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爱做作业的学生
知行合一,
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
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扩展资料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王阳明这样用意念代替“行”合理的方面,要人们树立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句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消灭在刚刚萌发的时候,这也叫“知行合一”。所以,对“知行合一”应该全面理解,这样才能正确评价。
2楼:海珠怡乐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
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3楼:匿名用户
知行合一 zhī xíng hé yī
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只说一箇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箇行,已自有知在。
古人所以既说一箇知,又说一箇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箇冥行妄作,所以必说箇知,方纔行得……某今说箇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文汇报》1990.3.
11:“从晓庄师范到山海工学团, 陶先生 一以贯之的精神是‘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力求培养学生从整体上驾驭知识的能力。”
知行合一含义 20
4楼:热词课代表
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
5楼:纵横竖屏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6楼:匿名用户
知行合一含义基本上是指,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解析:“知”:知识、理论。“行”:行动、做事情、实践。“合一”:结合、统一。
7楼:大道教育
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
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
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既针对朱熹,也不同于陆九渊。朱陆都主张知先行后。王守仁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
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但他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了意识活动同实践活动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克服“一念不善”,这是他的“立言宗旨”。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是一种讲内心“省察克治”的道德修养学说。他所谓不曾被私意隔断的知行本体,就是指“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的良知,认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行。他的“致良知”即知行合一,就是“去恶为善”、“去人欲,存天理”的工夫。
他声明:“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8楼:匿名用户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9楼:匿名用户
知行合一是很高层次的东西,文很难很难有人明白,理解他需要很强的理解力,大概相当于佛陀的智慧,不是普普通通人的智力可以想象的,阳明之前1000年没人懂,阳明之后大今天依然没人懂。网上的回答自然全部都是错误的,书里面的解释也全部都是错的。不单一句话解释不清楚,无数句话也解释不清楚。
这是唯心主义精髓的概括。此“知”是“认知”这个动作,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潜意识的,“行”是“感知”同样是这个动作。也就是说,人在认识事物的同时创造出这个事物。
其实所有宗教和哲学指导下的行为几乎全部都是先知后行,包括佛教,道教,唯独儒家不是,向着很多人认为儒家境界未臻止境。待阳明“知行合一”语出,方知千家之说皆为下品,唯儒家第一,是汉唐的人没有理解儒家本意。
也就是说人认知到现象和人发出认知的动作时同时以同样的方式完成的。这样解释能够消除文化不是很高的人对于”意识创造世界“这句话的误解。
10楼:匿名用户
知行和一,就是知道道理要去行动,学佛法如果知道了很多道理,不去行动,不去做,就不是知行合一。行为和知识要合二为一,你所修的行和你所学的佛菩萨的知识,要合二为一,就是要用知识去为行为服 务,在修行中,求知识,一边在做善事,在劝导人家时,会学到更多佛法的知识的,在一边做善事的同时,一边悟道理,增佛理,长知识。你们每一个人在劝说人家学佛法的过程中,都能增长佛的智慧,用行为,行动来得到知识。
知识再多而不行动,你有再多的佛法知识讲,说出来一套一套的佛理,有了这么多知识而不去做,不去应用,等于无知,视为无知。记住你们学了之后,要去救 度众生。
佛德就是具有佛的品德,我们做人要具有佛的品德,要具有佛的道 德和具有佛的性德。佛果就是具有佛的果报和果位。无我果,真正修得好的人连这个果都是空的,无我果就是没有果,没有果就是真正有果,而有果就是没果。
佛的品德,道 德和性德都是最高的境界,是无上正等正觉,修成的是大觉圆 满,就是完全觉 悟了,智慧圆融了。要用肉 身之光加上智慧之光,把两个光合二为一,就是佛之光。肉 身之光是吃素,脑子干净,不动坏脑筋,身 体干净等,即肉 身干净。
要修成肉 身之光,即把肉 身修出光,然后再开启智慧之光,智慧之光加上肉 身之光,就是佛之光。如果身上肮 脏,脑子里肮 脏,行为上肮 脏,灵魂上肮 脏,那里会有佛之光,佛光也无法普照进去。尤如一个包着的东西,阳光能照进去吗?
