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上朝的时候说的是满语还是汉语

2021-03-04 17:44:31 字数 5367 阅读 6240

1楼:97乐于助人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确定一下所谓“上朝”的概念。

在我们通常概念中的那种“上朝”,也是清代所谓的“大朝、常朝”,是非常正式礼节。由于现代人受到电视剧的不良影响,往往觉得每日皇帝的上朝都是这种,各种品阶的大臣都要出席、每个人都要求穿着礼服(朝服)排排站,再来个太监喊一嗓子“有事启奏无事退朝”——然而事实上这类大朝在清代每一年出现的次数都是屈指可数的,只在不得不正式操办一下的情况下,才会举行。这个原因也很好理解,大朝会级别的礼服(朝服等一大套)实在是太不好穿了……皇帝也是人啊筒子们~

所以尽管理论上来讲每月

五、十五、二十五日应当举行常朝,但实际上这个完全是礼仪性质的,皇帝们很少自己找罪受真正意义上举行常朝,有时候甚至一年的都不举行一次。根据穿戴档记载,乾隆十七年穿礼服有十六次——这其中不完全是常朝所穿,礼服也在祭祀、大节日的情况下穿着(多数都是在这类情况下穿着)——其他年份差的也不多。

那么如果不举行常朝,清代君臣要怎么交流感情办办公事呢?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召见”,这个召见,才是每日都有的形式。档案中也记载“叫起”,听起来还是挺形象的。

这种见面方式不会很多大臣,一般就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引见**,例由吏部带领,应着蓝袍、天青褂,挂朝珠,每逢朔、望,及五日、十日,着补褂...

...至召见,大致服色略同,惟长袍不一例,蓝者、深驼色、浅酱色者,皆可着,亦配忠孝带。”所以穿的轻便多了,皇帝也不需要面对那么多人奏事。

明确了上朝的概念以后,我想大家该明白清代每日奏事之时皇帝其实不需要面对很多人,所以尽管楼上某位同学认为这是皇帝“最愚蠢的行为”,但的确,皇帝是看人说话的。需要说满语的时候就用满语,面对不会满语的大臣就用汉语。

上面还有同学说雍正帝就只会用满语来骂人,这是非常不准确的。且不说雍正本人,雍正时期许多大臣们满文也还是很不错的,这其中也包括汉八旗的大臣,譬如年羹尧。我曾看过年的满文奏摺,文字娴熟,而且关键是写的够长……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参考一下国立故宫博物院 故宫文献编辑委员会出版的《年羹尧奏摺**》,其中有一大半都是“清字摺”,亦即满文摺。

鉴于给个插图估计大家也看不懂,所以还是不占地方了。雍正帝的满文就更是神妙,一手满文写得龙飞凤舞,让无数读档案的后人看得泪流满面……

有清一代,大方向上的确是越到后期满语适用范围就越小,但由于清代皇帝素来维护“国语骑射”,在很多特定场合是要求必须说满语的。瀛生先生曾在《满语杂识》一书中提及,其高祖曾在道光末期亲见道光帝训斥因在御前奏事时满语口音有讹变的侍卫,可见起码到了道光时期,御前奏事还是看人下菜的(而且还要求口音标准t_t)。

最近我看到的一些新的资料也表明清末满语在档案、君臣问答、正式场合还是存在一定的应用范围的。如光绪年间接见外国使臣时,有记载表明光绪帝使用满语来主持场面。而哈佛燕京学院最近放出来的满文珍稀图书电子版的档案之一《中俄咸丰十一年条约档》满文原文更是点出了条约最终解释权以满文版本为主,这一点可能以往中国史学界提及的不多。

清代皇帝中满文最糟糕、最不着调的就要数宣统帝了,这也是客观环境所导致——毕竟他还没长大就退位了,严格说也并没有接受传统的满语文教育。所以对于其他皇帝,我们还是不要跟宣统一概而论比较好。

总而言之,尽管满语满文在日常生活中适用范围不断缩小,但在正式的场合中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无用。在日常的召见中(即御前奏事),皇帝所说的语言取决的大臣的身份和所奏内容,既有使用汉语的情况,也有使用满语的情况。

2楼:绿茶

如今的影视作品中,凡关乎满清上朝情景的,皆是皇帝大臣呼啦啦一大群盛装出席,再来个太监喊一嗓子“有事启奏无事退朝”——然而事实上这类大朝在清代每一年出现的次数都是屈指可数的,只在不得不正式操办一下的情况下,才会举行。

不过尽管理论上来讲每月

五、十五、二十五日应当举行常朝,但实际上这个完全是礼仪性质的,皇帝们很少自己找罪受真正意义上举行常朝,有时候甚至一年的都不举行一次。根据穿戴档记载,乾隆十七年穿礼服有十六次——这其中不完全是常朝所穿,礼服也在祭祀、大节日的情况下穿着(多数都是在这类情况下穿着)——其他年份差的也不多。

那么如果不举行常朝,清代君臣要怎么交流感情办办公事呢?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召见”,这个召见,才是每日都有的形式。档案中也记载“叫起”,听起来还是挺形象的。

这种见面方式不会很多大臣,一般就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引见**,例由吏部带领,应着蓝袍、天青褂,挂朝珠,每逢朔、望,及五日、十日,着补褂...

