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赏析诗经《溱洧》分析《诗经郑风溱洧》及其表现出的民俗节事风情。

2021-03-04 13:43:36 字数 5186 阅读 4313

1楼:不仅仅是左耳

《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译文》

溱与洧溱水流来洧水流,

方涣涣兮春来涨满那沙洲。

士与女青年小伙和姑娘,

方秉阑兮清香兰花拿在手。

女曰观乎姑娘说道,"且去游!"

士曰既且小伙子说,"虽游过;

且往观乎不妨再去走一走!"

洧之外一走走到洧水河,

洵訏且乐地大人多其快乐

维士与女到处挤满男和女,

伊其相谑又是笑来又是说,

赠之以勺药互相赠送香芍药。

溱与洧溱水河来洧水河,

浏其清矣河水深清起微波。

士与女殷青年小伙和姑娘,

其盈矣一伙一伙其是多。

女曰观乎姑娘说道:"去看看!

士曰既且小伙子说,"已看过,

且往观乎不妨再去乐一乐!"

洧之外一走走到洧水河。

洵訏且乐地方宽敞人快活,

维士与女到处挤满男和女,

伊其将谑又是笑来又是说,

赠之以勺药互相赠送香芍药。

《赏析》

《溱洧》描写的是三月三日民间上巳节溱洧河畔男女青年游春相戏,互结情好的动人情景。今人多把七夕当成中国情人节,秦观有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洗牛郎织女银河相隔的哀怨,但这种相爱而不得相守的爱情未尝不是短暂人生中漫长的遗憾。其实,中国情人节古已有之,即农历三月三。

它称为上巳节。又称女儿节。上巳节的风俗,是在春天聚会、在聚会时祭祀高媒和祓契于水滨以求子,《诗经》中有许多恋歌是在这节日里唱出的。

《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记录的就是当时的情境。《兰亭序》,“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在这里文人墨客曲水流觞,已趋风雅;更接近于上巳本色的应是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而今天,三月三,荠菜煮鸡蛋。

我们多只记得“春在溪头荠菜花”。这个美好的节日连着它纯真的内涵一并湮没于时间长流。还是让我们回溯长河历史之源吧,去听听先民的涵咏吟唱。

看过一道趣味题,问到罗马哪段路程最近。答案丰富多彩。胜出的是:

一个朋友。放到这里,到溱洧河畔那条路最近?最贴切的答案是:

伊人。“士曰既且,且往观乎?”已经去过又何妨?

和你在一起,再远的道路都觉得浅近,再长的时光都觉得短暂。于是沉醉不知归路。“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如何赏析诗经《溱洧》

2楼:鲁北野叟

《诗经 郑风 溱洧》:

溱(zhēn)与洧洧(wěi),

方涣涣兮。

士与女,

方秉蕑(jiān)兮。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cú)。”

“且(cú)往观乎!”

洧之外,

洵訏(xū)且乐。

维士与女,

伊其相谑,

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

浏其清矣。

士与女,

殷其盈兮。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洧之外,

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

伊其将谑,

赠之以勺药。

洧水是平陌境内唯一的大河,早在4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便有人类生存繁衍,洧水是古文化积淀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洧水两岸产生情歌的原因所在。溱洧河谷可以誉为中国的爱情谷,东方的伊甸园。洧水河是平陌人民的母亲河。

三月上巳之辰,郑国溱、洧两河,春水涣涣,男女在岸边欢乐聚会,盛况空前,节日气氛浓厚。

《诗经 溱洧》有两个主要道具:兰花和芍药。

读这首诗,千万莫要忽略了其中两个小小的道具:“蕑(兰)”与“勺药”。凭借着这两种芬芳的香草,作品完成了从风俗到爱情的转换,从自然界的春天到人生的青春的转换,也完成了从略写到详写的转换,从“全镜头”到“特写镜头”的转换。

要之,兰草与芍药,是支撑起全诗结构的两个支点。

全诗是以旁观者的语气写出。如果说对于成年的“士与女”,他们对新春的祈愿只是风调雨顺,万事如意,那么对于年青的“士与女”,他们的祈愿则更加上一个重要内容——爱情,因为他们不仅拥有大自然的春天,还拥有生命的春天——青春。于是作品便从风俗转向爱情,从“蕑”转向“勺药”。

这首诗是以善于转折为人称道的。

分析《诗经?郑风?溱洧》及其表现出的民俗节事风情。

3楼:西润梧桐

【原文】《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讲义】:

和韩国、日本的朋友相处,彼此之间,总免不了要夸耀自己民族的文化优越性,时常说到的是本国国民的情商与浪漫。韩国的朋友说,每年的初雪,情人之间,无论相隔多远,都要相聚赏雪的,皑皑白雪是纯真情感的最好印证。日本的朋友总是说到樱花节,每年樱花盛开的时候,大公司都放假,男男**聚到樱花树下,载歌载舞,很多美丽的爱情故事便在这样的季节里悄然生长。

山河不惊,岁月静好,是东方民族温馨的迷梦。我自然无颜对韩、日朋友吹嘘我今日之国民如何如何,但我正告韩、日朋友:这样的情人节,在我们的先人那里也是有的。

对于物候的敏感,以及潜在的天人合一的群体意识,是东方民族共有的特征。

我要说的是诗经时代的情人节。

在中国的民间文化里,七夕是可以视为的情人节的。但七夕的起源并不是十分的古老,七夕成为中国民间的情人节,和唐明皇、杨贵妃七月七日长生殿誓约有关,即使不是源于此,至少它也起过很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但诗经时代的情人节与七夕无关,那时代的情人节是上巳。