如果是玻璃透 明的,阳光自然就照进去了。
知行和一,就是知道道理要去行动,学佛法如果知道了很多道理,不去行动,不去做,就不是知行合一。行为和知识要合二为一,你所修的行和你所学的佛菩萨的知识,要合二为一,就是要用知识去为行为服 务,在修行中,求知识,一边在做善事,在劝导人家时,会学到更多佛法的知识的,在一边做善事的同时,一边悟道理,增佛理,长知识。你们每一个人在劝说人家学佛法的过程中,都能增长佛的智慧,用行为,行动来得到知识。
知识再多而不行动,你有再多的佛法知识讲,说出来一套一套的佛理,有了这么多知识而不去做,不去应用,等于无知,视为无知。记住你们学了之后,要去救 度众生。
佛说:“凡执著某一见解的人,而藐视其他见解,视为卑劣。”也就是说执著于自己的观点,执著于自己认为的事情是对的,而认为他人的见解都是错的,藐视他人,即视为卑劣。
世上有太多的人执著于自己的理论,执著于自己的观点,执著于自己所学的东西,而藐视其他的东西,智者称他为缠裹,聪明的人说这些执著于自己的观点,而不肯接受他人观点的人是缠裹,就是把自己缠起来,裹起来捆帮起来。佛法不是纯理论,佛法是实实在在要去做的,如果学了佛法之后,不实实在在的去做,就不会相应佛菩萨。
要知道不是闲人,闲不得。如果这个人不是闲人,闲不得。是闲人,非等闲人。
从这几句话悟出一个道理,做事情要做在功上,要做在德上,如果做任何事情是做在善上,做在一个事上,你是没有功德的,你要做在功上,要做在德上,这才是有益身心健康的,功就是从心里发出的,超出正常善事范围的才称为功。用你的佛心去做善事,用佛德,德就是道 德,佛菩萨的德性。在加上你自身的佛德,所做的事情称之为功德。
人应当自做皈依,皈依自性三宝,自己皈依自己的佛、法、僧,佛在心中,法在行中,僧在戒中,还有谁可以做你的皈依?你本身已经是佛菩萨了,皈依谁呀?学佛不能贪爱,贪爱能令人无 恶
不 作,因为你的贪心,你的爱,可以令你无 恶 不 作。所以圣 人,贤明是克念做圣,有修为的人称为圣 人,能克制自己的念头才能成为圣 人,凡夫则以妄念做凡,凡夫就是因为妄念太多,才会成为凡人,最后告戒徒 弟们的是,愚者求师之过,而智者从师之长,就是在社 会上不要去看人家的短处,要看别人的长处。三人之中,必有我师,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今天时间关系,就讲到这里,合 十。
谁能帮我逐行解释一下这个JAVA小程序的含义
1楼 匿名用户 1加载sql驱动 2获得连接数据库连接地址及端口号1433 数据库名3数据库的用户名 4数据库中该用户的密码 5连接数据库 地址 用户名 密码 2楼 匿名用户 1加载驱动 2获得连接数据库连接地址 数据库名 3数据库用户名 4数据库密码 5连接数据库 6 heqibin2007 你懂...
怎么理解屈一这个两个字合起来的含义
1楼 匿名用户 首屈一指 屈 屈曲,能屈能伸。 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 570次 《说文解字》释云 无尾也。从尾出声。 一 数目字。整数中最小的数。又指 特定 相当 必然。全部,所有的。 一贯 从来如此,始终如一。 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 372 430次 《说文解字》释云 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
爱上牵手(是一歌曲名)可是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含义
1楼 匿名用户 两个人在一起的幸福是没有定义可言的,需要双方的真心去培育,在最终走到一起的过程中,一定有不少地打击和挫折。问题在于双方是否坚持他们的真心,是否能坚定地往前走 经得起考验的,最终是可以永远的,朋友,祝福你,希望你也能和你心爱的人手牵手到永远! 2楼 匿名用户 忘却所有的烦恼与忧愁。用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