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新疆少数民族的住房
新疆的少数民族的住房可以说是千姿百态,样式繁多,不过总的来说可分成两大类: 一种是牧区的房屋,另一种是农区的房屋。牧区的房屋大都以毡房为主,也有木头房,这主要是和他们的游牧生活有的联系的,这种房屋便于搬迁,拆装方便,很适于牧区的特点。
如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的毡房等。蒙古包和哈萨克毡房从外形来说是有区别的、哈萨克毡房支杆为穹窿状,而蒙古包的支杆则是直的,所以蒙古包外形的角是尖的,而哈萨克毡房的角则是圆形的。其内部的住宿和放物处,两者之间差不多,但布置有些差别,一般前半部分放物品、用具,后半部分住人、待客,正中对天窗放炉子。
牧民们在春、夏、秋三季住蒙古包和毡房,到了冬季则住土房、木屋、地窝子和合头房。
农区和城市的少数民族住房则比较讲究,如维吾尔族的住房多为长方形、开天窗,屋顶平坦,可以晾晒瓜果和粮食。室内砌土坑,墙上开壁塞,放置食物和用具。墙上喜挂壁毡,地上铺地毯或花毡。
冬天以火墙或火炉取暖。维吾尔人喜欢自己有个院落,住房前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内喜栽花木、果树和葡萄,打扫得十分整洁。
锡伯族的住房比较多,既有游牧民族的特点,也有农区的特色,他们有帐篷、草房、马架子、正房等。帐篷和草房现在已不存在了,现在的锡伯人多住正房,这种房顶大都有一个“气眼”。住宅一般是三间,东边称东屋,西边称西屋,中间为外屋。
东西两屋住人,外屋做饭。院子内的东、西侧有圆形或方形的小仓库,储备粮食等物品。
达斡尔族的住房大都喜欢建筑在依山临水的地方,过去多住大马架和草房,现在大多住砖木结构和土木结构的的房子,屋门一律朝东开,屋里南、北、西三铺火炕连在一起,组成了“蔓子炕”。三面炕墙又都多用光滑油漆的木板镶嵌。房子安有正窗和西窗,天棚和墙壁大都核糊和粉刷,墙上还装饰有剪纸和各种图案,有的还把美丽的锥羽和带花纹的皮毛贴在墙上作为点缀。
塔吉克族虽然住在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上,但他们的房屋都比较矮小,入内必须躬身,大都建筑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其建筑材料多用石块和草皮,屋顶用树枝、麦草再压上泥,墙厚而坚。房子四周均有围墙,围墙内有一间比较大的房子称“赛然衣”,另外还有畜棚和库房。“赛然衣”内部分上下左右,上处是做饭和放炊具的地方,下处放置其他用品,左右是住房。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
居室。用毡块、木料构成。蒙古语称“蒙古勒格尔”。
圆形尖顶,用一屋或两层羊毛毡子覆盖。在大风雪中阻力小,不积雪,包顶不存雨水。包门方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
迁徙拆散,定居安装。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不大,但是包内的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 在乡下常见的一般有草房和瓦房两种形式。多面向南或东南、西南,有院落。
屋顶多四个斜面构成,主室上盖为大“人”字形,两翼斜坡较小,用谷草或灰瓦片覆盖。每套房屋正面开一扇或四扇门,同时开窗。后面一般亦设门和窗。
内分为寝室、厨房等。有的在正房盖厢房,作为住房和仓库。室内用土砖或平埋的片石铺成平炕。
进屋脱鞋,席炕而坐。室外屋基离地60—70厘米,外有台阶。 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
竹楼为干栏式建筑。
傣族竹楼是一种全用竹子建造的二层楼房。柱、梁和屋架结构用粗竹,围墙用竹片编织,剖开的竹子压平做楼板,门、窗也用竹子制作,屋顶盖茅草或葵叶编的草排。
底层有的架空,用来饲养耕牛、舂米或堆放杂物,有的用竹墙围作粮仓或厨房。二层设堂屋和卧室供人居住,并在一侧或两侧设有外廊和晒台。屋顶坡度较陡,屋脊两端设通风孔。
屋檐很低而且出挑深远,起遮阳避雨作用。廊下安装楼梯供人上下。 布朗族民间建筑形式。
多为干栏式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下关牲畜,放碓臼,楼上住人。楼下地板用龙竹剖开压成宽竹板铺垫而成;卧室与待客之处铺以蔑席,进屋必须脱鞋。室内**设火塘,供做饭、取暖、照明之用。
屋内所有家具几乎是竹子作成的,一般竹楼可住20年,每隔两年就要用茅草翻盖屋顶。 怒族的房屋为干栏式,多依山而建。主要分有木板房和竹篾房两种。
贡山地区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墙半木房。这种房子比较宽大,一般是垛圆木为墙,屋顶覆盖薄石板。石板约0.
