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的主体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2021-03-05 13:33:42 字数 6021 阅读 3027

1楼:森海和你

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主体的基本形式: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

主体的特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意识属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曾经接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从1841年下半年起转向 l.

a.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他们吸取g.w.f.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摈弃其唯心主义,吸取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而摈弃其形而上学和社会历史问题上的唯心观点,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是德国古典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第一次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不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正确的道路,而且为各门科学的发展提供锐利的**。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一百多年来,它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取得重大胜利,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进行深刻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时,亲身参加和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组织,指导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运用中必须同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领导者——列宁在世界历史进入帝国主义的时代向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各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在结合本国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

2楼:波士商学教育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这是它区别于唯心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以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对于这一本质特征,***在其所撰写的重要哲学著作——《实践论》中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他认为,旧唯物主义者之所以不懂得这一点,主要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实践和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把实践排斥于认识领域之外.

所以,要正确地揭示认识的本质,首先必须打破旧哲学的传统偏见,引入和建立科学的实践观,并使之在认识论领域中占据最首要的地位.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3楼:demon陌

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中把握其整体性:马克思主义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了相当发展的时代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实践的要求,在对人类文明成果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从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中把握其整体性: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定义。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中把握其整体性:从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的角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是包含四个最根本最核心内容的严整体系。

第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第二,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四,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其前身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特点是自由雇佣劳动制,工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而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4楼:匿名用户

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中“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理论,它阐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各方面的客观规律和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在阐明规律的过程中,整体性地运用了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人类的全部优秀文化遗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严密而完整,是科学性与革命性高度结合起来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各方面的客观规律,阐明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理论,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部言论的简单总和,而是他们的观点和学说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内的有机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就在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为基础,贯穿于三个组成部分,具有严密的逻辑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克服了以往旧哲学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局限,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结合在一起,通过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唯物辩证地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并按照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通过一系列经济范畴再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目的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都是建立在唯物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在1844年,马克思就指出:“整个革命运动必然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即在经济中,为自己既找到经验的基础,也找到理论的基础。

”[1]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明确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2]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全部学说,始终贯彻了这个根本原则。

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它的世界观和方**原则和它对经济事实的分析同它的全部结论之间,在理论和逻辑上是严密的、完整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把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同整体割裂开来,都会使它丧失自己原有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在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中成熟和形成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德国古典哲学中吸取辩证法运用于经济学的研究,从发展的观点考察资本主义私有制,着力研究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起源及其内在矛盾。随着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又促进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日趋成熟。

唯物史观的创立同经济学的研究不可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范畴,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以及关于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结构决定阶级结构等一系列重要原理,都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转向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哲学概括。对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深化,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

当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没有彻底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影响,没有透彻地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时,他们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论证缺乏科学的哲学和经济学依据。只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才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中,是这三个组成部分中的“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原理。如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认识与实践、真理与价值、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等,这些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相结合,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并得以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人类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资料所有制、资本雇佣劳动、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社会主义本质等基本原理。这些原理是对三个组成部分的“一以贯之”的理论的高度提炼。

2、方法的整体性——唯物辩证法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各方面的客观规律,阐明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物质世界运动的最普遍的规律。这些规律是支配整个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

恩格斯将这些规律表述为:(1)对立统一规律 (2)质量互变规律(3)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整体地应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

对自然界的考察表明,矛盾的对立统一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在自然界的无限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非生物到生物,到处都盛行着对立面的相互否定、相互渗透。

“这些对立,以其不断的斗争和最后的相互转变或向更高形式的转变,来决定自然界的生活。”[3]质量互变规律在自然界中同样起着普遍的作用。物质的量的变化引起质变,比如自然界的物质客体,按其空间尺度和质量大小的不同形成一系列不同的层次。

对于不同层次上的物体而言,量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了质的区别。在自然界中,“纯粹的量的分割是有一个极限的,到了这个极限它就转化为质的差别。”[4]辩证的否定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着的。

在自然史上,任何新物质种类和运动形式的出现,都是辩证否定的结果。自然界的发展就是在一系列的否定中实现的。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中两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方面。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一定的生产方式,形成历史的辩证运动。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者存在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这一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非等量齐观、均衡发展,而各以其不同的作用在其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生产力是整个历史的全部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只有在大工业的条件下才有可能消灭私有制。

”[5]可见,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制约中,生产力起支配作用。生产关系不是消极被动的,它对生产力也起着能动的反作用。这种能动的反作用表现在,受一定生产关系制约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生产管理机构,劳动力的组织,以及对科学技术的使用,都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由它所产生的生产关系,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够存在,并积极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力逐渐由适应变成不适应,进而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6]这时,它便为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又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形式。

马克思主义不仅用唯物辩证法来观察外部世界的种种现象,而且还用它来观察人类自身的认识运动。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人的意识反映客观实在的活动,并不像旧唯物主义者所了解的那样简单、刻板,而是一个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向被认识的对象接近的无限过程,是从不知到知、从不全面不完备的知识到比较全面比较完备的知识发展的无限过程。每个具体的反映过程,都由许多认识的环节和因素构成,既有生动的直观,又有理性思维,它们执行着不同的反映功能而又相互补充,使人能够通过反映活动而得到对于客体的多方面认识。

由于客观世界在不断发展,人的实践活动的水平在不断提高,人的认识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认识和它所反映的客观现实的一致,总是在人类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实现的,具有历史的具体的性质。

通过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认识,有利于在新形势下以全局观念、战略眼光加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规律,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利于拓宽视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12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1楼 岸里何以顾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是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其现代意义主要有 1 想问题 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使主观符合客观 了解国情 立足国情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3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解放思想 不断创新 ...

如何理解科学思维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1楼 无线电师 1 顾名思义,科学思维方法是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包括普遍性方法和具体学科的特殊方法。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3 科学思维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科学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 的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

1楼 司马铸剑 1 群众观点 即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向人民群众负贵的观点和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2 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运用 群众路线的内容是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