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鱼类名称及特征常见鱼类名称及特征5

2021-03-05 06:12:36 字数 4686 阅读 7229

1楼:小胖子不爱洗澡

1,乌鱼

乌鱼,又名黑鱼,乌鱼身体细长,长达50厘米以上,体重0.5公斤,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头长,前部略平扁,后部稍隆起。

吻短圆钝,口大,端位,口裂稍斜,并伸向眼后下缘,下颌稍突出。

2,鲤鱼

鲤鱼,中文别名鲤拐子、鲤子、毛子,红鱼。鲤鱼鳞大,上腭两侧各有二须,单独或成小群地生活于平静且水草丛生的泥底的池塘、湖泊、河流中。在水域不大的地方有洄游的习性。

3,虎皮鱼

虎皮鱼又名四间鲃,原产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体长5~6cm,适宜水温:24℃,体呈红棕色,下侧渐变为银白色,身体两侧各有四道黑色横带。

4,鲳鱼

鲳鱼,别名有镜鱼、平鱼,体短而高,极侧扁,略呈菱形。头较小,吻圆,口小,牙细。成鱼腹鳍消失。

尾鳍分叉颇深,下叶较长。体银白色,上部微呈青灰色。以甲壳类等动物为食。

鲳鱼是热带和**带的食用和观赏兼备的大型鱼类。

5,黄鱼

黄鱼,有大小黄鱼之分,又名黄花鱼。黄鱼形态相近,习性相似。这类鱼,体侧扁延长,呈金黄色。

大黄鱼尾柄细长,鳞片较小,体长40~50厘米,椎骨25~27枚;小黄鱼尾柄较短,鳞片较大,体长20厘米左右,椎骨28~30枚。

2楼:秋夕子

乌鱼 又称乌鳢、黑鱼、财鱼、生鱼、乌鱼、乌棒、蛇头鱼、黑鱼棒子、斑鱼、草鳢等。体延长,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头较长,前部扁平,后部隆起,头上被有小细鳞,颇以蛇头。

口大,端位,具有尖锐的牙齿,口裂后端延伸至眼后缘。眼小,位于口的前上方。背鳍和臀鳍较长,可达尾柄基部,尾鳍圆形。

体被圆鳞,侧线完全。全身青褐色,头民、背色较深暗,腹部较淡。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块,头侧有两纵行黑色条纹。

背鳍、臀鳍、尾鳍均有黑色斑纹。胸鳍、腹鳍浅黄色,胸鳍基部有一黑色斑块。 鳜鱼,又称桂鱼、桂花鱼、季花鱼、花鲫鱼等,在分类上属鲈形目,科,鳜鱼属.

它肉质丰厚坚实,洁白细嫩,味道鲜美,肌间刺少,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是驰名中外的淡水名贵鱼类之一。鳜鱼无论是糖醋、红烧、炸溜、清蒸等方法烹饪,都是宴席上的佳看。亦有“淡水石斑”之称。

鳜鱼种类不少,主要有翘嘴鳜、大眼鳜、长体鳜、斑鳜、暗色鳜等。其中翘嘴鳜的个体和生长速度明显大于其他种类,其次是大眼鳜。所以当前进行人工养殖的品种主要是选择翘咀鳜,也有的养殖大眼鳜。

1.特征特性 鳜鱼体高侧扁,头后背部隆起。口大,吻尖,口裂略倾斜,下颌突出于上颌外。上、下颌、锄骨及口 盖上均有小齿。

鳞片细小,侧线弯曲。背鳍分前后两部分,前部为硬棘8条,后部为分枝鳍条13—l5条。腹鳍胸位。

胸鳍、尾鳍圆形。体色棕黄,腹部灰白。自吻端通过眼部至背鳍前部有一黑色条纹,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斑块和斑点。

翘咀鳜眼相对小,下颌后端可达眼的后缘,而大眼鳜眼大,下颌后端不达眼的后缘。 鳜鱼广泛分布于江河、湖泊和水库,为底层鱼类,生活适宜水温15—32℃,最适温度18—25℃。鳜鱼是典型的凶猛肉食性鱼类,对饵料有较强的分辨能力,终生主要以活鱼虾为食,即使是刚开口的鱼苗,也要摄食其他鱼类的幼苗。

长大后,除食活鱼外,还兼食虾类以及蝌蚪等。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将要死亡但尚能活动的鱼,以及在水流作用下呈动态的刚死不久的鱼或鱼形的配合饲料,,也能诱发其摄食反应,在食物缺乏条件下,经人工驯养,也能少量摄食。对于死亡较久的饵料鱼,无论是鳜鱼苗、鱼种还是成鱼,都不摄食,即使摄入口中也会立即吐出。

其摄食方式,在鱼苗阶段是主动追逐食物鱼,先咬住尾部,然后慢慢吞入;至大鱼种和成鱼阶段,为埋伏袭击式。常在水中隐蔽,发现可口食物时,眼睛紧盯着,并随时调整方位和姿势,当猎物靠近时,便猛然出击,当头咬住,然后吞进,只要食物鱼的体高小于鳜鱼口裂的高度,一般都能吞入。鳜鱼性成熟较早,在我国南方一般雄鱼1冬龄能成熟,雌鱼为2龄。