5公尺见方,由屋檐铺起,第一块平铺,第二块压着第一块的上边,第三块压着第二块的上边┄┄一直覆盖到屋脊。
福贡和泸水地区的怒族住竹篾房。这种房子较矮小,多用竹篾笆做外墙和隔墙,用木板或石板覆顶。
这两种房屋一般格局为二间,外间待客,设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铁三脚架,供烧饭用,内间为主人卧室及储藏粮食。楼板用木板或竹蔑席制成,铺设在架在斜坡地上的许多木桩上。这些木桩和房柱,象千百只脚一样,支撑着整个房屋。
因此,人们称之为“千脚落地的房子”。 竹架棚房子状如倒扣的船只,是黎族的传统住房。黎族称其为“布隆亭竿”。
“布隆亭竿”有辅地形、高架形和向金子型过渡三种。
这三种建筑的共同特点是茅草覆顶,木头或竹子的粱柱,编竹抹泥墙、竹条墙或椰叶墙;屋内设火灶,灶上方悬挂竹筏,做烤干食物作用,屋顶侧面开天窗。“布隆亭竿”中没有间隔和睡床,居住者一般在灶旁铺席席地而睡。
2楼:匿名用户
蒙古包、帐篷、竹楼、吊脚楼、土屋……
3楼:匿名用户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建筑特色 要结合当地的环境 不能笼统的讲
我国少数民族住房的特点
4楼:匿名用户
1.阿昌族的住房一般是砖瓦、木石结构的四合院建筑。
2.保安族一般住平房泥屋,四周围以土墙,一家一院,称为“庄廓”。
3.布朗族的居住形式因地制宜,主要分地居式和竹楼两种。
4.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
5.布依族民居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看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方)式的石板房。
5楼:沉雨落凤
1、基诺族:长房子
云南少数民族基诺族的长房子,这是一栋杆栏式建筑,数十根柱子撑起一座长约50多米的房子,下层2米高,四周没有围栏。据史料记载,滇西北的少数民族独龙族、少数民族怒族和滇西南的少数民族布朗族、少数民族基诺族,半个多世纪以前都住这种长房子。
2、壮族:干栏
壮族住房多数与当地汉族相同。广西西南和西北部分地区的壮族村寨,还保持着古老的传统住房形式“干栏”,又称“麻栏”。分上下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关养牲畜和存放杂物。
这种住房形式,是古代百越民族的住房特点,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因为它具有适应于南方山区地形、气候和预防毒蛇猛兽侵扰的优点,所以一直延用到现代。
3、回族住宅
少数民族回族,是中国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民族,他们信奉的是起源于中东的伊斯兰教,就因为这个,他们的住宅就别有风味。 回回民族不仅在居住区域上有自己的特点,而且在住宅的造型、结构、设施及其他方面也有自己的习俗。
中国清真寺都必须严格遵循伊斯兰教建筑的一些基本原则,具备伊斯兰教建筑的某些特点,也成了回族建筑的一个标志
4、藏族:碉房
碉房多为石木结构,房子外墙厚实,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
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5、蒙古族:蒙古包
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 “乌日何”,可通风、采光,便于搭建和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扩展资料: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又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
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难怪古人有诗云:“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6楼:匿名用户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
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 分布在云南、贵州的苗族(20张) 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都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壮族主要生活在广西,布依...
