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赏析李清照的词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全文

2021-03-05 19:30:08 字数 5712 阅读 6997

1楼:可爱的康康哥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出自《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它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全诗如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如下: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2楼:樱话之夜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一】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赏析二】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

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

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

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词杨金本《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李清照的词,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全文

3楼:人间不值得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释义:1、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清真集》入“中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2、常记:长久记忆。溪亭:临水的亭台。

3、兴尽:尽了酒宴兴致。

4、藕花:荷花。

5、争:怎,怎么。

6、鸥鹭:泛指水鸟。

译文: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兴以后大家乘着夜色赶快掉转船头,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

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鸣鹭。

背景: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时当地所作。李清照十八岁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翁舅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

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

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细审作者行实,此词大致可系于她十六岁(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之时,是时她来到汴京不久,此词亦当是她的**之作。

4楼:大愚若智

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全词如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5楼:富画终琛

你好!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愿快乐伴随你每一天

幸福永在你的左右

望采纳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什么意思

6楼:月似当时

翻译: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原文:李清照——《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赏析: 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此首小令,为作者年轻时词作。

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给人以强列的美的享受。

7楼:谢胖胖

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来自《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8楼:禹乃敏绮烟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作者】李清照

【朝代】宋代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9楼:匿名用户

这是李清照的如梦令里面的一句,意思是划船划得很快,把水鸟都惊起来了。

10楼:匿名用户

自己想~~~哈哈哈哈哈

赏析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1楼:樱话之夜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一】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赏析二】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

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

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

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词杨金本《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12楼:仝秀花来缎

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词反映了作者前期作为少女和**的生活与情怀,其格调欢快而清新自然,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这句中交代了游玩的时间、地点,时间为曾经的一个日暮时分,地点为溪亭。紧接着是去溪亭玩的主要内容。

即“醉”,仅一个“醉”字,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少女们畅饮的图画。在“醉”字前面,词人又加了一个“沉”字,从侧面表现出少女时期那种童心未泯的情趣,有点任性,但任性得可爱,任性得活泼。因为“沉醉”,她们找不到回家的路。

其实从“沉醉“词可看出词人当时是敞开胸怀尽情的游玩的。在这种情况下,她也许一时根本没想到要回家。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词人玩的很开兴,以至于忘了归路,但玩兴没了之后,她想起了回家,再者天色也已晚了,于是她驾舟,在湖面飘荡,可惜由于“沉醉”而“不知归路”,于是便顺其自然地误入“藕花深处”。词人的情感是很细腻的,而藕花作为水乡特有的女子般温柔的花,是绝对能引起她心头的火花的,所以她明知“藕花深处”非“归路”而“深入”其中,从情感的角度分析,正好体现了词人寻找大自然中的乐趣的冲动。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从“争渡”一词看,当时游玩的并非词人一个,也许词人当时约了一群年龄相仿的少女,共游溪亭,而这群少女又极其活泼好玩,所以喝酒,而且还“沉醉”了,醉了之后却还要比拼,要“争渡”,更显其活泼好玩的一面。由于当时天色以晚,鸥鹭们累归藕花深处,却被这群好玩的女子惊起。如果发挥丰富的想象,每个人脑中都回浮现出一幅“藕花深处”一群少女“争渡”而“惊起一滩鸥鹭”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画卷。

该词仅用小令的方式,用30余字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画面。用心品读,读者似乎回听见一群无忧无虑的少女喝酒行令、嬉笑玩闹声。随着这群少女的“醉”,我们也醉了,是被她们天真活泼的可爱而感化,被词人所描绘出的这幅清新明快的少女醉归所陶醉。

我似乎看见一群少女在夕阳西斜的傍晚,相约与小湖边的一座亭子里,畅所欲言,或吟诗作赋,或打闹嬉玩,或行酒令,不止不觉中一个个都满脸红霞飞舞,醉眼朦胧中不知归路,却还游兴未尽,驾者小舟互相追逐,将一叶叶小舟驶进晚风中飘摇着藕花中,却一不小心惊起一滩鸥鹭,展翅飞向渐黑的夜幕。

《如梦令》赏析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楼 匿名用户 李清照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一词反映了作者前期作为少女和 的生活与情怀,其格调欢快而清新自然,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这句中交代了游玩的时间 地点,时间为曾经的一个日暮时分,地点为溪亭。紧接着是去溪亭玩的主要内容。 即 醉 ,仅一个 醉 字,就给我们描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