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洞文言文好句赏析

2021-03-05 20:53:42 字数 3494 阅读 1118

1楼:313倾国倾城

莲花洞.(明)袁宏道

莲花洞之前为居然亭[1],亭轩豁可望[2]。每一登览,则湖光献碧,须眉形影如落镜中。六桥杨柳[3],一路牵风引浪[4],萧疏可爱[5]。

晴雨烟月[6],风景互异,净慈之绝胜处也[7]。洞石玲珑若生,巧逾雕镂[8]。余尝谓吴山、南屏一派皆石骨土肤[8],中空四达,愈搜愈出[10]。

近若宋氏园亭,皆搜得者,又紫阳宫石,为孙内使搜出者甚多[11]。噫!安得五丁神将挽钱塘江水[12],将尘泥洗尽,山骨尽出,其奇奥当何如哉!

【注释】

[1]莲花洞:在杭州西湖南山,净慈寺旁。[2]轩豁可望:

是说居然亭开畅,可以远眺。[3]六桥:在西湖内西侧有苏堤,为苏轼任杭州知州时所修筑,堤上有六座桥相连。

[4]牵风引浪:本是风吹杨柳,投影湖中,摇曳多姿,而此处反说是杨柳牵风引浪。[5]萧疏:

错落有致。[6]晴雨烟月:晴郎的月夜和烟雨迷茫的时候。

[7]净慈:净慈寺,始建于后周显德元年(954),是西湖最负盛名的古迹之一。绝圣:

最佳。[8]巧逾雕镂:比精工雕刻还要巧妙。

[9]吴山:山名,在西湖东南侧。南屏是其支脉。

石骨土肤:仅表皮为土层,下面是中空的石头。似太湖石,可以装饰园林。

[10]愈搜愈出:中空的洞石越发掘就发现越多。[11]孙内史:

指明代司礼太监孙隆。[12]五丁神将:即五丁大力神。

钱塘江:经吴山南麓。

【翻译】

莲花洞的前面是居然亭,亭开畅,可以远眺。每次登上观望,湖水清澈透明,(站在湖旁)人的影子像是在镜子里,全部显现。六桥的杨柳,一路上被风吹拂,摇曳多姿,倒好像是杨柳牵引着风,引出了水中波浪,杨柳错落有致,非常迷人。

晴朗的月夜和烟雨迷茫的时候,风景各不相同,这是净慈寺最绝妙的地方。洞里的石头玲珑剔透,好像活的一样,比精工雕刻还要巧妙。我已经认识到吴山、南屏山一带都是表层为土,下面是石头,石头中间有孔,可以相互贯通,且这种洞石越发掘越多。

近点的如宋氏园亭的石头,都是从这里搜索的,又如紫阳宫的石头,很多是被孙内使从这挖掘出来的。噫!如果能使五丁大力神把钱塘江的水挑来,将山的表面尘泥洗尽,使山下面石头的奇妙奥秘全部显露出来,该是怎么样的情形呢?

【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属湖北)人,曾任江苏吴县县令,是晚明文学流派“公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有《袁中郎全集》。本篇选自《西湖记述》一书。

【作品赏析】

这是一则清新的写景文字,笔调明快流畅,不露雕饰之痕。作者无论写亭、写湖、写柳、写石,都只稍稍只笔,就各显特色。他写景不作精细镂刻,力求用写意的笔法,并且把自己的感情融汇进去;不袭用前人旧句,处处着意创新,因而对自然美常有独特的抒写。

“湖光献碧,须眉形影如落镜中”,一“献”一“落”,将湖光和须眉都赋予人的动作,生动新颖,作者欣喜之情与景物相生而出;“六桥杨柳,一路牵风引浪”,赋予了柳条以活泼的动态和人化的情意,不落俗套,秀丽动人。文末的几句议论富于感情,寄托着作者对美好事物着意追求的情思。

2楼:徭秀荣瓮壬

《莲花洞》作者为明代著名文学家,“公安三袁”之一的袁宏道。

原文:莲花洞之前为居然亭,亭轩豁可望,每一登览,则湖光献碧,须眉形影,如落镜中。六桥杨柳,一路牵风引浪,萧疏可爱。

晴雨烟月,风景互异,净慈之绝胜处也。洞石玲珑若生,巧逾雕镂。余尝谓,吴山南屏一派,皆石骨土肤,中空四达,愈搜愈出,近若宋氏园亭皆搜得者。

又紫阳宫石,为孙内史搜出者甚多。噫!安得五丁神将,挽钱塘江水,将尘泥洗尽,山骨尽出,其奇奥当何如哉?

翻译:莲花洞的前面是居然亭,亭子很开阔,可以远眺。每次登上观望,湖水清澈透明,站在湖旁人的影子像是在镜子里照映。

六桥的杨柳,一路上被风吹拂,好像是牵引微风,引出了水中波浪,错落有致、非常迷人。晴朗的月夜和烟雨迷茫的时候,风景各不相同,是净慈寺最绝妙的地方。洞里的石头玲珑剔透,好像活的一样,比精工雕刻还要巧妙。

我曾说,吴山、南屏山一带都是表层为土,下面是石头,石头中间有孔,可以相互贯通,且这种洞石越发掘越多。近处的如宋氏园亭的石头,都是从这里搜索的,又如紫阳宫的石头,很多是被孙内使从这挖掘出来的。噫!