孙作云先生有两篇很重要的文字,有助于我们对于诗经时代情人节的认识。其一是《诗经恋歌发微》,其二是《关于上巳节二三事》(均收在《诗经与周代社会》一书,中华书局,1964)。前者以民俗为线索,通过对《郑风·溱洧》等十五篇诗经作品的分析,论证了《诗经》中许多恋歌与上巳节有关,指出:

上巳节的风俗,是在春天聚会、在聚会时祭祀高媒和祓契于水滨以求子,《诗经》中有许多恋歌是在这节日里唱出的。后者则在前者的基础上写成,追述了上巳节的起源以及它在后代的演变。

一般读者对于上巳节的印象可能来自王羲之《兰亭序》,但这已经蜕变为文人墨客表现风雅的道具,更接近于上巳本色的应是杜甫《丽人行》里所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三月天气,万象皆新,草木疯长,阳光明媚,丽人们徜徉河边,临水照花,爱慕者们在努力追随、接近……。

这样的日子、这样的环境,正是爱情生长的温床。

《郑风·溱洧》的开篇便是如此。“溱与洧,方涣涣兮。”简简单单七个字,传递给我们多少欣喜、兴奋和欢乐的气息!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人的活动周期和自然界成对应关系,寒冷的冬天是蛰伏的季节。裹着厚重的衣物,手脚都不灵便,思维也冻结了,我们难以创造和表现。

春天到来,阳光从一张张的绿叶上爬过,磨薄了我们的翠绿的衣袖。脱去一冬的重负,束缚太久的手脚急需舒展,蛰伏已久的心灵渴望飞扬,我们如何能不起舞和歌唱!听呐,郊外的溱河和洧河解冻了,我们听见那河水如同我们的血液在哗哗地流淌。

我们如何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和激动呢?我们按耐不住内心的兴奋,奔向河边,在河边飞跑,彼此诉说内心的喜悦。 爱情和喜悦之情一起在我们的心灵里疯长,我们陶醉在这一片春光里。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短短十四个字,为我们勾勒和呈现了一副欢乐祥和的游春图。

这是一副永恒的中国文学游春图。《论语》的“暮春者,春服既成。童子五六人,冠者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相比之下,多了些文人雅士的雍容华贵,少了里巷男女的真切和烟火气。

李后主的“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冯延巳的“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对春日冶游的追忆,庶几近之。但对环境的勾勒和渲染,总觉不如“溱与洧,方涣涣兮”来得直接和声势浩荡。

记得有一次,一位老北京的朋友问我北京春天来的标志是什么,我做了各种的回答,都被他一一否定。最后,他告诉我,老北京判断春天来的标志是北海的冰开始融化。我自己喜欢附庸风雅,常到水边去走。

紫竹院和什刹海的冰还没有全化,成群的野鸭子们已经在展现他们优美的舞姿,像战斗机一样轰炸薄冰。东坡的“春江水暖鸭先知”,老杜的“长安水边多丽人”,都将水暖河水边人或物的活动,当作春天的表征,大概也是他们高于一般诗人之处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十四个字好。接下来的“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亦好。

或许大家要揣摩这士与女的关系。他们或许认识,女孩子可能心里老早喜欢这帅哥,今儿个正好找个借口一起玩儿。或许并不认识,只是一见钟情而已。

这女孩儿的内心大约有几分羞怯,但她决不做作,她大胆地邀请,真诚、执著,略略有点儿缠人,以至于对方不忍拒绝。坦诚、率真,正是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特色。健康和温暖的气息,真令人神往。

这样的文化心态,在今日几难梦见。我只在每年元旦的北大未名湖狂欢会感受过。那时候,人和人的心灵之间是不设防状态。

新年的钟声敲响,无数的青年从各个方向涌来,无论性别,无论相识与否,彼此友好地招呼和微笑,或是一群人拉成一个圆圈死命地跑,或是大家排成长队绕未名湖转圈。歌声和笑语,是今夜的未名湖。那时候,仿佛回到了诗经时代,总让我想起《郑风·溱洧》里满是青春与喜乐的那一段对话。

我之所以格外喜欢这篇诗,是因了春的缘故。本篇不着一个“春”字,却处处透露和洋溢春的气息。春天是恋爱和欢乐的季节,国风的爱情诗多半关乎春天,本篇尤胜。

本篇的艺术表现亦有特色。我们读这篇诗,仿佛是在看电影,这里分明有着镜头的切换:

开篇是一个全视角的总场景:哗哗流淌的河水边,是无数手拿兰花欢笑的青年男女。紧接着,镜头一转,用了定点视角,将光圈固定在一对青年男女的身上,展现了他们交往的细节过程。

接下去又是一个全视角的放大镜头,是无数的“士与女”互赠芍药,定情嬉笑。这样鲜明的画面感,也是诗经作品特有的。后代的诗歌,尤其是近体格律诗定型并成为诗坛主流以来,诗歌里便少了这样鲜活的场景感,也少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鲜活的场景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国风作品的根本特征。

附:这里需要做一个小小的说明。“四月移花带芍药,不知忧国是何人!

”可见芍药是在农历四月开花,而不是在三月三日的上巳节。历代的学者,多主张“赠之以芍药”的“芍药”不是今天的芍药,是另一种香草。