它们能在江河、湖泊及水库中自然产卵,而且1年中能多次产卵。在长江流域,产卵季节一般为5—7月份。其卵为半漂流性,能随水流漂浮而完成孵化。

鳜(翘咀鳜)生长较快,最大个体重可达10千克。 鲈鱼体延长而侧扁,一般体长30~40厘米,体重400~1000克、眼间隔微凹。其间有4条隆起线。

口大,下颌长于上颌。吻尖,牙细小,在两颌、犁骨及腭骨上排列成绒毛状牙带。前鳃盖骨后缘有细锯齿,隅角及下缘有钝棘。

侧线完全与体背缘平行、体被细小栉鳞,皮层粗糙,鳞片不易脱落、体背侧为青灰色。腹侧为灰白色,体侧及背鳍鳍棘部散布着黑色斑点。随年龄增长,斑点逐渐不明显。

背鳍2个稍分离。第一背鳍发达并有12根硬棘。第二背鳍由13根鳍条组成;腹鳍位于胸鳍始点稍后方。

第二背鳍基部浅黄色,胸鳍黄绿色,尾鳝叉形呈浅褐色。草鱼地方名混子、鲩鱼、草青等。

草鱼体型延长、躯干部略呈亚圆筒形,尾部侧扁,无腹棱、头中等大,吻宽而平扁,口端位弧形,上颌稍有突出。鳃耙短小呈棒形,排列稀疏。下咽齿为梳状栉齿,鳞片颇大,圆形。

侧线微弯,向后延至尾柄正中,背鳍无硬棘,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稍远。臀鳍无硬刺,起点距腹部基部较距尾鳍基为近。鱼体呈茶黄式,背部青灰,腹部灰白,胸鳍和尾鳍带灰黄色,其余各鳍较淡。

草鱼外观很象青鱼,但两者体色有别。草鱼体色茶黄带灰,偶鳍灰黄色,而青鱼体色呈青黑色,偶鳍在白色腹部的映衬下更加显得青黑。

草鱼分布较广,我国除新疆和青藏高原无自然分布外,各大江河水系均有分布。

草鱼一般栖息于中、下层,也时而到上层觅食。性活泼、游泳快。草食性,鱼时期以浮游生物为主,幼鱼兼食水生昆虫。

体长50毫米以上的幼鱼。逐渐转变为草食性;体长约达100毫米,完全能适应摄食水生高等植物。成鱼主要以高等水生植物为食料,如苦草、轮叶黑藻、小茨藻、眼子菜、浮萍、芜萍为最喜食的种类;被淹没的有草地区,常是草鱼的肥育场所,有些旱草也为草鱼所喜食。

草鱼的生殖群众,主要是4~5龄,以体长650~850毫米,体重4~9公斤的个体为主。最小型雌性为4龄,体长540毫米左右,体重2.5公斤左右;雄性为3龄,体长550毫米左右,体系2.

4公斤左右。生殖季节在5月上旬到6月上旬,盛期为5月中下旬。

鲤鱼属于底栖杂食性鱼类,荤素兼食。饵谱广泛,吻骨发达,常拱泥摄食。鲤鱼又是低等变温动物,体温随水温变化而变化,无须靠消耗能量以维持恒定体温,所以需饵摄食总量并不大。

同时鲤鱼与多数淡水鱼一样属于无胃鱼种,且肠道细短,新陈代谢速度快,故摄食习性为少吃勤食。鲤鱼的消化功能同水温关系极大,摄食的季节性很强。冬季(尤其在冰下)基本处于半休眠停食状态,体内脂肪一冬天消耗殆尽,春季一到,便急于摄食高蛋白食物予以补充。

深秋时节,冬季临近,为了积累脂肪,也会出现一个“抓食”高峰期,而且也是以高蛋白饵料为主。因此初春。深秋垂钓鲤鱼,要以蚯蚓、河虾等动物性饵料为主。

春季过后,随着气温升高,鱼的摄食量变大,饵的质量已不主要,数量则上升为第一位。因此在暮春、整个夏季、初秋的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里,鲤鱼都以素食为主。此时垂钓,应使用面饵、糟食等。

鲤鱼虽属底栖性鱼类,但这并不是说它的活动区域一成不变。季候变化、水温冷暖。风力风向、气压高低、朔望更替、水质清浊、水流大小、水位涨落、水体溶氧、饵物环境等,都会随时改变鱼儿的活动区域,使它们常常进行较大幅度的位置移动,若在较大水域,这便叫做‘洄游”。

鲤鱼同其他淡水鱼相比,有共同习性也有特殊习性。这些习性主要是由繁殖需要、索饵需要、趋氧生存需要决定的。

喜草习性各种水草和水生植物滋生繁茂的水域,也是各种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繁衍生息之所,鱼类可以在这里摄取到丰盛食物。水草茂盛处又是鱼类绝佳的排卵产床,每年春天繁殖季节,这类地方都是鱼儿的聚集之所。