如果能使五丁大力神把钱塘江的水挑来,将山的表面尘泥洗尽,使山下面石头的奇妙奥秘全部显露出来,该是怎么样的情形呢?

阅读答案:

1解释字的意思.

亭轩豁然可望(然)

(1)然:用于词尾,表示状态

山骨尽出(尽)

(2)尽:全、都

3“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a

净慈之绝胜处也(助词:的,其余皆为代词)

b跳往助之

c策之不以其道

d以手拂之

4下列句子语气表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d)a其奇奥当何如哉!

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技亦灵怪矣哉!(其余皆反问语气)

5作者对自然的景色有独特的感受,且不事雕饰,如用(豁可望)写亭,用(献碧,须眉形影,如落镜中)写湖水,用(牵风引浪,萧疏可爱)写杨柳,用(玲珑若生,巧逾雕镂)写石。

文言文 莲花洞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楼:枫凝洛歌

对莲花洞的赞美与喜爱之请,寄托着作者对美好事物着意追求的情思。

《莲花洞》全文:

莲花洞之前为居然亭,亭轩豁可望。每一登览,则湖光献碧,须眉形影如落镜中。六桥杨柳,一路牵风引浪,萧疏可爱。

晴雨烟月,风景互异,净慈之绝胜处也。洞石玲珑若生,巧逾雕镂。余尝谓吴山、南屏一派皆石骨土肤,中空四达,愈搜愈出。

近若宋氏园亭,皆搜得者,又紫阳宫石,为孙内使搜出者甚多。噫!安得五丁神将挽钱塘江水,将尘泥洗尽,山骨尽出,其奇奥当何如哉!

译文:莲花洞的前面是居然亭,亭开畅,可以远眺。每次登上观望,湖水清澈透明,(站在湖旁)人的影子像是在镜子里,全部显现。

六桥的杨柳,一路上被风吹拂,摇曳多姿,倒好像是杨柳牵引着风,引出了水中波浪,杨柳错落有致,非常迷人。晴朗的月夜和烟雨迷茫的时候,风景各不相同,这是净慈寺最绝妙的地方。洞里的石头玲珑剔透,好像活的一样,比精工雕刻还要巧妙。

我已经认识到吴山、南屏山一带都是表层为土,下面是石头,石头中间有孔,可以相互贯通,且这种洞石越发掘越多。近点的如宋氏园亭的石头,都是从这里搜索的,又如紫阳宫的石头,很多是被孙内使从这挖掘出来的。噫!

如果能使五丁大力神把钱塘江的水挑来,将山的表面尘泥洗尽,使山下面石头的奇妙奥秘全部显露出来,该是怎么样的情形呢?

赏析:这是一则清新的写景文字,笔调明快流畅,不露雕饰之痕。作者无论写亭、写湖、写柳、写石,都只稍稍只笔,就各显特色。

他写景不作精细镂刻,力求用写意的笔法,并且把自己的感情融汇进去;不袭用前人旧句,处处着意创新,因而对自然美常有独特的抒写。“湖光献碧,须眉形影如落镜中”,一“献”一“落”,将湖光和须眉都赋予人的动作,生动新颖,作者欣喜之情与景物相生而出;“六桥杨柳,一路牵风引浪”,赋予了柳条以活泼的动态和人化的情意,不落俗套,秀丽动人。文末的几句议论富于感情,寄托着作者对美好事物着意追求的情思。

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属湖北)人,曾任江苏吴县县令,是晚明文学流派“公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有《袁中郎全集》。本篇选自《西湖记述》一书。

作文好词好句摘抄加赏析,摘抄好词好句加赏析

1楼 匿名用户 作品好句摘抄 1 心里有春天,心花才能怒放 胸中有大海,胸怀才能开阔 腹中有良策,处事才能利落 眼睛有炯神,目光才能敏锐 臂膀有力量,出手才有重拳 脚步有节奏,步履才能轻盈。 2 生活是一首歌,吟唱着人生的节奏和旋律 生活是一条路,延伸着人生的足迹和希望 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的清...

《土地的誓言》课文解析,土地的誓言全文分段赏析

1楼 汗梓暄乘自 赏析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 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眷念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

关于莲的古诗文和对它的赏析,关于周敦颐《对莲》这首诗的情感赏析

1楼 匿名用户 莲 宋 苏轼 城中担上卖莲房, 未抵西湖泛野航。 旋折荷花剥莲子, 露为风味月为香。 苏轼 《莲》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对莲子的喜爱之情,反映了诗人不以官场失意为意的恬淡闲适的心情。诗的开头两句叙事,交代了 卖莲房 一事强烈地吸引了诗人,诗人连泛舟游西湖的打算都放弃了。在这平实的叙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