7楼:匿名用户
我地理很好的啊 家516885980 问我啊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房屋
8楼:匿名用户
1、云南的干栏式竹楼。干栏式竹楼是滇南傣、佤、苗、景颇、哈尼、布朗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滇南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竹楼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多用作碾米场、贮藏室及杂屋;上层前部有宽廊和晒台后部为堂和卧室;屋顶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远,可遮阳挡雨。
如下图:
2.蒙古包和帐篷
蒙古包 蒙古族居住的一种圆形毡房。上部像一把撑开的毡伞,顶端的**留有天窗,作为通气、采光和包内生火时烟尘的出口。下部四周围是圆形的毡墙,上与伞檐相接,下端直立于地上。一般高约
七、八尺,直径约丈余,整个包都是用白毡搭铺而成的,并用毛绳从四周缚住,能抵挡风雨。蒙古包不仅轻便,易于拆卸和搬运,还具有冬暖夏凉,对大风雪阻力小的特点,最适宜于游牧生活。
帐篷 藏族牧区人民的住房。帐篷是用牦牛布(褐子)缀成的长方形帐幕。大小不一,当中以两根木杆为柱,一根木杆为梁支撑,外面倾斜用毛绳拉开紧系于钉在地上的木橛上,帐篷即算搭起。
帐篷正脊高有五米许,并留有宽约十五厘米、长1.5米的缝隙,供采光和通风。四周用草饼或土坯垒成高约40到50厘米高的墙桓,上堆放青稞、酥油袋等物。
帐篷**筑有土灶。灶的两边都有除灰洞。以灶为界,入口左方为女席,右方为男席。
这种帐篷用牛绒毛捻纺,质地厚,不怕风雨大雪,也便于牧民随时搬迁。如下图:
2.吊脚楼和半边楼
苗族主要建筑形式:吊角楼
吊脚楼 苗族的一种住房。建筑在坡斜地窄、有两三层阶梯的坡地上。它是利用山坡的自然地势,于下方竖立较长的木柱,上方则竖立较短的木柱作支撑,上铺楼板而成。
一般楼下不住人,只用来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吊脚楼经济实用,别具特色。我国黔东南苗家居住的房屋,多半是吊脚楼。
半边楼 布依族住房的一种形式。它是布依族盖于斜坡之上的楼房,因其前半部分为楼房,后半部分为平房,故名。半边楼盛行于贵州红水河北岸,具有显著的山区建筑特色。
3.云南哈尼族蘑菇房
哈尼族主要建筑——蘑菇房。蘑菇房,顾名思义,就是住房状如蘑菇。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夹板将土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
内部结构,通常由正房、前廊(相当于正房前厅)和耳房组成。分
二、三层的蘑菇房在建筑设计上别有风韵:前廊与正房前墙相接,耳房与正房一(两)侧相连;前廊与耳房顶部均为坚实的泥土平台,它既可休憩纳凉又可晾晒收割的农作物;正房二层全部用泥土封实,然后在三四米高处再铺盖茅草顶。二(三)层至屋顶的空间称“封火楼”。
封火楼通常以木板间隔,用以贮藏粮食、瓜豆,供适龄儿女谈情说爱和住宿。最底层用来关牲畜,堆放农具。中层用木板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一常年生火的方形火塘。
客人来了,主人就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质朴、嘹亮的歌声,祝愿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
4.平顶房
平顶房 新疆南部维吾尔族人过去居住的一种简陋的平顶房屋。屋体多为长方形,约十余平方米。屋顶留有天窗,刮风时加盖,四壁不另安窗,门为单扇。
由于屋顶平坦,因而可放柴草或晾晒谷物。这种房屋只要下实地基,四周砌上土坯墙壁,墙顶搭上木椽,盖草抹泥即成。新疆南部之所以出现这类房屋,除过去农民经济贫困外,也因该地区空气干燥,降水量极少有关。如下图
少数民族住的房子叫法,少数民族房屋
1楼 匿名用户 不同的少数民族不一样,比如苗族是苗寨,蒙古族就是蒙古包, 少数民族房屋 2楼 匿名用户 1 蒙古族 住蒙古包即毡包, 包 满语 家 屋 的意思。 2 回族 与汉族基本相同,砖木结构瓦房。较有特点的是门前或客房中可见阿拉伯文书写的条幅 中堂等 但不挂人像 。 3 藏族 碉房为主要住房样...
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 50
1楼 匿名用户 中亚血统无疑,但不能确定是哪个少数民族 2楼 额转 哪个民族都不是 就是弄些看似少数民族的装饰来冒充而已 一点也不正统。 这是哪个少数民族? 3楼 应腽 哪个民族都不是,就是弄些看似少数民族的装饰来冒充而已,一点也不正统。 中国都有哪些少数民族? 4楼 天地知音 中国56个民族 蒙古...
为什么少数民族背竹篓,为什麽少数民族背竹篓 10
1楼 冰雪之枫 多数分布在山区 走路都可能要翻山了 翻山要手脚并用 哪有手空下来抱娃娃呢 2楼 匿名用户 你是说背孩子的那个吗? 我记得小时候我也是用那东西长大的。。。那不是为了方便。因为那里面还有很多亲戚朋友送的药。。 或者说是东西?像一些能带给孩子平安的东西。我也忘了,在我们那很常见不希奇,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