顶流习性一个池塘往往有溪流或渠水注人,它不但为塘内鱼儿带来大量新鲜饵物,而且进出水处又有较高的溶氧度,是鱼儿觅食摄氧的理想去处。所谓“顺风的旗,顶水的鱼”,道理就在于此。

逐波习性水域宽阔的池塘,一遇风天,水面往往掀起较大风浪,风浪推动表层浮游生物和其他一些食物积聚于下风口处,这些饵物又被浪头打入水中,这一带于是成了鱼类的天然觅食场。波兴浪涌之处,水体溶氧度肯定就高(这与高密度养鱼池的增氧机道理相同)。基于上述两条,鱼儿便养成了随波逐浪趋下风的生活习性。

向暖习性在自然水体温度较低时,很明显各类鱼都喜欢到向阳的水域活动觅食,很少到大片阴坡一侧和浓荫蔽日的水区活动,也不会长时间在水温较低的深水处呆着不动。初春与晚秋,背风向阳的浅水处白天在

日照下较为温暖,鱼儿爱到此处来游大觅食。而早晚夜间温差大,浅水处水温亦下降快、降幅大,鱼儿便通常要龟缩到水体相对温暖的深水区去。随着昼与夜水面温度的升降,鱼儿也会随之日浮夜沉。

相反在夏天高温季节里,早、晚、夜间浅水区凉爽宜人、鱼喜趋之。而白天随着气温水温升高,鱼儿则逐渐移向深水处。烈日当头、酷暑难耐的盛夏正午,鱼儿一般在池塘最深处龟缩不动。

若循以上规律“找鱼”,基本便可觅其踪迹。

合群习性除鲶鱼、黑鱼以外,大多数鱼类喜群居。“鱼贯而行”、“过江之鲫’”等成语就说明了这种习性。鲤鱼亦如此,这一方面是由相同的食性和生活习惯决定的,另外鱼类集群而动,也是出于防避敌害的一种天性与本能。

趋氧、趋静习性自然水体含氧量一般平均每升8-12毫克,当其降至不足1毫克时,就会引起多数鱼类停止摄食、“浮头”,甚至死亡。鲫鱼、鲶鱼等耐缺氧的能力相对强一些,鲤鱼则不行,一般要求溶氧度每升5毫克以上。水中氧气一是来自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再一个来自水面空气。

无风天气溶氧慢,波浪大则溶氧情况好。哪一处缺氧,鱼便很敏感地向含氧高的水域转移。这就是鱼喜草、喜流、喜波、喜浅滩的主要原因。

雷雨前气压低,天气发闷,鱼不咬钩;大雨刚歇天放晴,鱼则“疯咬”;上风头死水区鱼不爱咬,下风处波兴浪涌,鱼十分活跃;肥水塘如有外来新鲜水注人口,那里是钓鱼**带。…··所有这些现象说明的都是一个道理:溶氧高的地方鱼儿趋之若鹜。

此外喜静也是鱼类明显的特征之一,鲤鱼也不例外。鱼类听觉发达,对声响尤其是一些突如其来、生疏的高强度声响极为敏感,听到后迅速转移远离声源。当然鱼类避声仅是一般而言,它们对某些自然声响——如瀑布声、风浪声、流水声、淘米洗菜声、昆虫落水声等非但不惧怕,反而很喜欢。

若是高密度精养池塘,那么抛撒颗粒饲料的声音甚至会使鱼儿争相聚集。

求校园里常见的植物名称及其特征、分布环境特点和科属

1楼 匿名用户 红松 乔木,一年生小枝有红褐色毛 叶长6 12cm 5针一束 球果直径6 10cm 钟鳞先端明显反卷 鳞脐无刺。 分布 东北三省 朝鲜 俄罗斯远东地区。 油松 乔木 25m 树冠在壮年期呈塔形或广卵形,在老年期呈盘状或伞形。 树皮灰棕色,呈鳞片状开裂,裂缝红褐色。小枝粗壮, 褐黄色。...

写出常见的线形动物及特征,线形动物有哪些特征?

1楼 我有一个碗 特征 身体细长 呈线形 身体不分节 消化道有口 有 例子 蛔虫 轮虫 丝虫 本人生物老师 保证答案准确 采纳吧 线形动物有哪些特征? 2楼 花泽类 希望可以帮到你 线形动物体呈线形,粗细一致,0 5 1毫米。体被角质膜 消化管退化,常无口,以体壁吸收寄主营养 原体腔内充满间质 雌雄...

公路边常见的植物叫什么,公路边常见的植物有哪些?最好附上名称及图片

1楼 匿名用户 小叶女贞 学名 ligustrum quihoui carr 是木犀科女贞属的小灌木 叶薄革质 花白色,香,无梗 花冠筒和花冠裂片等长 花药超出花冠裂片。 核果宽椭圆形,黑色。生境是沟边,路旁,河边灌丛中,山坡。小叶女贞主枝叶紧密 圆整,庭院中常栽植观赏,为园林绿化的重要绿篱材料 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