突出了诗人的主体感受,即天步悠长,人生如白马过隙,倏忽即逝的悲剧意象,蝉的这种意象,词微旨远,妙不可言。

二、映射出悲凉的情调

秋天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一种悲凉的情调,蝉极易渲染出一种苍凉的氛围,形成孤冷意象融入到别离远游之中。

三、赋予蝉高格之形象

中国古代文人历尽沧桑,诸如宦海浮沉,名利追逐,市朝倾轧,世态炎凉,难免滋生出往事如梦,命运坎坷的迷惘和感伤。诗人常通过蝉的描写反映了自己失意之情,高格之情调。

8楼:

禅叫表示夏吧突环境据说本喜欢夏候禅叫意境往往周围比较安静

火车警报声差环境描写许柔漫或场面都用些用即发悲剧候

说气氛尴尬候乌鸦叫比较

蝉有象征意义么?是什么

9楼:匿名用户

有象征意义,象征高洁的品格。

以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蝉》为例。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作品原文

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扩展资料: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却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看似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因为蝉本来没有“难饱”和“恨”。

作者这样说,看似不真实了,但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颔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进一步地描摹了蝉的鸣声。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这里体现了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

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

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首联和额联写蝉的哀告无助,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寓意十分明显,写蝉即是写诗人自己的身世。“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蝉栖高难饱,费声鸣叫无人理会,纯属徒劳,这正是诗人清高自处,也是世情冷淡,无人相知的写照。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己平。”颈联随之一转,换了主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

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要是局限在咏蝉上面,有的话就不好说了。诗人由蝉的命运联想到了自身的不幸,回忆自己的仕宦生涯,流露出不尽的感慨。

“梗犹泛”这里用典,形容自己飘泊不定的宦游生活。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田园将芜胡不归”,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

此联下句饱含了故园之思。

这两句好象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经过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尾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

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钱先生指出不仅树无情而蝉亦无情,进一步说明咏蝉与抒情的错综关系。

马上有蝉是什么寓意,蝉有象征意义么?是什么

1楼 匿名用户 这个应该不是古董,以前貌似有人问过这种问题马上边的不是蝉,而是蝇,寓意就是 马上赢 ,现代作品分开来说的话,马在古代寓意有一个好的前程而蝉呢,在古代有轮回的意思,还有就是高洁的象征 2楼 葡萄皮 这个很少见到,一般都是马上有猴子,寓意是 马上封侯 ,蝉有两种寓意,一种是含有蜕变的意思...

伊索寓言《蚂蚁和蝉告诉我们?》,伊索寓言《蚂蚁和蝉》的寓意

1楼 心里画感叹号 《蚂蚁和蝉》这篇小寓言通过蚂蚁和蝉生动的对话,来告诉我们 人不应该是懒惰的,我们不能打没有准备的仗,否则后果会很严重。就像农民伯伯,他们为了秋天的收获,在春天耕耘,以便能够在秋天得到美好的收获,度过安逸的冬天。 我们也要像寓言中的蚂蚁那样,而不能像那只蝉一样荒废大好的学习时光。像...

《蝉》的作者是谁,全文意的思是什么

1楼 姜晏归 《蝉》的作者是唐代的虞世南 全文的意思是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1 全诗 《蝉》唐代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 诗句赏析 《蝉》这首诗是初唐名臣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