...至召见,大致服色略同,惟长袍不一例,蓝者、深驼色、浅酱色者,皆可着,亦配忠孝带。”所以穿的轻便多了,皇帝也不需要面对那么多人奏事。

而历史真如我们在影视作品上看到的那般上至皇帝下至**都是汉语来汉字去的吗?当然不是,通常来说,皇帝发布决策的时候都是说满语的,尤其是在早期。

清朝使用满语除了保持民族传统之外,还有一个目的是为了保密。因此,清朝早期机密文件全是满语记载。

清朝早期混的好的汉大臣全都苦学过满语,有些甚至还学过蒙语和藏语。例如张英张廷玉父子得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精通满语,其中张英在汉人满语考试中第一名。在康熙朝开博学鸿儒科,招录了一帮大儒,一开始对他们是委以重任,让他们拟写文稿。

可不就发现,这些人因为不懂满语,写的文辞极难翻译,也就将他们统统打发了。

同样的,满族大臣也比要求学习汉语,还定期考核。

此外,还涉及到一些召见。一般来说,这个就因人而异了。例如康熙在接见**班禅的时候就秀过一口藏语,班禅惊讶的不行。

此外在接见一些蒙古王公的时候,皇帝一般说蒙语。我比较好奇的是,皇帝接见朝鲜使臣的时候说的是什么语言?反正肯定不是韩语。

清朝皇帝一般来说,都要精通汉藏蒙三种语言,要求做到会说会写。清朝早期几个皇帝汉语水平其实都很一般,写的奏折里面错别字大大的多。因此,满文是主流。

但从逆天的乾隆开始,清朝皇帝转身一变个个成了文学家艺术家,写的一手好打油诗,皇家诗集出了一本又一本,于是汉语占据主流。但是满文仍然是官方正统问题。。

在清朝,大方向上的确是越到后期满语适用范围就越小,但由于清代皇帝素来维护“国语骑射”,在很多特定场合是要求必须说满语的。瀛生先生曾在《满语杂识》一书中提及,其高祖曾在道光末期亲见道光帝训斥因在御前奏事时满语口音有讹变的侍卫,可见起码到了道光时期,御前奏事还是看人下菜的。

根据史料记载,满语在档案、君臣问答、正式场合还是存在一定的应用范围的。如光绪年间接见外国使臣时,有记载表明光绪帝使用满语来主持场面。而哈佛燕京学院最近放出来的满文珍稀图书电子版的档案之一《中俄咸丰十一年条约档》满文原文更是点出了条约最终解释权以满文版本为主,这一点可能以往中国史学界提及的不多。

总而言之,尽管满语满文在日常生活中适用范围不断缩小,但在正式的场合中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无用。在日常的召见中(即御前奏事),皇帝所说的语言取决的大臣的身份和所奏内容,既有使用汉语的情况,也有使用满语的情况。

3楼:继润

是汉语。

根据史料记载,满语在档案、君臣问答、正式场合还是存在一定的应用范围的。如光绪年间接见外国使臣时,有记载表明光绪帝使用满语来主持场面。而哈佛燕京学院最近放出来的满文珍稀图书电子版的档案之一《中俄咸丰十一年条约档》满文原文更是点出了条约最终解释权以满文版本为主,这一点可能以往中国史学界提及的不多。

总而言之,尽管满语满文在日常生活中适用范围不断缩小,但在正式的场合中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无用。在日常的召见中(即御前奏事),皇帝所说的语言取决的大臣的身份和所奏内容,既有使用汉语的情况,也有使用满语的情况。

4楼:木槿花开

应该是汉语吧,清代皇家子弟精通蒙满汉三种语言,朝堂之上有多数汉人**,发出的政令是以教化万民,应该是汉语居多,但应该掺杂满文或蒙文。。。

5楼:商远城和美

还没入关前就开始说汉语了,至于满语多出现在一些文件上,比如有些圣旨一般都有汉、满、蒙三种语言书写归档,因为第

一、他要笼络人心,无论如何汉人总是强势群体,满人再厉害你不可能把所有的职位都安排给满人吧;第

二、汉族文化博大精深,即使满族再怎么挖掘也不可能达到汉族文化的高度,所以他只能接受更为先进的汉族文化;第

三、随着满族入关,越来越多的满族人逐渐融入到汉语世界,这就是一个文化同化和吸收过程,皇帝自然也不例外。

清朝皇帝到底说满语还是说汉语?

6楼:默默她狠伤

清朝皇帝一般来说,都要精通汉藏蒙三种语言,要求做到会说会写。

清朝早期几个皇帝汉语水平其实都很一般,写的奏折里面错别字大大的多。因此,满文是主流。但从乾隆开始,清朝皇帝转身一变个个成了文学家艺术家,写的一手好打油诗,皇家诗集出了一本又一本,于是汉语占据主流。

清朝政治体系主要是由满汉两族构成的。不同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也不一样,语言的差异必然会带来交流上的障碍。清人入关后,朝廷**基本上都是满族人,所以在清朝早期,满语是官方语言,少数进入朝廷的汉臣也必须学习满语。

清朝皇帝从小就开始接受满汉两种教育,既有满族**,又有汉族**,满族**主要教武功骑射,汉族**教文化课,语言也是既要学满语又要学汉语,所以,皇帝是满汉双语都会说的。

7楼:浮生梦魇

我们知道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王朝,清朝的兴起绝对是一个奇迹,当年努尔哈赤能够凭借13副铁甲起兵,统一女真各部落,与强大的明王朝相抗衡,实在是战争史上的奇迹,当时也借助于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如果明末农民起义被镇压或者自然灾害少一些,或许清王朝就不会这么轻而易举的入主中原了,所以清朝的八旗军实际上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牛,只是恰好碰上了好时候,也可以说是天命所归。

清朝的开国奠基者和创始人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虽然雄才大略,但是却没能看到清朝入关的那一刻,而当时刚刚九岁的福临却有幸成为了清朝入关的第一代君主,清朝两百多年的历史波澜叠起,其实也非常有趣,清朝虽然没有昏君,可以说每位皇帝的修养和素质都非常高,但是却成为了历史上最屈辱的王朝之一,实在可以说是天意弄人。

大家看过清宫剧的朋友们相信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那就是清朝开国之初的国语是满语,但是后来完全发展成为了汉语,那么清朝的皇帝们上朝的时候到底是说满语还是汉语呢?他们所说的汉语又是什么味道呢?实际上这个问题非常简单,清朝的前几任君主在上朝的时候主要是以满语为主,因为建国之初,尤其是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的时候,那时候汉官比较少,大多以女真**为主,所以还是说女真语言比较自然。

与其别别扭扭的说汉话,还不如怎么顺口怎么来,当然那时候的女真权贵也非常鄙视汉人和汉族文化,因此在语言和习俗上都不屑于借鉴和学习,皇太极建立清朝之后,还是没有改变这种观念,虽然此时已经有大批的汉官加入,比如洪承畴,范文程等等,但是无奈君主说方言说顺了嘴,与汉族大臣交流还真是不方便,所以此时则面对满臣说满语,面对汉臣则别别扭扭的说汉语。

后来清朝入关之后,本来想让汉人学满语,结果效果非常不理想,很多人也因此反抗朝廷,所以清王朝在这方面就开始妥协了,逐渐开始学习汉语,而满汉一体也成为了政治上的新名词和维护稳定的新政策,所以在文化上也逐渐向汉文化靠拢,其实从清朝皇帝的名字的变化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清朝入关后实际上受汉文化的影响非常深,比如前两代君主叫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而顺治皇帝则叫福临。

汉文化的影响必然导致语言的变革,从此满语逐渐成为了清朝皇室权贵的内部通用语,而汉语则成为了官方语言。到了清朝末年,就连皇室内部都很少有人会满语了,例如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说自己只会几个简单的满语词汇。而满语在皇室内部也逐渐走向了消亡。

请问清朝皇帝在朝上说满语还是汉语

1楼 冷眼观娱乐圈 晋中之窗030600 提醒您 是汉语 因为1 当时的朝廷中除了满 还有其他民族 2 现在满族已经失去了自己的语言 想必是长期没有使用和重视的原因 2楼 烟火尘世间 是汉语 因为1 当时的朝廷中除了满 还有其他民族 2 现在满族已经失去了自己 清朝的皇帝平时说话一般是说汉语还是说满...

清朝皇帝上早朝,究竟是说满语还是说汉语

1楼 地煞 汉语。清朝君主是指清代的皇帝,清代从1616年至1912年共有12位君主,这里包括后金大汗 清朝皇帝和追尊未实际统治的君主。代表人物有努尔哈赤 皇太极等。 清朝皇帝上早朝,是说满语还是说汉语 2楼 匿名用户 说的是汉语,因为说满语的话汉族的大臣有些是听不懂的 不过基本满族的 都能听懂汉语...

清朝皇帝的龙袍每天都换的么,清朝皇帝的龙袍一般什么时候穿

1楼 梦洳云煙 龙袍啊,只能穿一次,天天换,尚衣间还来不及呢! 2楼 匿名用户 是的,皇家象征的九五之尊的龙袍是不能穿第二次的,否则有辱尊严 3楼 舞剑轻狂 不换吧 那时又没干洗店 而且丝绸哇 多么娇贵的布料哟 4楼 月在上 不可能 周期很长 朝服不可能 ,要是龙袍中的 便服 丝绸制 ,在宫内行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